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新光醫院

B型肝炎病毒指標的意義淺解

蔡國農醫師  

「我是B 型肝炎帶原者,醫師提到我的B型肝炎e抗原陰性而且e抗體呈陽性,我有抗體了嗎?表面抗原又是什麼?」

 

您是否也被這一大堆的肝炎檢測指標搞迷糊了?究竟它們代表什麼意義?和治療有關?還是表示疾病有多嚴重嗎?

台灣地區約有三百萬名 B型肝炎帶原者,相當於成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所謂B型肝炎帶原者,是指一個人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身體未能將病毒清除,B型肝炎病毒持續存活於人之血液及肝細胞內,這時候血液中持續可測得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當醫師懷疑您有 B型肝炎病毒感染時,會幫您抽血測的即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一般而言, 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若表面抗原陽性反應超過六個月稱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在台灣地區,多數的感染情形發生在出生時及童幼期,因此血清中若驗出表面抗原陽性者大多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的肝指數檢查若持續維持在正常範圍內,無臨床症狀表現,而且超音波檢查正常,這些帶原者就稱為「不活動型帶原者」。不過不活動型帶原者若接受肝穿刺,在顯微鏡下仍然有可能會看到病理學上有發炎的現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忽略了定期追蹤監測的重要性。

表面抗體陽性(anti-HBs Ab)則表示您對B肝病毒已有抵抗力。台灣自從1980年代中期全面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就會產生這樣的抗體保護作用。如表面抗原及抗體皆陰性則表示您可能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可以考慮接受疫苗注射。

B型肝炎還有其它病毒標記,包括: B型肝炎e抗原(HBeAg) 、B型肝炎e抗體(Anti-HBe)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 。

B型肝炎e抗原可以作為B型肝炎病毒活動複製之指標。當血中e抗原陽性,相對e抗體陰性時,表示B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旺盛,血液及體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數量多、傳染力強,發生肝炎的機率較大;

B型肝炎e抗體則是B型肝炎病毒不活動複製之指標。若是血中e抗原陰性,相對e抗體陽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力下降、血液及體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數量少、傳染力弱,肝炎發生的機率減少。

B型肝炎核心抗體呈陽性反應者,表示有B型肝炎感染過的情形。正在感染的B肝帶原者,或是感染過B肝病毒但已痊癒者,理論上核心抗體皆應該呈陽性。核心抗體陰性的人,代表未曾感染B肝病毒,可選擇注射疫苗以避免日後感染。

現在檢驗科學進步,可以利用分子醫學檢測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的DNA存在的數量(HBV DNA) 。「B肝病毒量」是去偵測血液中有沒有病毒存在,並進一步去估算病毒的數量與濃度。B型肝炎病毒量、表面抗原、及e抗原,已成為慢性B型肝炎重要的疾病預測指標。肝炎病毒量的多寡,與B肝口服藥物日後的抗藥性高低、療程的成功機率相關。治療後若是病患的肝炎病毒量可以降到測不出來,亦即肝炎病毒量越低,病患結束療程並持續追蹤後,肝炎復發的機率也可相對變低。

病毒標記 病毒標記中文 臨床意義
HBsAg B型肝炎表面抗原 呈陽性,表示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持續存在超過六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
anti-HBs B型肝炎表面抗體 B型肝炎免疫之指標。呈陽性,表示體內有B型肝炎抗體存在。
HBeAg B型肝炎e抗原 B型肝炎病毒活動複製之指標。血中e抗原陽性、e抗體陰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旺盛,血液及體液中的B 型肝炎病毒數量多、傳染力強,肝炎發生的機率較大。
Anti-HBe B型肝炎e抗體   B型肝炎病毒不活動複製之指標。血中e抗原陰性、e抗體陽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力下降、血液及體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數量少、傳染力弱,肝炎發生的機率減少。
Anti-HBc B型肝炎核心抗體 曾有B型肝炎感染之指標。
HBV DNA B型肝炎病毒量 為表面抗原、e抗原外,另一個重要的疾病預測指標。與B肝藥物治療的成功機率及日後產生抗藥可能性高低相關。



 

 

介紹完以上病毒標記的意義,下一步我們先來暸解慢性 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因為這關係到何時該治療。在台灣,絕大多數的B肝帶原者都是在新生兒或嬰幼兒時期階段感染B型肝炎病毒,相較於成人階段感染者<5%成為慢性帶原者,新生兒時期經由母體垂直感染者,有90%以上機會成為帶原者。B型肝炎病程,依照病毒與宿主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可以分成下列階段:

第一階段稱為「免疫耐受期」:
此時期病毒在肝細胞內複製,因此血清中可測得高濃度B型肝炎病毒量( >200,000 IU/ml)及B型肝炎e抗原陽性,但是宿主缺乏有效抗病毒反應,臨床上沒有症狀,肝臟切片幾乎沒有或只是輕微的發炎反應,血清胺基酸轉化脢(ALT 或GPT) 正常,此階段往往持續幾十年之久,不需要治療的介入。

之後,進入稱為「免疫廓清期」的第二階段:
此時期宿主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反應,在肝細胞產生壞死之肝炎組織活性,因此血清ALT值上升或於正常值與異常值間震盪、B 型肝炎病毒量及B 型肝炎e 抗原濃度下降,病患產生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此期需考慮治療,但是此階段病程也較複雜,可以持續數月至數十年不等,定期追蹤成了治療外另一重點。

在「免疫廓清期」估計年發生率約 10%的B 型肝炎e抗原陽性帶原者會發生B型肝炎e抗原轉陰性及B型肝炎e抗體轉陽性(通稱為e抗原轉換) ,此時即進入所謂「病毒低複製期或不活動帶原期」的第三階:
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量大量下降(<2000 IU/ml) ,肝炎組織活性消失、血清ALT值正常,部份人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測不到(每年約0.8%的病患產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大部份病患終其一生維持血清ALT值正常,沒有肝臟組織發炎狀態,因此不需藥物的治療,也甚少發生肝硬化或相關的併發症。

然而,仍有少部份病患發生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現象,此時B型肝炎病毒不會或僅少量地製造e抗原,B型肝炎e抗原呈陰性反應,B型肝炎病毒量呈陽性反應(>2000 IU/ml) ,肝細胞再度產生肝炎組織活性,血清ALT值上升,病患產生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此時稱為「病毒再活化期」,此期需考慮治療,此期病程不易緩解,可以發生肝硬化或相關的併發症。

B型肝炎e抗原陰性病患通常都比B型肝炎e抗原陽性年紀大,即反映了病患處於慢性B型肝炎自然病程的較晚階段。在台灣長期追蹤後發現,於產生自發性e抗原轉換的病患族群中,67%會維持於「不活動帶原期」,約24%病患發生e抗原陰性慢性肝炎。

治療上我們將慢性B型肝炎分為e抗原陽性與e抗原陰性者,治療的目標與時程也因而有所差異。e抗原陽性者,目前國際間大部份專家認為治療應該持續至血清肝炎病毒量陰性(< 105 copies/mL) 、肝功能指數(ALT 或SGPT) 正常、e抗原陰轉;針對e抗原陰性者雖然未達到共識,但是大部份專家認為應該持續至血清肝炎病毒量低至測不到、肝功能指數(ALT 或SGPT)正常,只有少數病人可以達到表面抗原消失、甚至陰轉。

  免疫耐受期 免疫廓清期/e抗原陽性慢性B肝 不活動帶原期 e抗原陰性慢性 B肝
B型肝炎病毒量 IU/mL > 200,000 且通常 > 10的7至8次方 200,000 - 2 x 10的9次方 < 2000   2000 - 2 x 10的7次方
B型肝炎e抗原 陽性 陽性 陰性 陰性
血清胺基酸轉化脢ALT 正常 上升或震盪 正常 上升或震盪
其他發現 切片幾乎沒有或只是輕微的發炎 肝細胞產生壞死之肝炎組織活性 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測不到 肝細胞產生肝炎組織活性
該治療與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ctor 的頭像
    vector

    秤子維的秘密花園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