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肝臟局部增生性結節 與B肝或C肝病毒無關
 
 
文/許金川

Q:我今年48歲,高中時曾因急性B型肝炎住院,當時皮膚、眼睛都變黃了,出院後,追蹤了一段時間。醫師說我的B肝好了,肝指數也都很正常,我就沒有繼續看診。

最近因為腸胃不適就醫,超音波檢查竟然發現肝臟有一顆腫瘤,又做了電腦斷層,診斷為肝臟增生性結節,目前確定我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但為什麼還會還長出肝腫瘤?這跟我之前曾感染過急性B型肝炎有關嗎?

A:肝臟的良性局部增生性結節(FNH)是肝臟的一種良性腫瘤,發生率僅次於肝臟血管瘤。發生年齡以20-50歲居多,女性的病患較多。

有研究顯示,可能與服用避孕藥以及女性荷爾蒙有關係,不過,增生性結節也會發生於男性、小孩及老年人,所以也可能是因為肝臟內的血管增生異常所致。

截至目前為止,發生原因不明確,至於B型肝炎與C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增生性結節並無關聯。

由於局部增生性結節大都是沒有症狀的,很多人都是體檢做腹部超音波無意間才發現腫瘤的存在。一般來說抽血檢查肝指數GOT、GPT或胎兒蛋白也不會因此異常升高,臨床上偶爾會發現GGT或ALP可能會有升高的情況。

整體來說,若確定為局部增生性結節,其病程是良性的,並不會有惡轉的危險,因此不用做什麼治療或服用藥物,最重要的就是定期追蹤檢查,大概每半年到一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除非是追蹤期間腫瘤有明顯變大,或有破裂出血才會需要考慮手術切除。

另外,您年輕時曾發生過急性B型肝炎,目前雖然檢驗結果已經沒有B肝帶原,建議還要進一步確認有無產生B肝表面抗體(anti-HBs),有B肝表面抗體才表示對B肝病毒具有終生免疫力。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防B肝垂直傳染胎兒 第3孕期可服抗病毒藥
 
 
文/許金川

Q:我是一位媽媽,也是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女兒今年36歲,因生產垂直傳染,她也有B肝帶原,我一直覺得對她很虧欠。現在她懷孕了,由於她的B肝病毒量很高,相當擔心會將B肝病毒傳給寶寶,請問除了B肝疫苗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寶寶感染B肝病毒?
  
A:以往B肝疫苗沒有普及施打,也沒有B肝抗病毒藥物可使用,B肝帶原媽媽很難避免母體垂直傳染的發生,特別是e抗原陽性的媽媽,寶寶成為B肝帶原者的機率更高達90%。

從民國75年起,B肝疫苗全面推廣,新生兒在出生後6個月內要完成3劑B肝疫苗,在此政策落實後,目前33歲以下新生代的B肝帶原率已降至1%以下。

此外,如果母親e抗原陽性,代表血液內的B肝病毒量多,此時還會在嬰兒出生24小時內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加強保護新生兒,避免感染B肝。

不過,即便如此,免疫防護還是有不足之處。當媽媽體內的B肝病毒濃度太高,寶寶可能在母體內就已感染B肝病毒,也可能在生產過程中,B肝病毒經由胎盤或產道傳給新生兒。

有鑑於此,
健保署在今年2月1日起,對B肝病毒高於百萬的孕婦,自懷孕第28週至第32週起,給付惠立妥(Tenofovir)或喜必福(Telbivudine)其中一種抗B肝病毒藥物,可給付至產後4週,預期能使孕婦血中B肝病毒量明顯降低,也可有效降低媽媽將B肝病毒傳給新生兒的機率。

有了B肝疫苗、B肝免疫球蛋白,以及媽媽從第三孕期起服用抗病毒藥物等3道防線,相信能帶給新生兒全方位的防護。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媽媽停藥之後,要密切追蹤肝指數的變化。必要時加驗B肝病毒量,以監測B肝病毒有無再竄升搗亂。

 
許金川教授提醒,有B、C肝的人,每半年要做一次完整的肝臟檢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便秘、腸胃道出血 容易誘發肝昏迷
 
 
文/許金川

Q:我的媽媽現年74歲,因為自體免疫肝病問題,長年肝指數偏高,從40幾歲就知道有肝硬化。前一陣子她突然性格大轉變,有時候講話語無倫次,晚上也不太睡覺,甚至日夜顛倒,就醫之後才知道原來是肝昏迷了,經過了幾次灌腸,終於慢慢恢復正常的意識,但我們不解的是,媽媽飲食作息都很正常,為什麼會肝昏迷?

A:肝昏迷又稱為肝性腦病變,是因為肝臟功能衰退,無法正常處理代謝人體產生的廢物以及有毒物質,較常被提及的毒素就是氨(ammonia)。當體內這些毒素持續累積,進而影響到腦部運作,最後開始出現肝昏迷的徵兆,包括一開始的人格改變、意識混亂、日夜顛倒,接著慢慢出現昏睡、手掌振顫性撲動,最後進入重度昏迷,也失去痛覺。

臨床上,嚴重的肝硬化、猛爆性肝炎或肝癌末期都可能併發肝昏迷。肝硬化的病人如果平時病況穩定,但突然病況驟變出現肝昏迷,讓家屬摸不著頭緒,常見的原因有便秘、解便不順,導致細菌在腸道內作怪,產生許多氨毒素,或是腸胃道出血,血液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產生了大量的氨,肝臟來不及分解,因而發生肝昏迷。

當出現大量的失血休克引起肝功能不全,或發生感染,也會容易誘發肝昏迷。

因此,肝硬化患者平日一定要保持排便通暢,也要多觀察糞便的顏色,如果糞便黑如瀝青,恐是併發腸胃道出血了,一定要及早就醫,或是出現發燒不退,也不得大意,否則若是病程進展到重度肝昏迷,會危及生命安全。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愛肝加油站》肝臟超音波有黑影 可能脂肪肝不均勻
 
 
文/許金川

Q:兩個月前我因為常覺得疲倦而去體檢。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約3公分腫瘤,醫師神色凝重告訴我,可能是肝細胞癌,進一步做了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卻都沒看到這顆腫瘤。

與醫師討論後,我做了腫瘤切片,結果顯示只是一般的肝細胞組織,並無惡性腫瘤,醫師最後推論這腫瘤應該是肝臟脂肪分佈不均形成的陰影,可能跟我近半年體重大幅降低有關,請問真的會有這種情況嗎?

A:有些脂肪肝比較嚴重的患者當體重減輕到一定程度,肝臟內的脂肪也會開始逐漸消失,原本在超音波下看起來白白亮亮、油脂豐富的肝臟,因為脂肪散去,有些區域看起來會變得比較黑、比較暗,其實這反而是恢復原本肝臟在超音波下的本色。

不過,這種陰影在超音波檢查時,看起來有如腫瘤一般,臨床上會密切追蹤,必要時,會輔以其他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若確定為脂肪分布不均所形成的陰影,會稱為局部無脂肪區。

由於此區域其實是正常的肝臟組織,並不是真的有惡性腫瘤存在,所以主要還是由肝門靜脈供應血液,與肝細胞癌大多由肝動脈供血大不相同,通常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是不會有特殊顯影的,因此,常是腹部超音波檢查看到此陰影,但是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卻顯示沒有任何腫瘤。

您近半年體重大幅降低,這個黑影確實有可能就是脂肪肝開始逐漸退去的區塊,加上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都無異狀,切片報告也顯示此區域為正常的肝臟組織,目前應該可以先放心,持續保持觀察即可。

理論上,如果脂肪肝越來越改善,這個黑影應該也會與肝臟其他區域越來越同質化,也就是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