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肝病鼻祖 仁醫典範—緬懷宋瑞樓教授

今年5月,台灣痛失一位醫界舵手,本會榮譽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宋瑞樓教授因心肺衰竭於5月26日清晨病逝,享壽97歲。宋教授畢生奉獻於醫界,對於消化系醫學,乃至於醫學教育、肝炎防治政策有卓越貢獻,不僅是「台灣肝病之父」,也是國際肝炎醫學研究先驅。儘管成就斐然,但他謙沖自牧,從不居功,且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成就不凡的仁醫典範。

撰稿/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編輯部                                    

宋教授歷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大醫學院教授、臺大醫院內科主任,並兼任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灣醫學會理事長、衛生署肝炎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先後獲頒第一屆總統科學獎、第廿一屆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等。晚年身體狀況雖大不如前,仍然掛心醫學教育,持續教導學生直至93高齡而不輟。

宋瑞樓教授出生於醫師世家,其父宋燕貽為新竹竹東長春醫院創辦人,也是日據時代當地唯一的公醫。耳濡目染下,宋教授亦以行醫為職志,未曾想過要從事其他行業。求學過程一路從新竹中學、台北高等學校到台北帝大(臺灣大學前身)醫學系。當時的台北帝大第三內科澤田籐一郎教授是他的啟蒙老師,引領他進入胃腸肝膽的消化系統領域。那是個還搞不清肝炎有不同型別的時代,眼見台灣肝病患者眾多,許多人一發病動輒肝癌末期,難以醫治,讓初為醫師的他感觸很深,也一頭栽進肝病研究領域。

揭開台灣肝炎盛行謎團

1950年起,宋教授陸續投入胃腸肝膽領域的研究,首開國內胃鏡檢查先河,完成第一例人體胃部檢查,成為台灣消化內視鏡之父。並引進精密儀器,進行胃潰瘍、胃炎、胃癌鑑別診斷,開啟早期胃癌探討。

肝病方面,宋教授主持多個重要的研究,將肝病的謎團一一解碼,諸如發現GOT用來診斷肝功能的重要性、在臺大醫院成立血庫時首先建議將GOT與GPT納入捐血的篩檢項目,促使台灣輸血後肝炎的比率下降;他也是台灣第一個替病人進行肝穿刺檢查並證實慢性肝炎的存在的醫師;驗證甲種胎兒蛋白升高對於診斷早期肝癌的重要性等。在美國學者布倫柏格首度發現「澳洲抗原」與肝炎有關後,宋教授也立刻著手進行台灣帶原的研究,發現台灣的帶原率高的嚇人,有多達3百多萬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緊接著宋教授和廖運範醫師等人多次檢測病人的血清,也證實了B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因。

B肝疫苗政策重要推手

由於B型肝炎會透過母體垂直感染,宋教授所率領的臺大研究團隊參與推動肝炎防治計畫,宋教授並受邀擔任衛生署肝炎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促成台灣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讓下一代免於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輪迴之苦。如今B肝疫苗的「台灣經驗」已成為全球對抗肝炎的典範。

推動成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走入群眾

此外,宋教授亦「走出象牙塔」,與許金川醫師等人一起推動成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走入群眾鼓吹肝病防治。19年來,宋教授帶領基金會離島偏鄉全台走透透,透過衛教及免費肝炎篩檢,讓民眾了解自己是否為B、C肝帶原者,進而定期追蹤做完整的肝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遺憾。在基金會長期、不斷的呼籲下,如今,肝炎帶原者雖然仍多,但懂得定期追蹤檢查的人也愈來愈多,使得早期就發現肝癌的比率提高,降低了死亡率。衛生署公布的最新民國101年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肝癌雖仍居第二,但死亡率較前一年略微下降5.4%即是明證。

以提問代替長篇大論 教學生追根究柢

不僅在肝病防治上對國人有卓著貢獻,宋教授對醫學教育的用心與執著,也成為後輩的典範。宋教授喜歡啟發學生動腦思考,帶領學生查房時會不厭其煩地一再追問學生相關問題,從醫學生到住院醫師、總醫師,層層追問,若對方答不出來或答錯,他不會罵人,只是會說「哎呀你們都不會,是我沒教好,道歉道歉!」學生經他這樣一說大多非常慚愧,有「自知之明」的就懂得再回去多念書或多請教師長,以免下次又被教授考倒。

視醫療品質改善為己任

宋教授認為醫學是良心事業,看到健保制度下,醫師沒有時間好好看病,醫病關係緊張、疏離,醫療品質下降,他非常自責,認為自己在臺大教書教了50年,醫療環境卻變成如此,口中常掛著要「切腹自殺」。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是感嘆而已,從臺大退休後,已屆70高齡的他本可好好好享清福,卻又一肩扛起和信醫院院長的重任,親力親為,就是要為改善台灣醫療環境盡一份力。

走過近一個世紀,宋教授傾一生之力投注於台灣醫療品質的提升與改善,對病人也是極其用心,幾乎不曾休息,不但是位讓台灣更健康的仁醫,同時也是台灣、甚至全球研究肝炎的先驅。他術德兼備的人格氣度是我們的典範,其精神也將永遠長存,讓人永遠追思與懷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