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央健保局電子報

拯救心臟 血管支架知多少

文∕游小雯

諮詢∕李愛先(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廖本智(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更名列臺灣前10大死因前3名,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不僅危險性高,病例數量也逐年增加中。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李愛先主任指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輕則可用藥物控制,若症狀嚴重則可能需要做血管繞道移植手術或置入「血管支架」,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必須視阻塞程度及患者的身體情況來做評估考量,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何謂血管支架?

動脈是從心臟運送含氧量高的血液到全身的血管,如果膽固醇等脂肪物質在動脈內壁積聚,動脈管徑就會逐漸「狹窄」,血液便無法順暢流通。若狹窄處發生在「心臟冠狀動脈」,當體力或壓力增加而需要更多氧氣及養份供應時,已變窄的血管無法即時反應、增加足夠的血液流量,就會引起患者心絞痛或氣短等心肌缺氧症狀,甚至還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而死亡。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雖然多以藥物控制為主,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做進一步治療。

以往從心導管檢查中,發現患者血管有狹窄的現象時,多是以開刀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來出現了「氣球擴張術」,可藉由球囊將血管的動脈硬化斑塊壓扁,讓血管有正常的管徑空間。但半年內約有3成到5成還是會再出現狹窄的情形,為了克服這項缺失,促成「血管支架」的技術問世,臺灣在84年執行了第一例的心臟血管支架置放手術。

「血管支架」是一種高科技特殊環狀金屬網,為細小的不鏽鋼管狀物,設計有各種不同長度與直徑,可依病患需要,置放在有問題的血管中。而置放方式,是將一支氣球導管引導至患部,利用氣球擴張時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留置固定該處後取出氣球,由於支架可讓血管保持原來管徑的擴張狀態,減少血管壁回縮或血管剝離,維持血管血流暢通,就能有效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症狀。而支架一旦置入血管,1個月至3個月後會被新生的血管內膜覆蓋,不再暴露於血管中,因此不需取出,會永久留在病患體內。

 

區分「一般支架」與「塗藥或特殊塗層支架」

雖然血管支架可直接撐住血管,改善血管再狹窄的缺失,但臨床運用上卻發現,當血管細胞被撐開後,內皮細胞會產生反應,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往支架的網狀空間中生長出新的血管內皮組織,因此即便裝了支架,仍無法完全避免相同的問題產生,儘管機率比以往的氣球擴張術來得降低許多,但半年內仍約有2到3成的患者會有再狹窄的可能。

為了解決血管內皮細胞的過度生長的問題,「塗藥或特殊塗層」血管支架因應而生。「塗藥」血管支架是在金屬支架的表面塗藥,藥物會緩緩滲入周圍的管壁組織,防止疤痕組織的增生而再度堵塞血管。另「特殊塗層」血管支架,是在金屬支架的表面,以雷射切割加塗一層氮氧化鈦製成,能降低支架內再狹窄的風險。然而,塗藥或特殊塗層血管支架也有它的風險,例如比起傳統支架可能會產生包括較多晚期血栓之類的併發症,所以必須由專科醫師詳細評估,以做出最好的治療及處置。

術後謹記用藥囑咐,遠離危險因子

一般來說,施行置放血管支架術後,血管內膜會慢慢生長蓋過支架。早期認為使用阿斯匹靈可以預防支架內血栓形成,後來發現光服用阿斯匹靈並不夠,必須再加上其他抗血小板的藥物,利用2種(或以上)藥物才能達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

因此患者也要特別注意,如服藥後有噁心、嘔吐或出疹等反應,一定要和醫生討論,千萬不可隨意自行停藥。除了服用藥物之外,患者術後還要注意飲食控制、避免抽菸、喝酒、少吃油炸食物、多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也必須同時好好控制,否則可能增加再狹窄的機率。

治標不治本,非所有的血管狹窄症狀都可用

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來說,置放血管支架是救命的選項。但如果是一般冠心病患者,是否接受血管支架就得經過審慎評估。

根據研究顯示,較為單純的冠狀動脈阻塞,一般建議以支架處理。但是較複雜的病灶,例如左主幹血管狹窄或三條冠狀動脈中有含左前降枝近端血管狹窄,置放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選擇,則可以依照嚴重程度而決定,前者的優點是恢復工作時間短,後者是以繞道手術提供一條血流通路,減少重複血管重建術的機會。

血管支架的運用,提供患者開刀外的另一個選擇,儘管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且與開刀相比,破壞性與風險都較低,但血管支架只是在狹窄的血管內進行局部擴張作用,重建血管的通路。它的風險包括出血、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過敏休克、死亡等併發症,且置放支架半年後,約有1成至3成的患者會出現再狹窄的情形。此外,如果近期要開刀的患者,包括牙科治療等,在暫時停藥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因為支架內血栓發生嚴重的結果,例如心肌梗塞。因此患者一定要先與醫師就個人的病情進行溝通、討論,在開刀、支架與藥物之間審慎評估,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依不同狀況決定處理方式,並沒有所謂優劣標準。

照顧國人健康,健保補助嘉惠多

為了提供給民眾更完善的醫療照顧,健保給付支架的種類,依使用的部位有冠狀動脈血管支架、頸動脈血管支架、胸主動脈瘤支架、腹主動脈瘤支架、腸骨動脈血管支架及淺股動脈血管支架。根據健保局統計,目前申報用於支付「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費用約8.06億元,人數為2萬4千餘人,約占血管支架類使用總人數之9成。對於各類支架的給付範圍,健保局訂有支付標準可供查詢。

關於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部分,目前健保全額給付的是一般「金屬」血管支架,若民眾符合使用「金屬」血管支架的給付條件,便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若符合一般金屬支架給付標準,且病患自願使用較昂貴之「塗藥或特殊塗層血管支架」,健保會支付「金屬」血管支架的費用(目前每支16,293元),而超過部分則由民眾自行負擔,差額視塗藥或特殊塗層血管支架的品牌不同,約從3.5萬元至7萬元不等。

此外,有些患者經常感到胸悶,置放支架後,因血流量較高,使患者的症狀得以獲得緩解,這類支架置放的效益不是直接降低死亡率,而是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例如老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都有可能會增加罹患的機會,這些疾病雖然有些是遺傳性因素,但大都與生活習慣有很密切的關聯性。李主任也呼籲一般民眾,平時飲食要清淡、少喝酒,多喝水,並控制體重、維持身體健康,才能遠離各種疾病發生。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9期 (101年9月號 )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您的心臟支架要裝幾支?要付多少錢?

阿信的媽媽因為心臟疼痛不適,先前往A醫院就診並安排接受心導管檢查,A醫師認為較適合作血管繞道手術;阿信不放心,又帶媽媽到B醫院就診,結果B醫師卻說比較適合置入血管支架,這下到底該聽哪個醫師的意見才好呢?阿信的心中,充滿了不知如何解開的諸多疑問…

三高疾病是現代人揮之不去的夢魘,打開報章雜誌,隨處可見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相關醫療資訊的報導,如何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有需要的時候做出適當的醫療決策,是步入中老年的人們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以最常聽到的動脈血管硬化為例,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個疾病的了解程度只是一知半解吧!簡單地來說,就是血管裡面堆積的物質,如:膽固醇、纖維組織等,漸漸地崩落而在血管形成一個障礙,堵塞導致血流無法順利流通,長期下來可能因心肌缺氧而導致長期心絞痛,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置之不理,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演變成心肌梗塞而有生命危險。

像這種狀況,可以怎麼處理呢?

因為動脈血管硬化並沒有辦法完全根除,經醫師評估如果症狀不嚴重,可以調整飲食、定期追蹤即可。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動脈血管硬化的狀況,大致有以下幾種處理的方式:

一、心臟血管繞道手術

如同山崩路毀,我們就重開一條新馬路一般,心臟血管繞道手術就是截取其他的血管來造一條新的管路,以幫助血液流通,順利地將氧氣送到心肺,減緩身體不適的症狀。

二、氣球擴張術和或置心臟血管支架

和上述血管繞道的概念不太相同,氣球擴張術和放置心臟血管支架的作用,在於將被堵塞的血管撐開來,製造出更大的空間讓血液流通;一般來說,可以先使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但因為血管的彈性會隨著身體狀況、年齡等因素改變,所以如果使用氣球擴張術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須放入心臟血管支架,將血管持續性地撐開以保持血流暢通。

健保有提供給付嗎?

上述的兩種方式,經過相關檢查和診斷,證實疾病狀況符合健保所規範之條件就可以得到給付,約有超過 50% 的機會;但針對心臟血管支架的部分,又細分成傳統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兩種:為使有限之醫療資源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用,傳統金屬支架需先施行氣球擴張術,經醫師診斷無效後,健保才會提供給付;而塗藥支架的部分,全額約為 7-9 萬,,若符合健保條件,健保部分支付 1 萬 9 千多元,,民眾需自付差額為約 5-7 萬。

究竟是繞道手術好?還是血管支架好?又是哪一種支架比較好呢?

這兩種手術、三種治療方式因為其原理的不同,適用的狀況也不盡相同,如:「三條以上或嚴重性的血管硬化,較適合使用繞道手術」、「塗藥血管支架和傳統金屬支架相比,復發的機率較低,但較有可能發生突發性血栓」。此外,三種手術術後的照護也不盡相同,如:「繞道手術需注意傷口護理」、「安裝塗藥支架需每月自費約 1700 元服用抗血栓藥物,且服藥時應盡量避免開刀」等等,因此最好的選擇方式就是和醫師詳細的溝通,一方面了解自己的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有哪些治療的方式?自己比較適合哪一種方式?術後還需要哪些醫療協助及照護?這些資訊將會幫助您做出最合適的醫療決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