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一台手術要順利完成 無影燈下圍繞在你身邊的人

聯合報 記者許政榆.張弘昌/報導  2018-08-12
       
麻醉之後,你是手術室裡的主角,護理人員圍繞著你,但你卻不知道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手術如何進行?手術室裡為何總是那麼冷?頭頂的那盞燈有什麼特別?一字排開長得相似的器械是甚麼用途?醫護人員如何預防感染的發生?手術過程中需要哪些器械,是一次性使用還是可重複使用?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關於手術室裡的一切,等你清醒後,讓我們告訴你。

 
手術進行時,主刀醫師(右)負責下刀,刀助(左)協助撥開或固定組織,刷手護理師(中)負責遞送器械。 圖╱桃園壢新醫院提供

一台手術要順利完成,需要一個外科手術團隊。開刀前,視手術大小情況來決定如何麻醉,因此開刀房中會有1名麻醉醫師、1名麻醉護理師。在手術台(table)上執刀的包括1名主刀醫師、1至3名助手,1名協助主刀醫師遞交器械的刷手護理師,以及1名負責尋找其他無菌器械的流動護理師。要在手術台上進行開刀作業的人員,必須經過消毒(刷手)程序,以確保人員及病患完全「無菌」。

病患進到開刀房中,首先得經過麻醉,在經過3次消毒程序,緊接著醫護人員會為病患鋪上無菌布單,負責「劃刀」的主治醫師及3名助手將會進行刷手消毒,接下來由主治醫師向在場醫護人員逐一確認現在時刻、病患身分、開刀手術項目、麻醉風險、使用何種抗生素等事項,讓每位人員準備就緒後,開始進行手術。

 
手術前進行滅菌刷手。 記者許正宏/攝影

麻醉醫師給藥後 護理師接手監控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袁于婷指出,外科手術有大有小,要麻醉的部位也會有所差異。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的主要工作,要確保病患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維持睡眠狀態,不會有感覺、亦不可能痛醒,同時須維持病患生命跡象穩定。

麻醉醫師必須就病患的「麻醉深度」,指示給予適當麻醉藥物控制、點滴灌輸;麻醉護理師則按照麻醉醫師給予的指示來執行,並透過電腦螢幕監控病患生命狀態,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

麻醉醫師依照每位病患手術種類、做不同麻醉指令,一旦病患進入麻醉狀態,則交由護理師穩定麻醉狀態,麻醉醫師並不會全程待在同一病房監看,多半會配2至3間開刀房給麻醉醫師負責。若有突發或重大手術,麻醉醫師將會全程參與,或由護理師透過廣播通知麻醉醫師返回開刀房。

主刀醫師主導切開 刀助協助撥開固定

袁于婷舉例,如果病患要做心臟換瓣膜手術,病患來看門診時,負責該為病人的主治醫師,就是主刀醫師,因此在開刀房中,主刀醫師須經由刷手、上table,確認各事項後,才能開始下刀,主刀醫師在手術過程中,主導「開」、「切」、「割」部位。

而開刀房中的「助手」,意指可以協助開刀的人,主要由醫師、受過特別訓練的刀助組成,主要職責在協助主刀醫師,包括以器械撥開、固定病患體內組織、脂肪、器官,讓主刀醫師可無阻礙地進行心臟手術。

流動護理師 注意進度、提供需求

桃園壢新醫院手術中心主任侯咸仰醫師表示,流動護理師顧名思義,就是跑來跑去,隨時注意手術的進行,適時提供手術所需的物料耗材,幫醫師擦汗,並且協助無菌區及環境的維護,以及協助各項聯繫。

刷手護理師於手術前確認手術方式、病患擺位,協助準備適當手術器械、儀器設備……等,於手術進行時遞送器械給醫師。刷手護理師與流動護理師,於手術前、後,一起進行器械、紗布、縫針、敷料等物品之清點確認,避免不慎遺漏在病人身體裡面。

 
麻醉車與專用貼紙。 記者許正宏/攝影

刷手護理師 遞交器械、確保無菌

袁于婷說,若主刀醫師在開刀過程中,需要使用特定器械,然而在table上無此器械,將由流動護理師協助尋找,找到該器械後,其內部器械為無菌,流動護理師透過特殊拆包裝法,將外包裝褪去後,由「刷手護理師」取出包裝內器具,再轉交給主刀醫師進行手術。除了避免人員觸碰細菌,也要避免觸碰到器械外包裝細菌,嚴謹手續層層把關,為的就是保持手術過程全程無菌。

手術室小學堂

無影燈 如何能無影?

 
手術室小學堂無影燈 如何能無影? 記者許正宏/攝影

袁于婷表示,在手術台上所使用的「手術燈」,並非只是一盞燈,是由一圈燈泡所組成的,轉軸可任意旋轉,協助醫師在開刀過程中集中光源,會以多角度燈源照射,就是避免單一光源而出現陰影。尤其人的身體凹凸不平,開刀過程中,主刀醫師只要確認開刀位置照明程度足夠即可,若一盞手術燈不夠,有時會用2至3盞手術燈,甚至醫師頭上也會加戴頭燈加足光源,以確保執刀過程清晰。

協力拍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一台外科手術流程
 

聯合報 本報訊  2018-08-12
       
麻醉之後,你是手術室裡的主角,護理人員圍繞著你,但你卻不知道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手術如何進行?手術室裡為何總是那麼冷?頭頂的那盞燈有什麼特別?一字排開長得相似的器械是甚麼用途?醫護人員如何預防感染的發生?手術過程中需要哪些器械,是一次性使用還是可重複使用?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關於手術室裡的一切,等你清醒後,讓我們告訴你。

 
圖/ingimage

手術前

病患、家屬進入手術說明室

→醫師說明手術項目、方式、風險、併發症

→簽署手術同意書

→更換手術服

→躺上病床等候麻醉

手術準備

醫護人員進入手術室前

→碘酒刷手

→著手術服裝(第一位進入手術室護理師得自行採無菌方式著裝、戴手套,再協助下一位戴手套),俗稱無菌人(Sterile Prison)。

→再次消毒皮膚

→專屬手巾擦乾酒精

→所有醫護團隊就緒

●一旦臨時離開手術室,就得重新進行準備動作,包含刷手著裝等。

麻醉團隊協助麻醉(事前確認患者是否落實8小時內禁食)

→與患者確認手術名稱、手術部位

→進行麻醉

→標記手術部位

→護理人員協助消毒患者皮膚

→確定手術部位,協助擺放手術姿勢

→手術包就位

→儀器就位

手術進行

第一步:Time Out(禁止期)Sign In

啟動第一道病人安全防護,所有醫護團隊復誦手術名稱、手術部位、手術器械以及醫材。

第二步:動刀

依照不同的手術會使用不一樣的器械,現在多用手術電刀,運用高頻電流,下刀的同時也同步止血。

下刀至腹腔內,必須經過皮膚表皮、真皮肌肉,接著切開腹膜,為讓醫師更好處理病灶,會運用止血鉗、手術鑷子、玻璃鉗等撐開、止血。

過程中,刷手護理師隨時傳遞器械給醫師,與醫師默契好的刷手護理師,完全不用醫師開口,醫師只要手伸出來,所需的器械就會在手上;流動護理師則負責手術間內一切的雜事,包含替醫師擦汗,臨時需要醫材當跑腿等。

第三步:縫合

手術過程中,會使用到紗布等敷料,或腹部墊等耗材,當任何一個傷口縫合前,所有使用敷料、耗材,刷手護理師與流動護理師都需要大聲對數,確認數目與一開始取用的敷料一致,才能縫合,縫合結束後,將再次確認縫針、尖銳物的數量。

第四步:手術結束

再一次進行Time Out(禁止期)Sign Out,所有人員停止動作,再次確認手術名稱,是否有因為醫療所需,額外進行的手術,再次核對手術部位、手術器械、醫材等。

護理人員將手術過程中取下的標本(如腫瘤、組織等)貼上標籤,並送往化驗,標本需與醫師對點,最後醫師與護理人員皆要簽名。

一次性的醫材直接丟棄,可重新消毒使用的手術器械,將送往消毒室消毒重新使用。手術室後續的整理則由專屬的清理團隊清理。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護理長傅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王偉 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