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

非酒精性脂肪肝

高醫肝膽內科  王志文醫師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是目前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肝病。因為物質生活提高,使得一些文明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腹圍增加等等發生率增加。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的症狀。當身體產生肥胖會併發代謝症候群,當較多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就會形成脂肪肝。過多的脂肪堆積會造自由基的產生,會去破壞肝細胞造成肝纖維化及肝硬化。

以下就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診斷,病程變化及治療作簡單的介紹。

診斷
                                                                    
   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定義為非酒精性引起的脂肪肝或肝炎。一般男性每天的飲酒量小於20克,女性小於10克並且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炎的疾病如慢性B、C型肝炎或代謝異常引起的肝病。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最準確的方法為肝切生檢,可以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肝臟病理變化。一般肝臟脂肪堆積大於5-10%,即可稱為脂肪肝。若發現有發炎細胞浸潤即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臨床可以發現肝指數過高。肝生檢即所謂的肝切片檢查是目前確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方式。另外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也可提供診斷上的幫助,但其對發炎程度的判斷則不精確。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在台灣成人的盛行率約為58%,極嚴重脂肪肝約為5%。

病程變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在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情況下約有1-20%會進展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病人約有5-30%會進入肝纖維化;而一但進入肝纖維化約有2-30%的人會有肝硬化;一但進入肝硬化約有25 %的人產生肝癌,而33%的人會死於肝硬化。有一個研究發現脂肪肝引起的肝纖維化與脂肪肝的發炎活動性有關。這是一個追蹤5.3年的研究,初期脂肪肝的發炎活動性較高,則以後發生肝纖維化的比率較高。

治療   

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治療,目前並無直接有效的藥物。研究發現體重減輕可以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減重最有效直接的方法為飲食控制與規律的運動,一般建議減少體重十分之一以內為宜。對於病態性的肥胖單靠飲食控制與規律的運動無法達到目的,必須使用外科開刀做胃部的重建使胃容量變少,養份吸收變少而達到減重目的。

總結

在目前沒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特效藥情況下,預防代謝症候群及有效自我管理控制體重,仍是預防的最好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