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B肝抗體消失 免驚!
 
 
不時傳出已接種B肝疫苗,體內卻驗不出抗體的消息。這些人是不是要趕緊補打疫苗?

諮詢/張美惠(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黃立民(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撰稿/黃靜宜

B肝抗病毒藥物 口服注射二選一

台灣為全世界首推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成功降低B型肝炎帶原率,可說是台灣公衛史上的一大驕傲。不過前陣子陸續傳出曾接種疫苗者B肝抗體卻消失的新聞,嚇壞了不少人,更有媒體下聳動的「B肝疫苗失效?」標題。難道,這個令國人驕傲的政策、防止國人繼續受到B肝病毒侵擾的保護網,真的失靈了嗎?

B肝抗體消失  預料中的事

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盛行國家,約百分之九十的人均曾遭到感染,其中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人終身帶原,亦即國內約有三百萬名帶原者。為了防治這個「國病」,不少醫界前輩自1980年代起積極研究肝炎,終於在1984年針對部分帶原者的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1986年7月開始全面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因此,民國75年7月以後出生的小孩,絕大多數都免於B肝病毒的感染,帶原率已下降到1%,也大幅減少日後因B肝帶原而引發肝硬化、肝癌的風險,締造了公共衛生史上最成功的一戰。

不過,B肝疫苗全面開打至今已經24年了,醫界對於接種B肝疫苗後保護力能維持多久也很關注,進行了多次追蹤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確實有不少人體內已測不到B肝抗體,甚至連免疫記憶(即免疫系統是否還記得B肝病毒)都測不到,不過由於成人感染後成為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機率低,且監測顯示B肝疫苗全面開打後至今,國人B肝帶原率及急性肝炎發作率,並未隨著B肝抗體消失而提高,因此,專家學者多認為無需太過擔憂。除容易感染B肝病毒的高危險群,可考慮補接種疫苗外,一般人要不要補打,則視個人需求而定。

由於疫苗並非永久有效,抗體消失是預料中的事,只是不知何時會消失,因此,台大一直都在持續追蹤調查。一項針對台北市15~18歲打過疫苗的高中生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測不到抗體,三分之一沒有免疫記憶。最新發表的調查則顯示,127名18~23歲接種過B肝疫苗的大學生中,有八成已經測不到B肝抗體,而這些人裡面,有八成也無免疫記憶,解答了醫界一直以來對於免疫記憶可維持多久的疑惑。這項調查並發表在國際權威的《肝臟學》期刊中。

消失的免疫記憶

有無抗體不等同於保護力,重點在於免疫記憶,亦即細胞是否還記得B肝病毒。若有記憶,一旦B肝病毒入侵,免疫細胞仍能識得,並很快消滅它。有抗體就是有免疫記憶的保證,但沒有抗體,卻不代表免疫記憶也消失了。檢測是否還有免疫記憶的方式,是找一群小時候打過疫苗,但體內無B肝抗體也沒帶原的大學生進行檢測。一開始先補打一針疫苗,7~10天後抽血檢測,若有免疫記憶,抗體就會上升,沒有免疫記憶的人,抗體要到一個月以後才會出現,由抗體出現的速度來判定有無。檢測結果發現八成的人即使打了一針,在7~10天內仍測不到抗體,亦即沒有免疫記憶。

繼續追蹤這些人到七個月,並補打其他兩劑疫苗,發現7~10天內產生抗體的人,到七個月時抗體就非常高,7~10天內未產生抗體的人,七個月時的抗體就沒有那麼高,由此可知有免疫記憶者,抗體產生的速度快且濃度高。

為何免疫記憶會消失?B肝疫苗接種時機是在出生六個月以前,是免疫系統最不成熟的時候,免疫細胞能記憶10年以上,已經不錯了。所有疫苗都有效力有限的問題,所以像麻疹疫苗必須打兩次,日本腦炎疫苗每10年要打一次,百日咳疫苗國中階段要再打一次等。

綜合各項研究可歸納出,打完B肝疫苗前10年,沒有人免疫記憶消失,所以10歲以前無需擔心。10~15歲此一階段,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免疫記憶消失;到了18歲,有八成的人免疫記憶都消失了,推測20歲以後可能都沒有免疫記憶了。

要不要補打疫苗?

至於要不要補打,可分成兩個層面來看。從國家防疫的角度而言,即使八成大學生體內無B肝抗體及免疫記憶,但根據台大小兒部張美惠教授研究,近年來國人的B肝帶原率或急性肝炎發生率,並未顯著上升,一般人無須擔憂,因此,衛生署預防接種委員會經過多次討論,確立了無須全面補接種的態度,但針對較可能暴露在B肝病毒環境下的高危險群,建議自行補種疫苗。

由於B肝主要傳染途徑是血液、體液和性行為,高危險群包括:血液透析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B肝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以及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等工作者。

如從個人的層面看,若人體細胞連免疫記憶都沒有,就跟沒有打過疫苗一樣,一旦接觸到B肝病毒,人體與B肝病毒作戰的結果,有可能贏也可能輸。目前實驗室偵測人體細胞免疫記憶的敏感度,是否能與人體免疫力畫上等號仍未知。雖然20歲以上的民眾一旦感染B肝病毒,會成為帶原者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發生猛爆性肝炎的機率則是千分之一,贏的機會較大,不需過度擔憂,但若真的不想承擔風險,補打一針求心安,倒也無妨。

不過,另有一族群則是由衛生署編列預算要補助需補打B肝疫苗的人。目前的B肝疫苗,約百分之五的人打完後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但若未特地抽血檢測,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那百分之五。因此,為了確保B肝帶原者的下一代免受B肝病毒入侵,若母親為B肝帶原且e抗原為陽性者,產下的新生兒接種三劑B肝疫苗後,一歲時需驗血檢測是否產生抗體,若無,則需補種第四劑,費用由政府負擔。

我是否該補打B肝疫苗?

假設一名十幾歲的年輕人,出生時已打過B肝疫苗,想知道自己有無B肝抗體?需不需要補打?建議可參考以下流程:

抽血--  B肝帶原(表面抗原陽性、表面抗體陰性)--定期每半年追蹤抽血及腹部超音波

抽血  --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表面抗體陽性  --不用補打疫苗,等20歲以後再打

                                                  也可考慮打一針疫苗, 讓保護力再延長10~15年,不用每年再去檢驗

抽血  --抗體陰性  --打一針B肝疫苗  --7~10天後抽血  --抗體超過10 mIU/ml以上  --保護力可維持10~15年

抽血  --表面抗原陰性且表面抗體陰性  --打一針B肝疫苗  --7~10天後抽血  --抗體低於10 mIU/ml   --再打兩針疫苗  --保護力可能維持10~15年
--------------------------------------------

B肝疫苗演進史

國內自1984年起,針對帶原者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當時施打的第一代B肝疫苗是從帶原者血漿提煉出來製造的,亦即將血液純化後,把病毒殺死,稱為血漿疫苗。當時醫界還很擔心此種疫苗是否會傳染其他疾病,例如愛滋病,所幸最後證實在製造過程中,其他病毒也一併被殺死了。1992年起,藥廠研發出第二代疫苗,是利用基因重組的方式,把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放到酵母菌裡製造出來,安全性較高。至今施打的疫苗都是第二代。不過施打第二代疫苗,有5%的人打了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也有藥廠研發出第三代疫苗,但一直都不普及。

Q&A

Q: 打疫苗是不是就不會感染B肝?

A:不是。疫苗的保護力並非永久,根據研究,保護力約可維持10~15年,因此,即使小時候打過疫苗,一旦抽血檢驗發現體內已無抗體也無免疫記憶,仍可能感染B肝成為帶原者,但機率僅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另外,由於個人體質問題,約百分之五的人打了疫苗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

Q: 對蛋過敏是不是就不能打B肝疫苗?

A:不是。B肝疫苗並非像流感疫苗一樣,由雞胚製造而得,因此沒有對蛋過敏者不能施打的禁忌。

Q: 孕婦可以施打B肝疫苗嗎?

A:理論上可以,但沒有必要在懷孕期間打。若懷孕期間才發現體內已無B肝抗體及免疫記憶,可以等生完小孩,再補打疫苗。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保肝!預防B型肝炎首重注射疫苗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罹患肝病甚至轉為肝癌的名人,可說是一籮筐,像是知名藝人石英,政界名人蘇起與高金素梅等,在名人挺身而出呼籲預防肝炎的重要性之後,「保肝」似乎掀起一股熱潮;可惜有的人因為輕忽肝臟的重要性,而導致肝病上身。根據統計,國內約每五至六名成人就有一位是B肝帶原者,總計B肝帶原人口數高達約三百萬人,另外還有三十萬以上的C肝患者。面對這一些肝硬化甚至肝癌危險群,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定期追蹤治療,遠離惡化致命的威脅!

  肝臟是人體第二大器官、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站。位於腹腔右上方,重1.5公斤,高雄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蔡維倫表示,肝臟的功能多元而複雜,第一主要是進行糖的分解、貯存糖原;另外可參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也可代謝藥物;可解毒外來物質,將腸胃道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另外能分泌膽汁,肝細胞能不斷地生成膽汁酸和分泌膽汁,膽汁在消化過程中可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以及有吞噬、防禦機能;能製造凝血因數;還能調節血容量及水電解質平衡,以及在胚胎時期造血也是肝的功能之一。

  如果不幸肝臟出了問題,以上諸多功能都會受影響,舉例來說,俗話說「肝、膽一家親!」膽汁由肝臟分泌,具消化脂肪與協助代謝膽固醇、藥物及毒素的作用,倘若肝臟出問題,造成膽汁分泌不足或滯留,不僅影響消化功能,還可能伴隨多種嚴重併發症。或是肝硬化的患者,一旦肝臟解毒功能變差後,毒素便會在體內產生不好的反應,甚至會使患者意識模糊。

  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就是B肝,蔡維倫醫師表示,人體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如果病毒存留在肝臟和血液中,經血清檢查,可檢出血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且持續六個月以上,就稱為帶原者。帶原也分為兩種情況,一為健康帶原者,是指表面抗原六個月以上,且肝功能正常。另一為慢性B肝,是指表面e抗原陽性每1ccc病毒量大於十的五次方,另一為表面e抗原陰性,每1ccc病毒量大於十的四次方。

  感染B型肝炎多數沒有症狀,需經驗血才能確定;有些會有腸胃不適、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患者會出現茶色尿、黃疸。而帶原者不一定有肝炎症狀,其病情之輕重須視感染者的年齡、性別、免疫力而定。

  B型肝炎的傳染,根據統計,60%來自母體垂直感染,也就是帶原的母親經由胎盤或分娩時傳染給新生兒。另外來經由皮膚、粘膜的傷口,接觸到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體內分泌物,或輸入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血液成份,或經由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針頭、注射筒、手術、針灸、紋眉等器械感染。無論是B肝帶原者或是慢性B肝患者的預防方式,可以說都一樣,除了避免上述的危險的傳染途徑,注射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自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注射B肝疫苗之後,二十歲前的年輕人B肝的帶原率已經降低到1%至2%,比較早期無疫苗接種而感染的帶原率高達15%來相較,已經有天壤之別。

  至於用藥物治療部份,蔡維倫醫師表示,健康帶原者不主張一定要積極治療,除非有家族史或肝組織切片有纖維化,才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如果為慢性B肝患者的GPT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兩倍以上,而肝功能異常者,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目前健保局針對B肝患者已列有標準治療準則,透過長期的治療與定期的追蹤檢查,將可抑制B肝病毒活化,進而達到保肝顧肝的效果。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奇美電腦刀治療中心
 

B 肝、B 肝疫苗
 
 
B 型病毒性肝炎,簡稱 B 肝,是一種由 B 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病變,B 肝主要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中流行;B 型肝炎與肺結核及愛滋病並列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是全球死亡原因的第 10 位,據統計全世界約有 3.5-4 億的人口感染 B 肝病毒,這數目是愛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B 型肝炎主要是透過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例如輸血、生產過程、傷口接觸、醫療器具、刺青、親密行為及性行為等,另外病毒也可以通過皮膚上的小傷口或者粘膜進入體內;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造成傷口的物件,例如刮鬍刀、指甲刀等,也可能成為傳染 B 型肝炎的媒介,不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性行為和母親在懷孕過程中的垂直感染。

B 型肝炎患者的癥狀有發燒、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黃疸,但有些患者也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癥狀而使得病情沒有被發現。B 型肝炎的潛伏期約為 40 至 160 天,發病的過程會隨著每個人的免疫反應而有所差異,成年人感染 B 肝病毒之後,約有 5% 至 10% 的人會罹患慢性 B 型肝炎或者成為帶原者,兒童感染則 80% 以上會成為 B 肝帶原者。

B 型肝炎可以是一開始就慢性,或者是從急性轉成慢性,所謂慢性肝炎的定義是,假如病人的肝臟發炎以及血液內可以證實病毒的時期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被感染的人年齡越低,B 型肝炎慢性的可能性就越高,比較具體的數據是,剛出生的嬰兒被感染後,慢性的可能性約為 90% 以上,而四歲的幼兒被感染的話,慢性的可能性則約為 50%。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然而如果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 B 肝病毒者,即為 B 肝帶原者,B 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有可能會繼續傳染給跟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台灣,B 肝帶原者的人數約佔總人口數的 15% 左右。根據統計,約有 80% 的肝癌患者是 B 型肝炎帶原者,而 B 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會,是非帶原者的 200 倍以上。

針對 B 型肝炎的預防,除了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可以施打 B 肝疫苗來加以預防,B 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 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國內使用的 B 肝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有相當高的安全性,B 肝苗施打建議為三劑肌肉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相隔 1 個月,第二劑與第三劑相隔 5 個月,在施打 3 劑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至少 15 年。

萬一不幸 B 型肝炎 、肝硬化轉變成肝癌,也千萬不能拖延,應採取積極的態度跟醫務人員合作,從傳統的開刀手術、酒精栓塞、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到最新的非侵入性腫瘤治療設備電腦刀中,早期發現選對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爭取時效與治療的機會。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真善美診所
 

接種 B 肝疫苗後注意事項
 
 
要預防 B 型肝炎,除了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外,可以接種 B 肝疫苗來加強防範,B 型肝炎疫苗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國內使用的 B 肝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有相當高的安全性,接種 B 肝疫苗為三劑肌肉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相隔 1 個月,第二劑與第三劑相隔 5 個月,在施打 3 劑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至少 15 年。然而根據兒童肝膽防治基金會的發現,有部份施打完 B 肝疫苗的孩童也出現罹患肝炎、肝腫瘤或肝癌的情況,因此特別呼籲家長,接種 B 肝疫苗後,仍需要進一步的血液檢查,看是否在孩子身上產生抗體,才能確認 B 肝疫苗是否發揮保護作用。

據台大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張美惠表示,B 肝疫苗的確讓台灣孩童的 B 型肝炎帶原率由 10% - 20% 下降至 1% - 2%;兒童肝癌的發生率則由每 10 萬人平均發生率為 0.52 人,下降至 0.13 人。雖然這數據顯示出不錯預防的成效,然而仍有一部分的人在接種完 3 劑 B 肝疫苗後,仍然無法發揮保護作用,因為不產生抗體而成為 B 肝帶原者,在日後發展成肝硬化或是肝癌會大為提升。

因此張美惠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夫妻中有 B 肝帶原者,尤其是媽媽是帶原者時,會有很大機率發生垂直感染,最好讓小孩按照 B 肝疫苗的施打疫苗時程來接種,即出生一週內、一個月、滿六個月,在完成 3 劑 B 肝疫苗接種後;再於孩子 12 至 15 個月大時,進一步作抽血檢驗,看是否有產生 B 肝抗體或抗原。假如完成接種後的一年,抽血檢查發現沒有產生抗體者,可再補接種,並再檢測是否產生保護性抗體,同時定期追蹤,及早預防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