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食道靜脈瘤
 
 
肝病防治會刊第十八期
   
很多人都聽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而肝硬化在整個肝病自然史中,剛好居於承先(肝炎)啟後(肝癌)的地位;不僅是產生肝癌的溫床,更是造成肝病嚴重併發症,直接促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民眾對肝病的刻板印象,如腹水、黃疸、容易出血、肝昏迷等,都和肝硬化有關,而在眾多併發症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以食道靜脈瘤(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為主,連續劇中常看到患者突然大量吐血,而且病情如迅雷不及掩耳般的急轉直下,最後甚至死亡的劇情,就是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的典型症狀。

為了讓民眾對食道靜脈瘤有進一步的認識,以下即針對其發生、表現、預防和治療簡要說明:

肝硬化患者的不定時炸彈 

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常是無法預期、突然發作,可說是肝硬化患者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肝硬化患者的食道靜脈瘤有四高──發生率高、併發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根據統計,肝硬化患者中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會發生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其中有三成患者會因此死亡,而存活的病患中再發的比率也高達七成。

門靜脈高壓是造成食道靜脈瘤的主因

肝臟的血流主要由肝動脈與肝門靜脈負責,其中後者供應正常肝臟約70%的血液。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患者,體內血管的收縮與擴張會出現異常,除了使肝內血管阻力增加外,也造成從胃腸來的血流量大增,阻力和血流量同時增加就導致門脈壓力升高。

一旦當門脈壓上昇到一定程度時,一些原本存在於胚胎時期的靜脈側枝循環會重新開放,以舒緩門脈壓力,其中在食道遠端離胃2~5公分處會產生很多的靜脈,這些擴大的靜脈即是俗稱的食道靜脈瘤。由於這些靜脈相當表淺,而且欠缺一些支撐性的組織,所以特別容易破裂,而產生駭人的吐血、血便及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狀。  

肝功能差患者較易食道靜脈瘤出血

雖然肝硬化患者中有食道靜脈瘤的不少,但並不是人人有獎,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發生出血。研究發現,有一些簡單的臨床特徵及規則可以預測哪些肝硬化患者較易出血。例如:臨床上肝功能較差或持續喝酒者,較容易破裂出血!  

未發生出血者應積極降低出血危險性

因為食道靜脈瘤只要發生過出血,癒後就都不太好,所以對可能出血但尚未發生出血的患者,最好先藉藥物或其它方式治療來防患未然。有些學者認為使用某些降血壓藥物來降低門脈壓,可以降低食道靜脈瘤出血的危險性。另外,由於內視鏡治療的技術日益純熟,也有人積極地以內視鏡將食道靜脈瘤結紮或硬化,來達到讓靜脈瘤消失而預防出血的目的,目前這樣的治療方式效果還不錯,因此對於不適合或無法使用藥物預防靜脈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方法來預防初次的出血發生。  

食道靜脈瘤出血應緊急治療並預防再發

食道靜脈瘤一旦破裂,常會造成大出血,必須緊急止血和輸血,目前最常利用內視鏡注射硬化劑或是將破裂的靜脈瘤結紮來達到止血的功能,也可以注射藥物降低門脈壓以減少出血;如果情況緊急時,則可以利用類似放鼻胃管的方式將導管放入食道,然後將導管上的氣球充氣以壓迫止血,效果不錯,但須注意副作用,也需要在24小時內安排其它的治療方式;若前述藥物或內視鏡治療仍無法止血時,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一旦出血停止之後,就應預防再次出血。其方法和急性出血的處理方式類似,如藥物、內視鏡、外科手術等,此外,使用內視鏡硬化法或結紮法可以將食道靜脈瘤治療至消失,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還有一種方式是經由頸靜脈放入一個人工的血管通道,讓部份的門靜脈血液流至其它靜脈,簡稱為TIPS(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但此法容易有肝昏迷的副作用,因此通常是保留做到最後一道步驟才使用。  

結 語

一旦有了食道靜脈瘤,反應出來的是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門脈高壓,患者除了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肝功能變化外,也要早一點與醫生討論預防食道靜脈瘤出血的方式,以及更積極預防肝硬化的進展。若不幸靜脈瘤破裂出血,須盡快送醫,以各種藥物或內視鏡治療,並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若能止血,就需要做預防性的治療以預防再一次的出血。雖然目前醫界對於食道靜脈瘤的治療,不論在藥物或內視鏡的處置上皆有很大的進展,但是「預防勝於治療」仍是最高的準則,切莫到了發生肝硬化才開始注意,更好的做法應是把預防的措施往前一步,從避免得到肝病和肝硬化的發生做起,以防患未然,才能確實有效的避免類似的歷史悲劇一再重演!  

轉載自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