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30週年 低B肝世代「30而立」
諮詢∕陳定信(國立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撰稿∕梁惠雯、黃靜宜
在台灣,現在每位新生兒都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免除了B肝威脅。但這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一群前輩有著高瞻遠矚的遠見,即使飽受批評與質疑,仍勇於克服種種困難,才能在民國75年率全球之先實施此一政策。當年接種B肝疫苗的第一批新生兒,有B肝帶原的比率在1%以下,相較於疫苗接種政策前的15%,世代差異十分明顯。這項政策是台灣公衛史上的一大成就,也讓國際驚艷不已,堪稱為「台灣之光」!
30年前,台灣曾經是全世界B型肝炎帶原率最高的國家,高達15%~20%的人帶原。也就是說,每5個台灣人,就可能有1個是B型肝炎帶原者!當時,各界對於台灣B肝帶原率為何會如此高的原因並不清楚,有人認為,可能是早期台灣打針時重複使用針頭所致;也有人懷疑是日據時代「種痘」時,重複使用了接種器的關係,然而這些都沒有明確證據。
這個疑問在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之後,逐漸找出真正的原因,其中一個人是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專家Palmer Beasley(帕默.畢思理)。他認為,打針是相當近代的文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靠著打針就能牢牢扎進一個族群當中。台灣肝炎如此猖獗,比較可能是透過天然途徑所傳染,懷疑是經由母親與嬰兒間垂直感染所致,因而展開了一連串的調查及研究。
畢思理證實B肝可以來自垂直感染
畢思理在民國61年來台,首先針對國內1343名孕婦進行訪問及檢測,結果發現,「158名B肝帶原母親的嬰兒中,有63名帶原,比例高達40%;而非帶原孕婦的嬰兒,卻沒有一個帶原。」這項研究成果登上重量級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成為全球最早有關B型肝炎會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報告之一。
此後,為了了解免疫球蛋白和B肝疫苗是否有助於預防B型肝炎垂直感染,畢思理還進行多項研究,其中一篇重要研究發現,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孕婦之新生兒,合併施打一劑免疫球蛋白跟三劑B肝疫苗,可以減少帶原率到百分之六,不需要施打第二劑或第三劑的免疫球蛋白。這項重大成果彰顯了注射B肝疫苗的效果,也獲得了國際上的重視,民國72年11月發表於著名的《刺胳針》雜誌上。
宋瑞樓教授大聲疾呼肝炎是國病!
約莫同時間,由「台灣肝病醫學之父」、臺大醫學院宋瑞樓教授領導的實驗室也陸續發表重要的研究,探究出B型肝炎病毒就是肝細胞癌、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元兇,也精算出台灣有300萬B型肝炎帶原者。為了阻斷傳染,釜底抽薪,從民國67年起,宋教授與其學生陳定信教授就不斷向政府遊說建議,指出防治B型肝炎的重要性。終於在民國69年10月,衛生署第一次召集全國的學者專家討論肝炎防治,成立「肝炎防治委員會」,並邀請宋瑞樓教授擔任主任委員。
宋瑞樓教授於民國58年即開始調查台灣地區的B型肝炎感染情形,旗下門生廖運範、陳定信、許金川、陳培哲等人都是國內首居一指的肝病專家。宋教授也曾在行政院國建會會議中大聲疾呼:「肝炎是國病,應該加以防治!」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專家學者打算在台灣進行B型肝炎疫苗人體試驗時,遭到社會輿論反對,質疑台灣小孩成了「白老鼠」,宋教授與學生也親上火線,不斷透過電視或各種演講解釋宣導,是推動此一疫苗政策的大功臣。
政府高度重視 列為重點科技
「疫苗政策每拖一年,就會增加約3萬名新生兒帶原者!」在這樣的急迫性下,行政院於民國71年將「肝炎防治」列為國家八大重點科技之一,並於民國72年11月,核定「B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主導,並由衛生署長許子秋率領石曜堂、黃文鴻、許須美、許書刀等防疫官員,協同國科會同舟一心,展現了高度的執行力,成功推展了這項「十年大計」,開啟了台灣B肝防治的黃金時代。
據統計,從民國73年7月到83年6月,總計施打了約2000萬劑疫苗,孕婦篩檢達300萬人,倘若以每年300萬新生兒、孕婦帶原率約15?20%計算,這項政策的實施,至少挽救了十幾二十萬名新生兒免於飽受「肝苦」,成效斐然!
讓B肝從下一代絕跡
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全面接種B肝疫苗的國家,這項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計畫,預期將會讓B肝從我們的後代絕跡。30多年來所產生的效益,依研究顯示,不僅讓國內6歲幼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由10.5%降至0.8%以下,有效阻斷母嬰垂直傳染,同時也證實了透過預防注射可以有效預防肝癌。
B肝防治計畫的成功,是台灣公衛史上的一大成就,讓國人擺脫「國病」的威脅,甚至引領各國跟進,促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參考我國成功經驗,訂定全球嬰幼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成為全球B型肝炎防治典範,可說是真真正正打了一場漂亮的「聖戰」!
防治B肝有成 兒童肝癌發生率大降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居國人十大死因第10名
台灣自民國73年7月起開始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針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母親所生的嬰幼兒進行預防接種,再於民國75年7月起,全面推動所有的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依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出生世代第 3 劑疫苗覆蓋率已達 96.7%。
B肝疫苗接種所產生的效益,依據臺大醫學院小兒科張美惠教授等人過去的研究顯示,可減少78%至87%兒童B型肝炎的帶原率、降低75%兒童(6至9歲)肝癌發生率和減少68%與B型肝炎有關的嬰兒猛爆性肝炎的死亡率。
此外,民國104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經退居第10名,標準化死亡率也較前一年下降了7.8%,已經快要跌出十名外了,較之早年(民國90年)曾高居第6名,實不可同日而語。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報導」2014年7月22日,第30卷第14期。
----------------------------------------
基金會義工鄭秀薇:「感謝B肝疫苗政策」小兒子是全家唯一沒有B肝帶原的人
撰稿∕方詩瑋
今年57歲的鄭秀薇和先生朱錦浪,都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早年因不知嚴重性,並未定期追蹤檢查,結果,朱錦浪在民國95年突然感覺身體不適、沒有胃口,原本以為是一般感冒,卻延宕一個月都沒康復。後來秀薇建議先生到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檢查,才發現先生的肝指數飆高到2千多,已經是猛爆性肝炎,後來整整住院治療了一個月才好轉。
不幸的是,同時間秀薇也被醫師檢查出肝臟長了一個8.5公分的腫瘤,在這之前,秀薇完全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外表也看不出病態。夫妻倆同時間發現罹病,一個猛爆性肝炎、一個肝癌,但秀薇堅持要照顧好家人,所以一直等到先生治療好後,才住院開刀。
所幸夫妻倆經治療後都逐漸康復,秀薇甚至笑說:「要感謝我先生,如果不是因為他生病,我也不會發現肝腫瘤。」
一年之差 兩個兒子命運大不同
夫妻倆都是B型肝炎的受害者,自然不希望這種苦也降臨在下一代身上。秀薇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在民國72年出生,當時她雖然已經被醫師告知有B肝帶原,而且會經由母體垂直感染給孩子,但當時政府尚未推動新生兒全面注射B肝疫苗,所以大兒子一出生,就從母體感染了B肝。
相隔一年多,民國74年11月她生第二胎前,醫師就告知因她有B肝帶原,所以嬰兒可以免費注射B肝疫苗,就這樣,小兒子成為全家唯一沒有B肝帶原的人。秀薇說:「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的政策真的很棒,保障了無數個家庭的幸福,這都要感謝B肝疫苗推動者宋瑞樓教授!」她還開玩笑地說:「早知道,應該晚幾年生小孩的!」但因為現在新生兒都要全面注射B肝疫苗,未來即使自己的兒子結婚生子,她也不用再擔心孫子們會遭到B肝病毒危害了!
- Nov 20 Sun 2016 17:51
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30週年 低B肝世代「30而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