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長庚紀念醫院
 
不可不知的-肝知識
 
 
健康促進中心
 
1.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提高肝癌發生率

由台灣全國肝癌家屬篩檢得知慢性 B型肝炎帶原者,35歲以後每年以0.25%死於肝癌。慢性 C型肝炎患者在50歲後,每年以 0.75%死於肝癌。而慢性B與C型肝炎合併感染比率更高。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須定期篩檢以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慢性肝炎與肝癌。

2. B型肝炎帶原者之肝癌發生率

大家應該都知道,B型肝炎在台灣有很高的盛行率。在B型肝炎疫苗施打前就有15-20%,施打後,在年輕族群中,仍有1%的帶原率。而帶原者就有機會得到肝硬化跟肝癌。那麼,到底有多少機會得到肝癌呢?近年來的研究已經找到許多相關的因素,可以預測B肝帶原者將來得到肝癌的危險性。可以作為是否積極治療或從事頻繁篩檢的參考。

B型肝炎病毒血中濃度

B肝病毒血中濃度是B肝帶原者將來是否產生肝癌的重要指標。根據陳健仁院士的研究(JAMA, 2006),B肝病毒血中濃度若是小於1萬份/毫升,則在10年以上的追蹤中,其肝癌危險性為108次/每10萬人每年。若是B肝病毒血中濃度為1-10萬/毫升、10-100萬份/毫升及100萬份/毫升以上,則其肝癌危險性分別增加2.7、8.9及10.7倍。

B肝病毒前核突變種、核驅動子突變種、基因型

在過去的許多研究中就已經顯示,在慢性B型肝炎的病患,隨著病程的進展,B肝前核突變種的發生率漸漸增加,而且有這種突變種的病患,其治療期需要比有野生種的病患來的長。而核驅動子突變種在近年來更受重視,台大肝臟研究團隊即發現,核驅動子突變種的產生,是發生肝癌的獨立因子之一(J infect Dis, 2006)。B肝的病毒基因,依照它的序列不同,可以區分為基因型A-F,而台灣最盛行的為基因型C及B。基因型C的病毒較易產生肝癌,且對於抗病毒治療的反應較差。以上這些病毒基因分析,目前在高階健診中,皆有提供。

3.肝炎病毒血中濃度與病毒基因型

    慢性 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75%終生都平安無事。甚至在80歲時有50% B型肝炎帶原者有機會能清除B型肝炎表面抗原而變成不是帶原者。然而也有患者病毒繁殖能力持續存在,長期在肝臟引發炎症反應,最後演變成肝硬化與肝癌。根據陳健仁院士在社區長期研究顯示病毒血中濃度與肝癌發生率成正比。因此測量血中病毒濃度能提供日後肝癌發生之風險。如果病毒濃度高於每豪升一萬隻,且肝功能為正常上限兩倍,應積極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肝炎。

    台灣地區B型肝炎病毒之基因型主要有基因型B與基因型C。 其中基因型C病毒繁殖能力持續較久,預後也較差。至於C型肝炎則以第一型病毒繁殖能力較強,其治療之效果亦較差。因此為了解預後,有必要鑑定病毒之基因型。

4.肝硬化

本院帶原者門診自民國71年設立。 在3~25年之追蹤下, 4713位 HBeAg陰性且初次檢查肝功能在正常上限兩倍以下帶原者,肝生化檢查重頭到尾皆正常者佔41%, 然約3.4% 患者發生肝硬化。由於肝癌患者80%合併有肝硬化,因此肝硬化為肝癌形成最重要之風險因素。對於初期之肝硬化,必須做腹腔鏡或肝病理切片等侵襲性檢查。 具有一定的風險,而且往往不能做追蹤性檢查。 因此非侵襲性肝纖維化檢查對患者與醫師均極為需要與歡迎。 本院新購入肝彈性超音波檢查儀,可以提供較一般超音波檢查更為客觀之肝纖維化數據以共診斷與治療之參考。

5.肝腫瘤之檢查

    由於定期超音波與胎兒蛋白之篩檢找到許多肝節結。其中有些的確為肝癌,患者獲得早期治之先機。然而也常有如脂肪分部不均等假腫瘤之結果出現,或是因為肝瀰漫性病變以至於雖有肝腫瘤卻有假陰性之診斷出現。 為了提高診斷之敏感與正確性,有必要使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彌補診斷之缺失。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價格低於核磁共振或正子攝影檢查,診斷力卻 與於上述檢查相似。

    
肝節結由超音波(+號間)與電腦斷層攝影 (箭頭間) 檢查現形.開刀證實為肝癌.

6.脂肪肝

脂肪肝病近年來漸被重視,並被認為有可能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到底何謂脂肪肝?它算不算是一種病呢?一般來講,脂肪肝即肝脂肪含量超過肝重5%以上,大致上可分為兩類,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

若是男性每日飲用酒精總量在20-40克以上,女性每日飲用20克以上時,所發生的脂肪肝病可稱為酒精性脂肪肝。這種情況,一般在肝病理學上會有特定的變化,長期下來,有一定的比率會產生肝硬化或肝癌,視酒精飲用的狀況而定。所以,最好也最簡單的治療方式就是”戒酒”。戒酒之後,肝臟的病變有可能可以部分恢復正常,為可逆性的病變。

非酒精性脂肪肝

若是有脂肪肝,但未有上述的飲酒病史,那就可以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它的成因目前並不十分清楚,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肥胖。其中,若是合併肝發炎,那就稱為非酒精性脂肪浸潤肝炎(NASH)。這個情形較為嚴重,它和其他慢性肝炎一樣,也會發生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一般而言,肥胖的人60-70%有脂肪肝,而其中20-25%有非酒精性脂肪浸潤肝炎,將來其中有3%可能會肝硬化。而苗條的人有35%有脂肪肝,其中2.7%有非酒精性脂肪浸潤肝炎。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非酒精性脂肪浸潤肝炎的病人,常伴隨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及高血壓。那麼到底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肝臟超音波檢查,它立刻可以告訴我們是否有脂肪肝。那要如何知道它是否進行到非酒精性脂肪浸潤肝炎呢?一般可以進行血液生化檢查,如果肝發炎指數上升即有非酒精性脂肪浸潤肝炎的可能。但要確定診斷的話就需要肝切片檢查。治療方式最簡單的就是”減肥”及”運動”。

脂肪肝是否影響預後

由於生活富裕,平常食物不缺,運動機會又少,所以多數人患有營養過剩、過度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因此脂肪肝變成為十分常見的問題,嚴重者且引起肝纖維化。歐美脂肪肝是最常見之肝病,台灣在解決病毒性肝病後,脂肪肝也將成為越來越多之肝病。據最近歐洲與美國報告約1~1.2%脂肪肝患者在16~20年追蹤下發生肝硬化。這種比例不算高,遠低於酒精性肝病所造成之肝硬化(約22%)。然而少數願意接受第二次肝切片檢查患者中,5位中有4位肝纖維化有加重之現象。而因脂肪肝且肝功能異常患者如接受肝切片檢查會有10-15%有肝硬化。因此,脂肪肝仍然是心血管性疾病與肝病之風險因素。

目前超音波是方便且無侵襲性之脂肪肝檢查。在長庚醫院帶原者門診長期追蹤之B肝帶原者,全部都接受超音波、肝功能與甲型胎兒蛋白檢查。在6千多位B肝帶原者平均13.6年之追蹤下,發現有近35%B肝帶原者至少兩次超音波顯示有脂肪肝。出乎意料的是,e抗原陰性之B肝帶原者,如果合併有脂肪肝,其預後優於無脂肪肝之B肝帶原者。因此輕度脂肪肝對肝臟可能是好處多於壞處,重度脂肪肝則對肝臟有不良影響應以減重與運動來治療。

7. 肝結節

在一般的超音波檢查中,常常看到一些比肝實質較亮或者較暗的回音,醫師們稱它為肝結節。到底這種情況要不要緊呢?一般而言,最常見的肝結節成因,在非脂肪肝的病人是良性的血管瘤。在脂肪肝的病人則是良性的脂肪不均勻分布。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會建議病人先用超音波在1-3個月內再追蹤一次,若是變大才進一步處理。雖然,這是無可厚非的做法,但有少數的結節,卻可能是惡性腫瘤。因此,若可以在一開始發現結節的時候就做磁振掃描,就可以更加精確的在第一時間判斷它為良性或惡性瘤。另外,在脂肪肝相當利害的病人(重度脂肪肝)。超音波檢查時呈一片白霧狀,其實相當容易錯失肝結節的發現。還有在肝硬化病人的身上,也容易發現肝有一大堆良性硬化結節,難以判定是否有隱藏的惡性腫瘤存在。因此,若是情況許可,最好以磁振掃描予以檢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