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新竹馬偕醫院
 
肝膽結石
 
 
胃腸內科
  
肝膽結石是指膽管系統產生的結石,根據位置的不同,分為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及膽囊結石。 膽管系統的作用是將肝細胞產生的膽汁藉由管狀結構 (包括肝內膽管、總肝管、總膽管) 輸送至十二指腸幫助食物消化,而膽囊藉由螺旋狀的膽囊管與總膽管相接,其主要功用是儲存膽汁、依食物種類(尤其高油脂食物)及攝取量來調節膽汁的分泌,達到幫助消化的目的。為什麼會形成肝膽結石呢? 其詳細的病理機轉,目前仍未十分清楚。

原發於膽囊的結石,是肝膽結石中最常見,膽結石好發於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倍,年齡愈高發生率也較高,發生率約為11-36%。依膽結石的主成分不同,分為兩大類 :(1)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stones) : 以膽固醇為主,在美國佔大多數(約80% ) ,其形成原因為膽固醇代謝失去平衡,膽汁內的膽固醇分泌過多或膽鹽,磷脂質,膽脂質濃度低下,相對地使膽固醇在膽汁中呈現超飽和,以致沈澱析出結晶而形成結石。(2)色素性結石(pigment stones)以膽紅素鈣(Calcium bilirubinate)為主,在台灣大多數屬於此類結石,約佔60% 以上,其形成與膽汁中非結合性膽紅素產量增加,使膽紅素鈣在膽汁中呈現超飽和有關,常次發於溶血性疾病、肝硬化。

 

原發於膽囊的結石,是肝膽結石中最常見,膽結石好發於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倍,年齡愈高發生率也較高,發生率約為11-36%。依膽結石的主成分不同,分為兩大類 :

(1)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stones) : 以膽固醇為主,在美國佔大多數(約80% ) ,其形成原因為膽固醇代謝失去平衡,膽汁內的膽固醇分泌過多或膽鹽,磷脂質,膽脂質濃度低下,相對地使膽固醇在膽汁中呈現超飽和,以致沈澱析出結晶而形成結石。

(2)色素性結石(pigment stones)以膽紅素鈣(Calcium bilirubinate)為主,在台灣大多數屬於此類結石,約佔60% 以上,其形成與膽汁中非結合性膽紅素產量增加,使膽紅素鈣在膽汁中呈現超飽和有關,常次發於溶血性疾病、肝硬化。

     容易造成膽囊結石的危險因子有女性、年紀大、肥胖者、快速減重、直系親屬有膽結石、服用避孕藥丸或停經後服用女性動情激素、服用某些抗生素或降血脂藥者、迴腸疾病、迴腸切除或繞道手術者、長時間禁食、全靜脈營養注射治療及懷孕,其他像糖尿病、肝硬化、克隆氏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患者等,都容易造成膽囊結石。 而低碳水化合物、高纖飲食及運動則有助於預防膽囊結石。

     至於膽囊結石的處理原則是有膽結石相關症狀或併發症就需要處理,無症狀的膽結石只要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膽結石的典型症狀--膽絞痛,是指突發性右上腹或上腹劇烈疼痛,有時會放射到背部或右肩膀,常伴有噁心和嘔吐,常在吃了大餐或油膩食物之後及晚上發生,持續約1至5小時後消失,常反覆發生。若疼痛持續超過6小時且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消化性潰瘍、逆流性食道炎等,就需要處理。

     膽結石的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阻塞性黃疸、膽管炎、膽石性胰臟炎等。一旦產生了併發症,就需要處理。

     診斷上除了臨床上典型症狀外,腹部超音波是最主要且精確的(高達95%)診斷工具,其他像電腦斷層掃描、逆行性膽胰造影術、膽囊造影術、腹部X光也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處理症狀性膽結石最有效且根本的方式是膽囊切除手術,分為傳統的剖腹開刀方式或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標準治療方式,它具有傷口小、美觀,組織破壞少,成本較低,死亡率較低,術後疼痛較少及住院天數少等優點。但不適用於急性膽囊炎、肥胖者、老年人、先前有過腹部手術、懷孕、嚴重阻塞性肺病及肝硬化患者。至於非手術療法如膽石溶解術或體外震波碎石術等,則成效不彰。

總膽管結石 :

在總膽管或總肝管的結石,又分為原發性或次發性總膽管結石。

     原發性總膽管結石係由總膽管或總肝管本身所形成的,較少見( 約佔10% ),常為色素性結石,也較可能造成感染,常見於肝膽寄生蟲感染、慢性反覆的膽管發炎、先天性膽管異常、擴張硬化或狹窄的膽管及基因缺陷導致膽管磷脂質分泌受損的病人。

     次發性總膽管結石是由膽囊的結石經膽囊管排入總膽管所造成的,大多數的總膽管結石屬於此類。約10 ~15%的膽囊結石的病人會有總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有可能無症狀的存在數年或自行排出至十二指腸,大多數總膽管結石會有症狀(右上腹或上腹痛,伴有噁心和嘔吐)或併發症,包括阻塞性黃疸 (皮膚黃、皮膚癢、茶色尿、灰色糞便) 、急性膽管炎 (右上腹痛、黃疸、發燒畏寒 )及膽石性胰臟炎(上腹或左上腹痛,放射至背部 )。診斷工具有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EUS)、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術(ERCP)、磁共振膽胰造影(MRCP) 。其中只有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術(ERCP)兼具有診斷及治療功能,可在術中進行十二指腸乳突切開或氣球擴張併總膽管結石移除,雖然較具侵入性,但比起外科手術治療則相對地安全,自1970年代末發展至今,已取代外科治療而成為治療總膽管結石的主要方式。

肝內膽管結石:

     肝內膽管的結石常見於肝內寄生蟲感染、先天性膽管異常、膽管硬化或狹窄的病人,常為色素性結石,且多發生在肝左葉,若阻塞肝內膽管可能導致膽管炎甚至多發性肝膿瘍產生。可使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術、經皮穿肝膽管造影術、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磁共振膽胰造影來診斷,治療方式可使用經皮穿肝膽管造影術放置大管徑的引流管,再使用膽管鏡進去清除結石或外科手術治療。但治療後容易復發,約三分之一的病人發現有結石殘餘或復發的情形。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啟新健康世界雜誌
 
膽結石  
 
    
 

 由於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攝取高熱量的食品已不足為奇,因而使得膽結石的發病率日益提,而且年齡層逐漸下降,國內女性特別留意這種無自覺症狀的病。

膽結石成因  

 一般說來,膽結石與膽固醇的增加。或總膽酸之貯存量減少有關。膽結石之所以形成,主要是贍固醇不能保持微稠狀態,使得膽汁逐漸結成顆粒狀結晶,據統計,以下的人較容易罹患膽結石:

1.家庭遺傳
2.肥胖
3.多次懷孕
4.中年婦女
5.嗜高膽固醇食物
6.嗜油膩食物
7.嗜甜食
8.糖尿病或小腸疾病等引起。

   膽結石症狀  

 膽結石形成後,會逐漸摩擦膽囊壁,造成腹痛、發燒、發冷、黃疸等症狀,通常會隨著結石的種類不同,而出現以下的症狀:

1.藏在膽囊中的膽結石,不易自覺,很多人是由健康檢查中查知。
2.急性膽囊炎,膽結石位膽囊出口,造成阻塞。患者會有噁心、嘔吐、胃口差、發燒、右腹疼痛。
3.慢性膽囊炎,是最普遍的膽囊疾病,常見症狀有腹脹、噁心。尤其吃油膩食物特別感到腹痛,有時會疼痛至右肩。
4.總膽管結石,患者會感到右上腹痛、發燒、發冷、黃疸、絞痛及陣痛屢次發生,但也有的人雖已充滿結石,仍無自覺症狀。

膽結石的治療與預防  

 可藉由藥物(溶解結石)、外科手術(取出結石)或飲食療法(控制膽結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盪法除去結石。基本上,若無自覺症狀,對健康並無大礙,應不需考慮手術治療,但若發生合併症或情況嚴重時。就應切除膽囊以免危及生命。

 國人吃得愈來愈好,使得膽結石得以輕易纏身而不自覺。國人應注意平日的飲食,限制動物性脂肪攝取,並保持體重。更重要的是要做定期健康檢查。膽囊X光攝影是診斷膽結石最有用的方法,目前腹部超音波檢查是最常用而又無痛的方法,利用音波的回聲反射來測定有否結石,以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由於膽結石和體質及飲食息息相關,若您自覺是罹患的高危險群或西化飲食的愛好者。一旦出現症狀時,都必須提高警覺。

膽結石的日常對應之道  

  勤作日常生活型態的自我檢討,是健康的第一步。請注意以下的生活規範:

1.維持理想體重。
2.保持運動的習慣。
3.注意飲食安全衛生、定時定量。
4.絕對禁止暴飲暴食。
5.避免長時間以坐姿從事工作。
6.避免過於疲勞。
7.不可穿著束緊胸腹的緊身衣物。
8.若有便祕症狀,須積極治療。

膽結石的飲食療法  

  這套飲食保健法,是針對抑制膽結石所設計的:

1.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穀物等。
2.限制膽固醇的攝取量。絕對不吃內臟、蛋黃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3.多補充維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豐富含量。
4.禁食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馬鈴薯、甘藷、豆類、洋蔥、蘿蔔、汽水飲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li>
5.牛奶只限於飲用脫脂奶。
6.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黃綠色蔬菜。
7.烹調食物少用煎、炸,多採煮、燉、清蒸的方式。
8.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湯及美乃滋。
9.口味儘量清淡,調味料應有所節制。
10.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