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灣新生報

台灣病毒性肝炎患B、C型比例較高

【記者萬博超、陳敬哲/台北報導】2015/05/18

有些民眾認為與肝炎患者一起用餐會增加感染機會。肝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澄清,以台灣病毒性肝炎比例較高的B、C型肝炎而言,不會藉由共食而傳染,主要傳染方式仍是血液。

病毒性肝病是指病毒所引起的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目前主要有A、B、C、D、E型病毒可以引起肝炎,其中B、C、D型肝炎病毒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在台灣,又以B型肝炎的影響最大。C型肝炎也不可忽視。

而各型肝炎之傳染途徑不盡相同,例如A型及E型肝炎之傳染方式主要為糞口傳染,亦即經由被污染的食物和飲水傳染。B、C、D型肝炎則可藉由血液及體液傳染。但主要仍是血液傳染。B與C型肝炎病毒不會經由打噴嚏、咳嗽、擁抱或共用鍋碗瓢盆和杯子這些偶然的接觸而傳染。

台灣為病毒肝炎之盛行區,臨床醫護人員所見肝臟生化檢查異常和抱怨肝炎相關症狀的病患,除少數由藥物,酒精,脂肪肝和膽道疾病引起外,大多和肝炎病毒有關。目前已知有五種肝炎病毒存在。依實際的臨床經驗看來,可能還有其他類型病毒,但因其發生率偏低,所以這些未發現病毒的重要性可能不大。臨床上所遇見的病毒肝炎病例大多均可在上述五種病毒內找到致病原因。



B型肝炎曾經是台灣國病,民國75年7月公費疫苗施行前,成為B型肝炎帶源機率約15%至20%,公費疫苗施行後,成為B型肝炎帶源機率下降至不到1%;由於數10年前醫療常識未普及,許多民眾將血液傳染的B型肝炎,誤認為口沫與糞便傳染,有可能因為忽略提高染病機會。

肝病防治基金會副執行長粘曉菁表示,引起肝臟發炎病毒有5種,分別有A、B、C、D、E,國人常見的B型肝炎是由血液傳染,因國家實施公費疫苗政策,B型肝炎產婦分娩後,也會立即給予抗病毒藥物,所以垂直感染風險大幅下降,目前B型肝炎患者新增因素多是共用針頭、刺青、穿耳洞等。

A型肝炎才是糞口傳染疾病,水源受到污染或未保持飲食衛生,就有可能感染,但A型肝炎是急性疾病,主要症狀是疲倦、噁心、嘔吐、黃疸等,最嚴重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患者一旦痊癒,體內病毒就會消除外,身體也會產生抗體,所以終生免疫不會得病,目前也可以藉著疫苗預防。

粘曉菁強調,B型肝炎與A型肝炎不同,屬於慢性疾病,病毒會潛藏在肝臟中,不斷引起發炎與傷害,讓細胞受損導致纖維化,最後導致硬化與肝癌,只有少部分民眾感染B型肝炎後,可以很幸運產生抗體,因此小時候曾經感染B型肝炎,長大卻驗不出病毒,最好再次檢查確認,並且維持追蹤確認肝臟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