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肝膽腸胃科4問 劉柏均醫師 專業解答

劉柏均 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進修。曾任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金門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肝膽腸胃科、胃鏡及大腸鏡檢查。

 

整理/鍾碧芳

Q1:

做腹部超音波發現有肝囊腫,這是腫瘤嗎?需要治療嗎?

A:

肝囊腫不是腫瘤,而是俗稱的水泡,它的發生與體質有關,通常不會有症狀,一般在某個年紀時才會表現出來,且與B肝、C肝或其他病毒性肝炎沒有特別關係,即便是正常肝也可能會出現肝囊腫。

肝囊腫是在肝臟裡形成的水泡,水泡中雖然有組織液,但不會傷害到肝臟造成發炎,也不會惡化或演變為惡性腫瘤。

絕大多數的肝囊腫都不需要處理,除非大到壓迫到肝臟內的膽管或肝組織造成發炎時,才需要進一步處理,但這種情況很少見,不過仍建議有肝囊腫的民眾可每年做抽血與超音波檢查,了解水泡大小有沒有變化,肝臟有無發炎現象,若肝臟有發炎又懷疑是肝囊腫所造成,就需要積極處理。

理論上,肝囊腫的大小、數量多寡不是誘發發炎的主因,生長的位置則是關鍵。一般若長在肝門區,且又大得厲害,才有可能造成肝臟發炎,若位置在肝臟週圍區域,則比較不容易發炎,只要持續追蹤就好。

Q2:

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B型肝炎後,肝指數已經正常,可以停藥嗎?

A:

在B肝帶原者的檢查中,e抗原(HBeAg)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指的是B肝的病毒活性,一般分成陽性(+)與陰性(-)。若檢查出為陽性,代表所帶原的B肝病毒活性比較高,造成肝臟傷害的機會也比較大,反之為陰性時,相對來說活性較低。

這兩者的治療方式不太一樣,以目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來看,
B肝e抗原陽性的病患,治療目的在於服用抗病毒藥物直到e抗原變成陰性,一般吃藥治療約3~6個月後,肝指數就會恢復正常,但正常後,卻不能停藥,必須要持續服用藥物直到e抗原轉成為陰性後,要再服用一年的藥物做為鞏固治療才能停藥,如此才不容易復發,也不容易反轉成陽性。

至於e抗原為陰性的B肝病患,目前治療多久沒有定論,以目前健保的規範為,服用抗病毒藥物直到B肝病毒量(HBV DNA)連續三次(每半年測一次)驗不到,就可以考慮停藥,每次藥物最長給付3年。

無論如何,服用抗病毒藥物不可擅自停藥,否則可能造成B肝病毒復發,甚至有急性發作的風險,且服藥過程及治療完成後,仍需持續追蹤,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Q3:

排便後擦拭發現衛生紙有血,可能是大腸癌嗎?

A:

不一定,排便出血的可能性很多,大腸癌雖是其中之一,但機率並不高。比較常見的原因為痔瘡、肛門黏膜附近受損、便秘等,通常是因為糞便過於乾硬而讓肛門附近的黏膜受傷所造成的出血,才會在衛生紙上看到血色;如果連馬桶內都有鮮紅色血,更可以懷疑是痔瘡所造成,不過,若大腸急性發炎時,也會有血便現象,不可不慎。

至於若為腸癌的血便,該如何判斷?通常腸癌若出血,會與糞便混在一起,且顏色並不鮮紅偏暗紅色,且可能合併其他不舒服如腹痛、消化不良、體重下降、貧血等。即使如此,若血便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反反覆覆超過兩週或以上者,仍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以確認病灶。

Q4:

健檢發現膽結石,需要治療嗎?

A:

膽結石的嚴重性在於可能會造成急性膽囊發炎,另外,一旦石頭掉入膽管,也會造成膽管的發炎,甚至是胰臟的發炎,因此,若健檢發現有膽結石的人,建議飲食勿太飽,也不要吃過多油膩、油炸的食物,否則會讓膽囊收縮得過於激烈,若已有結石,更容易造成膽囊發炎。急性膽囊發炎會引起的症狀包括上腹疼痛、發燒,若又合併細菌感染,還可能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但也別過於擔心,膽結石通常不會有症狀,但若時常有飯後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不舒服現象,就要進行手術切除膽囊。此外,如果從超音波中發現膽囊有慢性發炎的現象,如膽囊壁變厚、膽囊萎縮等,這些病患若伴隨著消化不良或腹脹、腹痛等症狀,也建議採取開刀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