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職場知識家

肝是一個戰場,病毒和免疫機制在裡面打仗,病毒量檢測不可忽視

OKAY   2015-01-05

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的慢性肝病與肝硬化;佔據惡性腫瘤死因第二位的肝癌……在台灣,每年平均有一萬人因肝病失去寶貴性命。或許是因為對「國病」的戒慎,在肝病治療和檢測上,台灣屢有世界級的突破。

 
上圖來自營養保健方案- B型肝炎、肝臟良性腫瘤

肝是一個戰場,病毒和免疫機制在裡面打仗,病毒量檢測不可忽視

八月中,中研院院士陳建仁發現B肝帶原者病毒的基因型,或者病毒的基礎核心促進區是否突變,會影響肝癌的風險。

而在○六年,陳建仁的團隊也才發現是病毒的量,而非過去認為的e抗原陽性,是監測肝癌發展的最重要依據。文章中點出,每毫升血清中一萬隻以上的病毒數,是發生肝癌高危險的重要預測因子之一。

振奮人心的科學突破陸續出爐。但對一般人而言,這些是否已是臨床上可執行的指標?一般人又該如何看待這些突破?

在陳建仁這兩年的研究中,點出B肝帶原者應做病毒量的篩檢,甚至分析病毒基因型的兩大重點。

病毒量檢測不可忽視

國泰醫院肝臟中心主任楊賢馨表示,在病毒量方面,目前臨床上已經可以檢測,而且病毒數量愈多,表示病毒的活動性愈大,愈有可能對肝臟造成反覆傷害,而進行到下一步的肝癌與肝硬化。

「臨床上,在追蹤病毒需不需治療、治療中有沒有改善,是否產生抗藥性時,病毒量檢測很重要,」楊賢馨說。

相對於病毒量檢測在治療、追蹤上的參考性,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目前停留在研究性質的意義大於實質的利益。

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怡翔表示,B型肝炎和C型肝炎不同,C型肝炎帶原者都會檢測病毒的基因型,因為C型肝炎不同的基因型對不同藥物有明顯的不同反應,B型肝炎的病毒則沒有那麼廣泛的應用。要捍衛肝的健康,楊賢馨提供了檢驗的守則:

首先,確定有沒有B型或C型肝炎。先抽血檢查自己是否是帶原者。B肝帶原者日後罹患肝癌平均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十至五十倍;罹患肝癌的人,三分之二是B肝帶原者,三分之一是C肝帶原者。

評量你的肝危險指數

確定肝炎是否為活動性。當確定了自己為B肝或C肝的帶原後,再進一步確認病毒是否處在活動狀態。

「肝是一個戰場,是病毒和免疫機制在裡面打仗,」黃怡翔表示,有時可能病毒量高,但免疫力也高,兩者相安無事;但若兩者失去平衡,反覆地把肝當作戰場,一次次打仗的代價,就是肝受到破壞。

除了病毒量檢測,臨床上,還可以從幾個指標檢查病毒活動性:

肝功能指數。一般來說肝功能指數四十(有的醫院比較嚴格,訂在三十五)為正常,若到了正常值的兩倍以上,就可能需要積極治療。

DNA、RNA陰陽性。B型肝炎帶原者要檢查DNA陰陽性、C型肝炎帶原者要檢查RNA陰陽性。雖然也可能因為檢驗的方式不同而有微量誤差,但基本上一呈現陽性,就表示有病毒,認定為活動性。

其他輔助檢查。例如胎兒蛋白與超音波能協助找到肝癌的徵兆。

然而,楊賢馨特別提醒定期追蹤檢查的重要性。高危險的族群(包括B、C型肝炎發作中的人、肝硬化的人以及有家族史的人)應三到六個月做一次檢查;非活動性的帶原者則該半年到一年做一次檢查。

他曾看過E抗原陰性、肝功能指數正常的病人,但一檢測還是找到病毒,當作活動性肝炎處理;也看過找不到病毒、肝功能正常的帶原者,卻在與病毒相安無事相處十幾年後突然病毒大量增加,爆發猛爆性肝炎的例子。

特別的是,B型肝炎的發作可能一陣一陣,發作前可能病毒量急增,但發作間的低谷可能完全查不到。

醫師們都表示,定期檢查的重要,在於尋找最適當的治療時機。

一般帶原者如果和病毒處在相安無事,病毒沒有活動的狀態,並不適合用藥、做積極的治療,相反的,一旦發現是活動性,就要積極治療。

最後,楊賢馨也提醒,更重要的,是要有「下一步」。在注意到肝的問題後,一定要主動找肝臟專科醫師解決,不能只停留在檢查層次。

「從活動性肝炎到肝硬化到肝癌可能是二十、 三十年的發展,這意味著你有二十年的時間去阻擋它,」他提醒,「肝病是不痛不癢,但等到有症狀就太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