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電子報
 

關心癌症 追蹤肝癌的足跡
 
 
【文/諶鴻遠(三總核醫部暨正子斷層造影中心科主任)】 

  PET已是臨床上耳熟能詳的惡性腫瘤檢查影像工具,一般都是利用以氟-18標誌的葡萄糖藥物注射到體內,藉此可以找尋85-90%以上的惡性腫瘤,其主要原理是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比正常細胞能夠攝取葡萄糖。但是在某些惡性腫瘤,光用葡萄糖當追蹤劑是無法讓癌細胞顯影的,例如肝癌就有15-30%以上的腫瘤細胞可能對葡萄糖缺乏高度攝取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這類的肝癌細胞比較「挑食」,因此會產生無法偵測的偽陰性結果。因此,許多新的正子藥物研發就針對此種肝癌細胞不「嗜好」葡萄糖的現象,發展另類可被肝癌細胞攝取的檢查用藥。

  三總正子中心特別以肝癌細胞的特性研究發現可以利用不同於葡萄糖的另類生理代謝物偵測轉移性肝癌,採用碳-11標誌甲硫胺酸,此種胺基酸是肝臟細胞的主代謝物之一,原本此藥物在歐美廣泛用於腦瘤的檢查,經三總研發其新用途,發現原本葡萄糖正子檢查無法偵知的肝癌細胞能明確吸收甲硫胺酸而顯影。

  二位因肝癌曾換肝以及原本考慮換肝的病友,因為接受正子甲硫胺酸全身掃描而發現有轉移病灶,因此及時處理得更好的醫療照護。64歲的林先生因B型肝炎帶原多年,最後發現罹患肝癌,經換肝手術後定期在門診追蹤數年,原本甲型胎兒蛋白皆在正常範圍內,但某次檢查發現高到27ng/ml,在超音波、電腦斷層都無法找到病灶,經轉介至本院正子中心嘗試甲硫胺酸正子檢查,發現左肩胛骨一處病灶,在電腦刀治療後,甲型胎兒蛋白恢復正常,目前情況穩定。

  另外一位宋先生罹患肝癌預備接受換肝手術,在術前的評估中除了傳統的各種檢查,也嘗試加入正子葡萄糖與甲硫胺酸全身掃描,竟然發現右大腿骨有甲硫胺酸攝取之轉移病灶,因此而改變了原本之換肝手術,改採其他治療方式。

  肝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在過去並不常見,但是隨著醫療進步,肝癌病患存活期逐漸增長,因此有愈多的病患被發現有轉移病灶,因此早期發掘出這些轉移病灶以及早治療遂成醫界之重要議題,發展葡萄糖以外的正子藥物,三總正子中心利用歐美在其他惡性腫瘤使用之甲硫胺酸藥物,轉而應用在肝癌病友的追蹤影像檢查上,對於提高醫療品質不啻為一大突破。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電子報
 

小型肝癌治療 微創高頻電燒術可選擇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一名從年輕時代起就四處趕攤、應酬的商界人士,因此罹患酒精性肝炎,近來,因肚子痛就醫時,經過超音波掃描發現,肝臟已經出現2顆小型肝腫瘤。還有一名40多歲的男性,因為吐血而緊急送醫,原來是B型肝炎帶原者,已經造成肝硬化而食道出血,並發現有2顆肝腫瘤。

  肝癌目前治療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切除、高頻電燒術、酒精注射、經動脈血管栓塞、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等。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針對小於三公分的小型肝腫瘤,在超音波引導下的高頻電燒術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在醫師的操作下,先使用高解析的超音波定位,在超音波引導下,將電燒針穿過皮膚,直接插入腫瘤,經過約12分鐘的電燒後,就可以殺死腫瘤細胞。高頻電燒術屬於微創手術,可以避免開刀的風險,保存正常的肝臟組織,對於殘留肝功能不好的肝癌患者有好處。不過,高頻電燒術操作過程中,則要小心出血風險。

  肝癌年年位居男性癌症死因第一名,根據估計,中、永和及土城地區約有11萬3800名B型肝炎帶原者,及1萬5800名C型肝炎感染者,這些病患都是肝硬化、肝癌的高危險族群。吳立偉強調,對付肝癌最重要的策略仍是預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將於明年四月起,在成人健檢中增加B型肝炎篩檢,對於B、C型肝炎陽性反應的病患,也放寬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腫瘤從1公分長到3公分,通常需要4個月到6個月的時間,因此肝炎帶原者,若能每隔六個月追蹤,方才及早發現異狀。

  肝炎帶原者至少六個月做一次追蹤,追蹤的項目至少有肝功能GOT/GPT、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如果是肝炎病患,則要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臨床證實,成功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降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發生機會。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電子報
 

B肝不痛不要緊? 小心變肝癌!
 
 
【中時健康 陳怡君/基隆報導】

  一位B肝患者因工作忙碌而忽略B肝治療,兩年後突然感到胃痛,本以為是胃有問題,但照胃鏡卻找不出原因,接受超音波攝影時才發現,肝的左葉長了一顆八公分的腫瘤,由於腫瘤突出壓迫到肝表面的腹膜,患者才感覺上腹疼痛感。

  長庚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簡榮南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因此不會有疼痛感,但肝臟表面包披有腹膜、神經系統分佈豐富,因此通常等到有痛感時都已相當嚴重。一般來說,台灣本地B肝的傳染途徑大部分為垂直感染,其中又分為健康帶原者與慢性B肝患者。健康帶原者通常血液中已無病毒繁殖,因此不會將B肝病毒傳染給他人,只要每六個月定期進行追蹤,避免菸酒等危險因子,就可避免肝臟發炎或肝癌;而慢性B肝則需進一步接受抗病毒治療。

  在慢性B肝治療上,已通過健保給付的口服藥物包括喜必福、貝樂克及干安能,前兩者在清除B肝病毒上,可達到高達千萬分之一的效果,而第三者次之。雖然病毒清除皆可達到一定的效果,但長期用藥卻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便,不過如果能夠透過治療,E抗原由陽性轉為陰性一年以上,即有機會停藥,讓患者恢復更好的生活品質。

  簡榮南指出,研究顯示40歲時是否達成e抗原陰轉,和病毒量高低,對於B肝演變成肝硬化或是肝癌有密切關聯;所以未達40歲的B肝患者,需更重視能否達成e抗原陰轉。另外,B肝治療的成功,與患者的肝功能指數有關,而肝功能指數又與免疫力的強度有關,若患者肝功能指數達80個國際單位以上,則代表宿主免疫力增強,且若病毒量小於109copies,就是所謂的「超級反應者」,在接受B肝口服藥物治療時,恢復健康的勝算高達五成。

  由於B肝的好發期正值衝刺事業階段,而肝又是無聲的器官,許多人會因為怕麻煩,或不知道自己罹患B肝,錯過黃金治療期,簡榮南表示,如果知道自己罹患B型肝炎,千萬不要以為不會痛就沒事,而不確定自己是否有B肝抗體者,則可抽血檢驗,現在的B肝治療技術已相當成熟,只要盡早就醫,病毒都能受到控制。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電子報
 

B肝策進會:治肝不能只靠e抗原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
 
  B肝病人注意,你知道自己三年內罹患肝癌的機會有多高嗎?快上網算一算,就能預測未來三年、五年、十年內罹癌風險。

  國內首度發表「肝癌風險預測模式」應用在臨床B肝病人,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調查結果發現,B肝病人接受治療後,平均每年罹癌機率下降近1%,顯示治療對B肝病人幫助極大。超過四成B肝帶原且有病毒複製活躍者卻測出e抗原陰性。

  B肝策進會會長、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簡榮南提醒,單靠B肝病人e抗原評估病毒有無仍有不足,應注重肝病毒量的檢測;而30至54歲的青壯年族群,接受治療的比率卻比55至65歲低,顯示社會中堅份子容易忽略治療的重要。

  此次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健康帶原者、有病毒帶原者,以及慢性B型肝炎病人三組。其中健康帶原者需長期追蹤以便觀察肝病轉變,包含病毒再活化甚至罹患肝癌的可能。調查中特別以84位有病毒帶原者與慢性B型肝炎病人,治療前與接受治療後的病況進行罹癌機率比對。

  結果發現,這群病人若持續不接受治療,三年後罹癌機率2.54%,五年後5.73%,十年後13.51%,但開始接受治療後,罹癌機率數值為0.69%、1.63%、4.12%,簡榮南表示,以平均每年罹患肝癌機率來看,下降更近1%,幅度顯著。

  簡榮南認為,這是B肝病人應積極進行治療的明證,但針對罹癌機率隨著時間有微幅增加的部分,他指出這並不表示治療無效,而是因年齡增長,罹癌風險會些微上升,B肝病人仍需長期追蹤。

  簡榮南說明,臨床經驗中,健康帶原者中有2%至3%的人,隨著自然病程發展,肝臟會由不發炎轉為發炎而成為慢性肝炎病人,甚至罹患肝癌。由於發炎時機點無法預期,民眾若知道自己是B肝帶原者,即使身體無不適,也不可忽略長期追蹤與積極治療的重要性。本調查為今年七至八月,針對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的223位B肝病人,以「肝癌風險預測模式」為問卷進行的面訪。

  今年是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成立第六年,策進會特別成立官方網站http://www.act-hbv.tw/,提供民眾充足的B肝衛教資訊,網站已正式上線,其中將肝癌風險預測模式電腦化,民眾只要線上填寫,就能立即了解自身罹癌風險高低。


  簡榮南強調,民眾填寫後,仍需與專業醫師討論,尋求治療。策進會今年邀請藝人徐若瑄擔任B肝防治大使,宣導短片中,徐若瑄以病人家屬身分,提醒B肝病人重視肝病毒量,積極治療,找回健康的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