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健康醫藥
 
B、C肝帶原者 每半年追蹤AFP
 
 
【聯合報╱文/簡郁芬(彰化秀傳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癌症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近卅年,隨著環境與生活型態改變,癌症人數逐年增加,人口高齡化也是癌症人數增加的一個重要因子。

 
圖/聯合報提供

雖然醫療技術與研究不斷有新的發展,但對抗癌症的最佳策略依舊只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臨床照顧癌症末期病患發現,許多個案平常很少生病,但一發現癌症就已是末期,患者常常是一家之主,令人遺憾,提醒民眾建立定期身體檢查的觀念。

建議癌症高風險族群,包括吸菸、嚼檳榔、曾檢查有大腸瘜肉以及大腸癌或是乳癌家族史,還有B、C型肝炎帶原者,務必定期檢查,國民健康局有提供四大癌症免費篩檢,可多多利用,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

肝癌在台灣有高發生率與高死亡率,主要與B、C型肝炎帶原有關。建議B、C型肝炎帶原者,每6至12個月追蹤一次甲型胎兒蛋白(AFP)與腹部超音波,若超音波異常情形,建議每3至6個月追蹤一次。

AFP被稱為肝臟腫瘤指標,它原本是胎兒製造的一種蛋白質,若AFP在母血或羊水中異常升高,可能是胎兒神經管有缺陷。後來發現,有些癌細胞也會製造AFP,最常見是肝癌,但肝炎與肝硬化患者的AFP也可能上升。

癌症患者可能AFP指數正常,在非惡性腫瘤疾病也可能有AFP升高的狀況,因此,健康族群不適合用AFP篩檢肝癌。AFP通常用來作為癌症患者病程追蹤,癌症肝轉移很常見,尤其是消化系統癌症。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B、C肝病毒蠶毒肝臟健康
  
門診等候的病人:「怎麼看那麼慢,等那麼久!」

醫師:「好,等一下看你時,再看快一點!」

病人:「……」

工商時代,時間就是金錢,大家都不耐久候,但自己看病時又希望醫師看仔細一點。

在治病時,即使服藥打針,也希望能藥到病除,快速會好。

但有些病,需長期服藥,因為藥效通常只有幾個小時,或一天而已,因此一天一次或一天二、三次的藥最多,少數有長效型的,藥效可有一星期或更久,例如:治療C肝炎的干擾素,以前是短效期的,一星期要注射三次,最近幾年上巿的長效型干擾素,藥效一星期,只要一星期打一次即可。

另一方面,感染B肝及C肝病毒都是在體內潛伏了幾十年,因此絕非使用一、二天或幾星期的樂就會好,C型肝炎通常要注射半年,而B型肝炎口服藥也至少要服用三年以上,再復發的機率較少。古語說「七年之癢求三年之愛」,以目前觀點來看「數十年之病求三年之藥」也是同樣的道理。

然而即便如此,停藥之後仍有少數人會復發,病毒再活躍起來,肝指數再升高,甚至於比治療前更高,這是因為目前的藥物不太容易把血液中的病毒完全消滅之故,因此根本之道還是在明哲保身,避免皮膚聽說有了傷口,以免B、C肝病毒趁虛而入,造成將來一輩子的禍害,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不慎。

【本篇文章刊載於 101/07/22 聯合晚報  愛肝達人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