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
 
肝因性腦病變( Hepatic Encephalopathy)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歷年台灣地區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中,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惡性腫瘤常常榜上有名,而肝癌也是惡性腫瘤中名列前矛的癌症之一,台灣原本就是B型肝炎的盛行區域,而C型肝炎的帶原比例也不少,近年來酒精性肝病的患者也逐年增加,因此肝病在台灣的醫藥衛生實在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而肝因性腦病變是重症肝病最主要的併發症之一,臨床上一旦出現肝因性腦病變,死亡率相當高,因此如何避免肝因性腦病變的產生,或是能儘量早期發現而予以治療是相當的重要。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合成、解毐、儲藏及排毐等重要生理機能,當發生急性或慢性肝病,造成肝細胞被大量破壞,所剩的肝細胞總量不足,或血液循環無法有效流到肝細胞,完成其應有的生理機能,因而造成身體內新陳代謝後及病原體產生之有毐代謝產物,慢慢累積增加,其中有些成分可通過腦血管障壁而進入腦部,進而抑制中樞神經,在臨床上出現意識障譺,我們稱為肝腦病變,俗稱肝昏迷。

肝因性腦病變可發生於急性肝炎或嚴重肝硬化病人,在急性肝炎通常要猛爆性肝炎引起肝衰竭才會發生。不同地區會有病因的不同,台灣最常見之病因為B型肝炎,其他如:A型肝炎、C型肝炎、藥物過量(如acetaminiphen),較特殊者如anantia phalloides 中毐,再者如Reye’s syndromc等,而慢性肝病合併代償不足,在台灣最常見之病因為慢性B型或C型肝炎及酒精所導致的肝硬化,肝癌等。

臨床上可將這些病人依意識障礙輕重的程度分為四期。

由輕至重依序有:

一、輕微錯亂,稍煩躁、性格出現變化、注意力不集中、心智功能測試反應變慢、睡眠型態改變。

二、嗜睡、心智功能測試結果大多不對、性格完全不一樣,不合宜之行為出現對時間之概念不正確。

三、幾乎一直在睡,但可叫醒,無法接受心智功能測試,明顯錯亂,對時間及地方之概念不正確。

四、昏迷

腦電波在第二期即呈現不正常而肢體震顫,自第一期即可能發生肝腦病變,除了上述肝機能不足外,亦常因其他病況而加重或加速發生(如表一)。因此治療上,主要目標在於減少腸胃道產生之毐性物質,限制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及抑制腸胃中製造氨的菌種(常用如Neomycin及latulose)等兩方面著手,同時儘量減低誘發因子的影響。

誘發因子

1.感染:自發性細菌腹膜炎,尿道或呼吸道感染。

2.腸胃道出血:食道/胃靜脈曲張破裂,胃/十二指腸潰瘍,食道Mallory-weiss裂傷。

3.低鉀血症:作用於腎臟Loop處之利尿劑、嘔吐、腹瀉。

4.便秘

5.食用大量蛋白質

6.肝臟功能急性惡化:慢性持續發炎、血流不足

7.戒酒症候群

8.藥物

病人處於剛發作的急性期時:

1.要儘量找出誘發因子,並處理之,而且要排除器質性病因
(如顱內出血等)

2.將腸內之含氮物質排空,例如灌腸,可配合lactulose使用治療腸胃道出血

3.控制食物中之蛋白質量,必要時2~3天內食物儘量不含蛋白質

4.口服lactulose或Neonucin類,腸胃道不可吸收之抗生素

5.足夠熱量及電解質水份等的補足

6.若病人呈現昏迷狀態,必要時以鼻胃管餵食,避免嗆到窒息待病人較為恢復,意識狀況清楚後,急性肝炎病人如可恢復,可能不需特殊照護;而肝硬化病患在之後慢性長期照護上仍須注意避免給予含氮的藥物,控制食物中的蛋白質量(且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並維持每天至少排便2次左右,必要時長期口服減少產氨或減少氨吸收之藥物。
 
但一旦發生肝腦病變,雖可治療,但亦有很高之危險性,死亡率不低。因此最好能避免得到肝炎,或者慢性肝炎後能及早發現,早期治療,讓病況不至於嚴重到猛爆性肝衰竭或肝硬化失去代償才是最重要對肝因性腦病變之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