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治療膽管細胞癌 手術切除是最理想方式
 
文/許金川   2018-11-05

Q:我先生因為容易腹脹、體重減輕求醫,原本以為是腸胃問題,但是經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肝臟有腫瘤,入院之後做了腫瘤切片,目前診斷是膽管細胞癌,醫師建議我們開刀將腫瘤切除,可是我先生有糖尿病,實在很擔心他術後併發感染的問題,我一位朋友最近因為肝細胞癌入院做了動脈栓塞治療,請問膽管癌可以用動脈栓塞的方法治療嗎?

A:我們人體的肝臟細胞會製造分泌膽汁,膽汁的輸送則由肝臟內密密麻麻的膽管系統來負責,從微膽管變成小膽管,慢慢匯集成左右肝內膽管,再至肝門的地方會合成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再成為總膽管,而膽管細胞癌可能發生在這其中任何地方,可能長在肝臟的週邊部位,也可能長在肝臟中央靠近肝門區,後者在臨床上又稱之為肝門型的膽管細胞癌。

由於膽管癌在初期幾乎都沒有症狀,如果沒有做檢查,很難早期發現,在治療方面,手術切除應該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不過,大概只有周邊型的膽管癌較有機會能手術切除腫瘤,如果是肝門型膽管癌,因為長在肝臟的中央部位,很難切除,而且很多患者都是因為腫瘤已經堵塞或壓破膽道,造成黃疸或膽道感染發燒才求醫,因此,通常需要先放至引流管或支架,解除黃疸的情況,才能接續治療。

無法開刀的膽管癌患者,大概就只能採用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不過效果也都有限,至於動脈栓塞治療較適用於血液供應豐富的肝腫瘤,但因為膽管癌是低血管性的腫瘤,所以通常栓塞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雖然近年來陸續有標靶及免疫療法,但成效也都有待突破。因此,您先生若有機會可以開刀切除膽管細胞癌,最好還是配合治療,別輕易放棄可以手術切除的機會,否則一旦錯過開刀時機,其他治療的效果也就很有限了。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肝臟局部結節性增生 可先定期追蹤觀察
 
 
文/許金川   2018-11-12

Q:我兒子今年才22歲,剛進公司不到一年,兩週前做了體檢,腹部超音波竟然發現肝臟有一顆7-8公分大的腫瘤,我們真的是嚇壞了,趕緊轉大醫院做檢查,兩天前做了電腦斷層,醫師說目前看起來像肝臟的局部結節性增生,算是良性腫瘤,先保持追蹤就好,可是我實在很不放心,良性腫瘤也會長到7-8公分大嗎?怎麼腫瘤那麼大了,我兒子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呢?

A:
肝臟的腫瘤有良惡之分,良性腫瘤包括有肝血管瘤、肝水泡(又稱肝囊腫),還有局部結節性增生,以及肝腺瘤等,惡性腫瘤則常見有肝細胞癌及肝膽管癌,不過,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不論是惡性或良性腫瘤,在初期病人幾乎都沒有什麼症狀,通常都是體檢超音波檢無意間發現的。

肝臟的局部結節性增生,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目前成因還不是很清楚,腫瘤體積的大小差異也很大,從一公分到二十公分大都有可能,除非是腫瘤太大壓迫到其他器官,才可能有一些非特異的症狀顯現出來,否則一般確實都沒有症狀。

臨床上,局部結節性增生在影像檢查時常可以看到腫瘤中心有結疤組織,有時可見有一條肝動脈分支進入腫瘤的中央,再向四周分散,可以依此特徵與肝細胞癌或血管瘤做區分,一般來說若初次發現腫瘤,會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以不同的影像學來加以確診,若還有疑慮,甚至會進一步以細針穿刺取樣來做病理診斷。

不過,一旦確診腫瘤是局部結節性增生,因為是良性的,就不用急著治療了,只要先保持大概每半年左右定期追蹤即可,除非是腫瘤太大有壓迫引起不適,或追蹤期間腫瘤變大很明顯,才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有無手術切除的必要。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慢性B肝患者 定期追蹤不可少
 
 
文/許金川   2018-11-20

Q:我母親有慢性B型肝炎帶原,我們兄弟姊妹共七人,也全部都有慢性B肝帶原,大哥跟二哥因疏於追蹤,一發現就已經是肝硬化及肝癌末期,很早就過世了,小弟最近也被診斷出有2公分大的肝癌,看到他罹癌對我的打擊很大,因為他每半年定期追蹤,但最後還是不敵肝癌的威脅,請問這追蹤還有意義嗎?每次追蹤都只是抽血、超音波檢查,難道沒有更積極的辦法嗎?

A: 目前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每半年定期的追蹤檢查,包括抽血驗肝功能指數及甲種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是兩大肝癌防護的金鐘罩。
  
雖說定期的追蹤與必要時的治療無法阻絕肝癌的發生,但是因為有定期監控,若肝臟真的有長出壞東西,才能及早發現,及時接受治療,否則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存有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肝臟就能照常運作,若等到症狀出現再求醫,通常都太晚了。
  
至於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則是要壓制B肝病毒,遏止肝炎持續進展至肝纖維化、肝硬化,因為一旦肝硬化,肝癌發生的風險也隨之高出許多。
  
臨床上,肝癌越早發現,越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或電燒治療等根治性的治療,療效較好,但如果一發現就已經是末期肝癌,能選擇的治療就很有限了,而且療效也不佳。總結來說,慢性B肝患者若能做好定期追蹤,即使真有腫瘤,也因為能早期治療,獲得較好的治療成效; 此外,適時接受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肝炎的同時,也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肝癌患者 胎兒蛋白不一定會升高
 
 
文/許金川   2018-11-27

Q:我先生三年前被診斷出肝細胞癌,當時胎兒蛋白指數高到三千多,開完刀後胎兒蛋白就降回正常了,最近回診檢查,抽血都沒問題,胎兒蛋白也正常,可是腹部超音波卻看到兩顆腫瘤,進一步做了腹部核磁共振,確診就是肝細胞癌復發,請問為什麼第一次發生肝癌的時候,胎兒蛋白高到3千多,但這一次胎兒蛋白卻完全正常,這有可能嗎?

A:甲種胎兒蛋白(簡稱胎兒蛋白)在肝細胞癌的篩檢、診斷及追蹤上昰一項重要利器,特別是肝癌治療前胎兒蛋白就有升高的患者,治療後胎兒蛋白如果有逐漸下降回到正常範圍內,代表治療成效佳,此腫瘤應該已治療完全,相反的,如果治療結束後胎兒蛋白下降後又升高,或是遲遲未降至正常,甚至沒有下降還持續爬升,那就有問題了,可能是原本的腫瘤治療不完全,或是肝臟其它部位又冒出新的肝細胞癌,也可能是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才會導致胎兒蛋白升高。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肝細胞癌都會分泌胎兒蛋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小型肝癌患者胎兒蛋白是正常的,甚至有大約15%的患者,雖然腫瘤已經很大了,但胎兒蛋白仍不會升高。

因此,您先生三年前初次發現肝細胞癌,當時胎兒蛋白高到3千多,術後指數恢復正常,近期肝臟又冒出兩顆肝癌,但是胎兒蛋白卻完全正常,這是有可能的,表示第一次的手術切除已完全根治腫瘤,這一次的肝癌應是新長出來的,其腫瘤的性質與第一次可能不太相同,所以並未引起胎兒蛋白升高。這也是臨床上為何強調肝病患者的監測追蹤,抽血檢測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缺一不可,如此才能避免遺漏胎兒蛋白正常之肝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