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蘋果日報

新療法「透視眼」精準切癌

注螢光劑可見癌細胞 醫師開刀免再盯螢幕

邱俊吉╱台北報導    2016-01-06

癌症手術最怕有轉移卻未清乾淨,由台大醫院主導的研究團隊昨宣布,成功研發「即時目視導引」系統,把螢光染劑注射入人體後,醫師可在患者要動手術的部位,直接看到癌細胞分布及轉移情形,如同擁有「透視眼」,不必再抬頭看螢幕才能確認動刀位置,除方便醫師操刀,更可提高手術精準度,該系統最快三年後上巿。         

 
顯影新術
患者注入染劑後,使用即時目視導引系統可見血流。台大醫院提供

即時目視導引系統是由台大醫院、台灣大學、萬芳醫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共同開發,台大外科教授陳益祥昨表示,目前臨床上有一種「靛青綠」(簡稱ICG)螢光染劑,已用於多項外科手術,注射進人體後,可用於觀察腫瘤分布、轉移情形,也可用來偵測血管灌流或淋巴流向,或確認移植器官血流灌注的狀況。  

肉眼即可直視影像

陳益祥說,靛青綠(靛音同墊)吸收特定波段的紅外線後,會放出肉眼看不到的螢光,目前的設備需一部紅外線攝影機拍下螢光影像,並傳送到螢幕上,但影像周圍恐有些微變形,降低手術的精準度,且醫師得不斷抬頭看螢幕後再低頭確認手術部位,「有經驗的醫師沒問題,經驗淺的可能就會受到影響。」

為打破現有顯影技術的局限,陳益祥說,新的系統仍須在患者動手術的部位注射螢光染劑,然後透過特殊儀器,將染色部位拍攝下來,投射在要動手術的身體部位,不僅影像更精準,且醫師直接用肉眼就可看清楚,毋須不斷抬頭看螢幕。

 
傳統手術
現行的螢光劑顯影系統,醫師手術時得不斷抬頭看螢幕(箭頭處),影像也稍有變形。台大醫院提供

儀器體積小如相機

國研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葉哲良說,即時目視導引系統改良現有紅外線攝影機,除研發出特殊濾鏡、另開發出結合微型投影機與攝影機功能的儀器,可將鏡頭拍下的靛青綠螢光染色資訊打在患者身上的手術部位,且儀器體積僅有一台數位相機大小,相較現有紅外線攝影機有如一張工作台的規模,此系統對醫師便利性更佳。

估最快3年後上市

陳益祥指,這個系統可提高手術的精準度,目前雖尚未進入量產階段,但只要有廠商願意投入,預計三到五年內即可上市。
台北馬偕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說,醫師直接用肉眼即可看到螢光染色區域,手術可更直覺操作,有助醫師全盤掌握手術計劃,但臨床使用靛青綠螢光染劑僅十年時間,若能確認此染劑對人體無長遠影響,此系統一旦普及,對醫師、患者都是利多。台大則說,靛青綠螢光染劑安全無虞。

螢光手術即時目視導引系統資訊表

適用:
任何外科手術

作用:

.偵測血管灌流或淋巴流向
.觀察腫瘤分布情形及可能轉移位置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血管攝影

做法:
在擬進行手術區域注射靛青綠螢光染劑,以裝設特殊濾鏡的紅外線拍攝螢光影像,並透過微型投影機,將影像投射到患者身上的手術部位

優點:

.醫師可直接看到手術部位影像,不必抬頭看螢幕
.影像不會變形

費用:
未定(目前用螢光染劑須自費約1500元,使用機器不用錢)

時程:
最快2019年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
-------------------------------------

偵測轉移 穿刺切片最佳

診斷方式

醫界目前已可用螢光染劑掌握癌細胞在體內轉移情形,不過此技術須搭配手術進行,若不開刀,則可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檢查來大致了解腫瘤有無擴散,但當發現異常,還是得經穿刺、切片等侵入性手段,最能確認癌症現況。

取得體內組織送驗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得一昨說,螢光染劑可用於血管攝影,也可用於癌症診斷,國外已有乳癌、胃癌、腸癌的使用報告,其方法是手術時把染劑施打在腫瘤周遭,因腫瘤會透過淋巴轉移,而染劑可顯示淋巴液的流向,所以打在腫瘤旁的染劑若流到某區域,通常該區已有癌細胞散布,醫師即可根據此結果詳細檢查此部位,以釐清癌症擴散狀況。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陳裕仁說,要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最精準的方式還是要透過穿刺或切片,從體內取得些許疑似癌變的組織後、再送病理科檢驗,其他都屬於輔佐方法,不過使用螢光染劑對外科醫師幫助甚大,因為在開刀之後,醫師通常只能藉由目視或觸摸來判斷器官、組織是否癌化,螢光染劑則提供醫師多一種工具協助診斷。

記者邱俊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