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患會問:甚麼是B型肝炎的e抗原?為甚麼在治療的過程中會這麼重視e抗原與e抗體?


e抗原可以說是B型肝炎病毒在複製上很重要的標記,因為除了突變種外,所有複製中的野生種病毒都會分泌這一種抗原。它是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所游離出來的一種蛋白質,由病毒分泌後進入血液循環中。在血液循環中被淋巴球所辨識,因此淋巴球會產生一種對應性的抗體,稱為e抗體。


B型肝炎是一種DNA病毒,它的複製方式是利用一種稱為反轉錄的方式,轉錄成mRNA再製成病毒的組成。在複製的過程中,利用肝細胞內的組成來幫助它完成病毒體。所以說,肝炎病毒與肝細胞是處於一種共生狀態。


就病毒的結構來說,組成病毒表面的部分以及組成核心的部分都各有不同的DNA部分來負責。我們稱組成病毒的表面部分是表面抗原,組成核心部分為核心抗原。B型肝炎帶原者在血液檢查中,表面抗原會呈現陽性,代表血液中可以測到病毒體,表示這一個人體內有病毒,因此稱為帶原者(帶有抗原的意思)當病毒進入肝細胞後,它會進入肝細胞的細胞核,利用肝細胞的核心幫它完成複製,以製造更多的病毒。肝炎病毒並不傷害肝細胞,因為它需要肝細胞幫它複製更多病毒。肝臟之所以會發炎,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發現肝細胞中有外來生物,因此攻擊被感染的肝細胞,試圖攻擊細胞內的病毒,才產生肝炎。


B型肝炎在合成病毒核心部分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醣蛋白,稱為核心抗原。核心抗原形成前,會先去除一段不要的部分,釋放出去,這一段就是e抗原。所以血液中e抗原的出現,是在病毒複製之後,所以我們把e抗原視為病毒複製的標誌。就帶原者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病毒消失(表面抗原消失),但是,在自然狀況下,病毒消失率只有每年0.52%。所以,退而求其次,我們希望病毒中止複製,病毒數量不要再增加,以減少肝炎的發生,帶原者就不會形成肝硬化。病毒中止複製,就是要血液檢查的結果上,e抗原由原本的陽性反應轉為陰性。


突變種病毒會在複製中讓e抗原呈現陰性


e抗原的出現,會使得免疫系統可以辨識到病毒的存在。有些病毒因此產生突變,以躲避免疫系統。因此在複製核心抗原時e抗原的那一段並不斷裂去除,但仍然完成複製,使得血液中測不到e抗原。這一種突變性病毒稱為核前突變(pre-core mutation)這一部分的病患,血液中e抗原是陰性,但是DNA值還是相當高,甚至GPT也會上升。所以,我們在探討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時,常常會強調e抗原陽性病患與e抗原陰性病患,就是代表前者是一般的野生種病毒,後者是突變種病毒。兩者一樣都會有病毒複製,一樣會引起肝臟發炎。


在病患例行性追蹤的時候,我們會相當注意病患有沒有檢測e抗原與e抗體。因為在健保的試辦計畫給付項目中,有一項是要有病患至少三個月前的e抗原資料。這一點,請帶原者為了自身權益,在追蹤肝功能時一定要提醒醫師,如果沒有做過,至少要檢驗一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