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健康e世界
B肝疫苗效力會消失!? 我需要補打B肝疫苗嗎?
臺大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高嘉宏
自從1985年以來,臺灣全面進行新生兒B肝病毒疫苗預防注射後,B肝病毒帶原率大幅降低至1%,是臺灣公共衛生政策上領先全球的一大成就。不過近年卻不斷有媒體報導,有民眾雖在新生兒時期注射過B肝疫苗,卻檢測不出體內具有B肝表面抗體,可能早已喪失保護力,未來恐會增加B肝感染的機會!?
疫苗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有保護性的抗體
B肝疫苗效力會消失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危言聳聽?需要重新施打B肝疫苗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疫苗的特性。
早期B肝疫苗是利用B肝帶原者的「血漿」製作而成,因此疫苗本身即帶有許多B肝病毒蛋白,藉由注射將病毒蛋白植入體內,刺激免疫系統,尤其是B細胞,就會產生對抗B型病毒表面抗原的表面抗體,並與病毒顆粒上的表面抗原結合,形成帶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不過使用B肝帶原者的血漿疫苗仍有病毒傳染的疑慮,因此早已被基因工程所製造出來的B肝疫苗所取代。
為什麼抗體濃度會慢慢減少?
表面抗體是由體內B細胞所產生,而人體細胞本來就具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在新陳代謝的作用下,B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死亡,特別是在沒有接觸到新的病毒蛋白的情形下,B細胞也就不會再產生新的抗體。根據許多大型研究顯示,體內B肝表面抗體濃度經過10~15年後就會慢慢減少,甚至完全消失。醫學上將抗體濃度10 mIU/ml視為分水嶺,當患者體內的B肝表面抗體濃度「大於」10 mIU/ml,則表示具有保護力;反之,則保護力減弱;0 mIU/ml就代表完全不具有保護作用,而最簡單的檢測方式就是「抽血檢查」。
表面抗體小於10 mIU/ml,保護力下降
經過10~20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新生兒時期曾經注射過B型肝炎疫苗的人,約有17~50%到了國中或高中時B肝表面抗體小於10 mIU/ml,即表示其對於B肝病毒的保護能力可能大幅下降。由此可以證明,人體內的B肝表面抗體並無法具有永久免疫的效果,除非B細胞能不斷接觸到新的抗原,例如媽媽是B肝帶原者,在與媽媽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有血液或體液的交互作用,這時媽媽的B肝表面抗原就變成一種天然的B肝疫苗追加劑,幫助小孩體內B細胞重新生成表面抗體,增加保護力。
誰容易B肝疫苗效力減弱甚至消失?
透過臨床觀察得知,B肝疫苗的保護力約15~20年,但即便喪失了表面抗體,大多數人也都還有一道對B肝病毒的「免疫記憶」可以保護人體,避免B肝病毒的感染,也因此目前公衛政策並沒有要求全面追加1劑B肝疫苗的計畫,除非本身免疫力不全,或為醫事人員,或者家庭內有B肝帶原者。此外,若媽媽是e抗原陽性B肝帶原者,建議在新生兒出生後12個月左右,抽血檢測B肝表面抗原和抗體濃度。
而除了上述所說「時間」是造成B肝表面抗體逐漸消失的原因外,還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是因為體質、或未按照注射時程施打疫苗等,造成B肝疫苗效力減弱甚至消失:
1.雖按照規定注射B肝疫苗,但表面抗體濃度卻不足者。
2.因本身基因、體質的關係,導致對抗體反應不佳。
3.新生兒未按照衛生署表訂0個月、1個月、6個月注射B肝疫苗計畫,導致接種不完全。
4.年紀愈大,注射疫苗的效果愈弱,尤其是罹患有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差的老人。
若不放心,帶孩子抽血檢測抗體濃度
由於臺灣是B肝病毒高度盛行的區域,想必許多家長會開始擔心自己的正值國、高中生的孩子會不會喪失了對B肝的抵抗力!其實如果家長真的不放心的話,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帶孩子抽血檢測抗體濃度。又或是考慮直接補打1劑疫苗,待2~4週後再進行檢測,如果測得結果是體內具有足夠抗體,就表示還有保護力;但若是測不到抗體或是濃度偏低的話,就建議依照小時3劑疫苗的接種計畫,再補打2劑疫苗,以獲取足夠的表面抗體。
即便到了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疫苗不安全,可能會造成小朋友產生後遺症!不可否認地,疫苗是可能會使得人體發生免疫作用,而引發發炎現象,但絕大多數的後遺症應該與接種疫苗沒有太大關係。注射B肝疫苗是臺灣公共衛生重要的政策之一,事實也證明高達9成民眾受惠於疫苗注射的政策,可避免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威脅。
B肝疫苗是高度安全的疫苗,但若不幸因注射B肝疫苗而出現不好的狀況,政府也有設立「藥害救濟」的制度,以維護患者權利,因此提醒家有新生兒的父母,不要忘記帶小朋友注射完整的3劑B肝疫苗,讓小朋友擁有對抗B肝病毒的保護力。
(選錄自《健康世界》448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B肝疫苗效力會消失!? 我需要補打B肝疫苗嗎?
臺大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高嘉宏
自從1985年以來,臺灣全面進行新生兒B肝病毒疫苗預防注射後,B肝病毒帶原率大幅降低至1%,是臺灣公共衛生政策上領先全球的一大成就。不過近年卻不斷有媒體報導,有民眾雖在新生兒時期注射過B肝疫苗,卻檢測不出體內具有B肝表面抗體,可能早已喪失保護力,未來恐會增加B肝感染的機會!?
疫苗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有保護性的抗體
B肝疫苗效力會消失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危言聳聽?需要重新施打B肝疫苗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疫苗的特性。
早期B肝疫苗是利用B肝帶原者的「血漿」製作而成,因此疫苗本身即帶有許多B肝病毒蛋白,藉由注射將病毒蛋白植入體內,刺激免疫系統,尤其是B細胞,就會產生對抗B型病毒表面抗原的表面抗體,並與病毒顆粒上的表面抗原結合,形成帶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不過使用B肝帶原者的血漿疫苗仍有病毒傳染的疑慮,因此早已被基因工程所製造出來的B肝疫苗所取代。
為什麼抗體濃度會慢慢減少?
表面抗體是由體內B細胞所產生,而人體細胞本來就具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在新陳代謝的作用下,B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死亡,特別是在沒有接觸到新的病毒蛋白的情形下,B細胞也就不會再產生新的抗體。根據許多大型研究顯示,體內B肝表面抗體濃度經過10~15年後就會慢慢減少,甚至完全消失。醫學上將抗體濃度10 mIU/ml視為分水嶺,當患者體內的B肝表面抗體濃度「大於」10 mIU/ml,則表示具有保護力;反之,則保護力減弱;0 mIU/ml就代表完全不具有保護作用,而最簡單的檢測方式就是「抽血檢查」。
表面抗體小於10 mIU/ml,保護力下降
經過10~20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新生兒時期曾經注射過B型肝炎疫苗的人,約有17~50%到了國中或高中時B肝表面抗體小於10 mIU/ml,即表示其對於B肝病毒的保護能力可能大幅下降。由此可以證明,人體內的B肝表面抗體並無法具有永久免疫的效果,除非B細胞能不斷接觸到新的抗原,例如媽媽是B肝帶原者,在與媽媽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有血液或體液的交互作用,這時媽媽的B肝表面抗原就變成一種天然的B肝疫苗追加劑,幫助小孩體內B細胞重新生成表面抗體,增加保護力。
誰容易B肝疫苗效力減弱甚至消失?
透過臨床觀察得知,B肝疫苗的保護力約15~20年,但即便喪失了表面抗體,大多數人也都還有一道對B肝病毒的「免疫記憶」可以保護人體,避免B肝病毒的感染,也因此目前公衛政策並沒有要求全面追加1劑B肝疫苗的計畫,除非本身免疫力不全,或為醫事人員,或者家庭內有B肝帶原者。此外,若媽媽是e抗原陽性B肝帶原者,建議在新生兒出生後12個月左右,抽血檢測B肝表面抗原和抗體濃度。
而除了上述所說「時間」是造成B肝表面抗體逐漸消失的原因外,還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是因為體質、或未按照注射時程施打疫苗等,造成B肝疫苗效力減弱甚至消失:
1.雖按照規定注射B肝疫苗,但表面抗體濃度卻不足者。
2.因本身基因、體質的關係,導致對抗體反應不佳。
3.新生兒未按照衛生署表訂0個月、1個月、6個月注射B肝疫苗計畫,導致接種不完全。
4.年紀愈大,注射疫苗的效果愈弱,尤其是罹患有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差的老人。
若不放心,帶孩子抽血檢測抗體濃度
由於臺灣是B肝病毒高度盛行的區域,想必許多家長會開始擔心自己的正值國、高中生的孩子會不會喪失了對B肝的抵抗力!其實如果家長真的不放心的話,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帶孩子抽血檢測抗體濃度。又或是考慮直接補打1劑疫苗,待2~4週後再進行檢測,如果測得結果是體內具有足夠抗體,就表示還有保護力;但若是測不到抗體或是濃度偏低的話,就建議依照小時3劑疫苗的接種計畫,再補打2劑疫苗,以獲取足夠的表面抗體。
即便到了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疫苗不安全,可能會造成小朋友產生後遺症!不可否認地,疫苗是可能會使得人體發生免疫作用,而引發發炎現象,但絕大多數的後遺症應該與接種疫苗沒有太大關係。注射B肝疫苗是臺灣公共衛生重要的政策之一,事實也證明高達9成民眾受惠於疫苗注射的政策,可避免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威脅。
B肝疫苗是高度安全的疫苗,但若不幸因注射B肝疫苗而出現不好的狀況,政府也有設立「藥害救濟」的制度,以維護患者權利,因此提醒家有新生兒的父母,不要忘記帶小朋友注射完整的3劑B肝疫苗,讓小朋友擁有對抗B肝病毒的保護力。
(選錄自《健康世界》448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