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B肝控制好 可降5成癌風險

聯合報 記者張益華/台北報導  2018-10-29
       
過去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約三百萬人,一九八四年政府推動B肝疫苗接種,大幅降低感染人數,對卅幾歲的新生代而言,已可產生抗體免除罹患B肝風險。檢視目前全台B肝帶原者約一七一萬人,可見疫苗策略已產生初步成效。

 
B肝初期常沒有症狀,等出現疲倦、惡心、嘔吐和黃疸,病情已嚴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但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劉俊人表示,B肝初期常沒有症狀,等出現疲倦、惡心、嘔吐和黃疸,病情已嚴重,罹患肝癌風險恐增加九倍,若合併e抗原陽性,罹癌風險更高達六十倍,民眾需提高警覺。

劉俊人說,國人B肝帶原率約百分之十五到廿,男多於女,引起B肝原因以母子傳染(垂直傳染)為主。透過B肝帶原者的母親,在生產時將病毒傳染給寶寶,自從推動替新生兒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並接種B肝疫苗後,傳染率從一成下降為百分之零點八。

此外,B型肝炎防治措施再多一道,針對體內有高病毒濃度的母親,在懷孕第三期時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傳染率可從一成降至百分之一點五,可望將B肝傳給胎兒的風險降到最低。

劉俊人指出,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長時間讓肝臟受損,恐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演變成肝癌。研究發現,若將B肝控制好,可降低肝癌風險五至六成,因此患者應定期追蹤肝功能、肝臟發炎指數等,一旦惡化需考慮接受治療。

目前B肝治療可透過藥物控制病毒量,傳統干擾素採皮下注射,副作用較大,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熱、肌肉痠痛等症狀,部分患者白血球稍降。另一種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簡單方便且副作用少,但停藥後可能復發,且部分藥物容易產生抗藥性,或影響骨密度與腎毒性。

劉俊人說,近年已有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
(註)問世,抗藥性降低,也減少腎毒性及骨密度流失風險,對於年紀大且合併慢性病的患者而言,可降低B肝演變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機率,也減少發生肝癌風險。他建議,病人經醫師評估後,綜合病毒量、肝功能指數和肝臟發炎等情形,再決定適合的治療,生活上也需保持作息正常,多吃蔬果,少飲酒並戒菸,避免肝炎威脅。

註:

過往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惠立妥」(藥品學名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簡稱TDF,商品名Viread)存在腎毒性、骨質密度流失等副作用,睽違10年,治療B型肝炎的新藥Vemlidy (藥品學名tenofovir alafenamide,簡稱TAF)在2017年於台灣上市,新藥抗病毒療效與現行藥物一樣好,但減少了腎病變、骨質密度流失等副作用,用藥安全性提升,可望為臨床治療B肝再添新利器。

 
Vemlidy是一種新型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該藥是吉利德已上市藥物Viread(惠立妥,TDF)的升級版。在臨床試驗中,TAF已被證明在低於Viread十分之一劑量時,就具有非常高的抗病毒療效,同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可改善腎功能和骨骼安全參數。

新藥Vemlidy即是針對現行藥物惠立妥存在的副作用,進一步進行藥物研發和修正。新藥Vemlidy(TAF)的作用機轉與惠立妥(TDF)相同,皆是藉由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來減少肝臟發炎機會。不過,過往的TDF藥物進入人體後,會先經由腸胃道吸收,再進入血清,血清中的藥物會部分流入腎臟而造成腎毒性;而新藥TAF大部分藥物會直接進入肝臟,只有少數藥物會進入腎臟,所以能有效減少藥物造成腎病變的機率。

 

新藥臨床試驗前兩年將TAF和TDF兩項藥物直接進行比較,報告結果顯示,在抑制病毒能力上,新藥TAF與現行TDF藥物表現皆一樣好,但從腎臟安全性來看,服用新藥TAF一年後,腎功能僅微幅下降,表示新藥TAF有效降低對腎臟功能的影響;另一方面,在髖骨和脊椎骨密度流失上,與TDF藥物相比,服用新藥TAF一年後骨密度僅微量流失。研究資料還顯示,TAF藥物比起TDF藥物,肝功能有較高比例回復正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