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華人健康網
 
罕見上腸繫膜動脈剝離腸中風 支架救命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中報導】

小心突發性肚子痛!台中一名六旬楊姓退伍軍人,長年有胃潰瘍病史,2個月前突然腹部劇痛,臉色發白、手腳冰冷,經電腦斷層掃瞄後,發現竟是罕見「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的腸中風」,全球有紀錄的個案不到70例,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致命的腹膜炎。幸運的是,患者經緊急放置腸動脈支架,終於撿回一命。

 
電腦斷層影像中,左為術前血流阻塞的情況,右邊有筆指著的是支架術後血液流通順暢的情況。(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動脈剝離是種死亡率達70%以上的急症。台中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長嚴寶勝醫師表示,上腸繫膜動脈是消化器官的主要血液供應者,而楊姓患者因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急性腸繫膜缺血症」,會使正常血液無法供應到腸子,產生的缺血現象,會有致命的影響。

所謂「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造成血管假腔壓迫到真腔,真腔動脈內的正常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是完全阻塞。以楊姓患者的影像攝影檢查為例,由於三點多公分長的腸子動脈出現剝離,血流速度減慢,無法像正常的血管一般,在影像攝影中出現光亮的顯影,如果再不治療和改善阻塞的情況,恐會造成腸壞死,甚至是致死率幾乎百分百的腹膜炎。

暢通阻塞的血管,使腸子血液供應正常,是治療腸中風的主要治療方式。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醫師表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腸中風病患,傳統治療是由心臟外科醫師採取類似心臟繞道手術的作法,從腸道動脈接一個管子出來,但開腸剖肚的合併症風險較高,而裂掉的血管也會因變得脆弱,增加重建血管的困難度。

更重要的是,傳統腸道接管的手術方式,必須在黃金6至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以免上腸繫動脈無法供應整個小腸和右半邊大腸的血液,出現腸壞死。而且如果未能及時切除壞死的腸部位,可能引發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的腹膜炎;不過,即使成功切除壞死的腸子,病患也可能面臨無法吸收營養的問題。

不過,隨著導管支架技術愈來愈進步,余榮敏醫師指出,目前遇到這類腸動脈剝離個案,可先用導管治療,從右大腿動脈放入導管,置入支撐起血管,重建腸子血管,使腸道的血液供應正常。一旦成功就不必動用外科手術,減低傳統開腸剖肚的大手術,降低麻醉和手術的風險。

嚴寶勝醫師表示,臨床上,相較於腦中風和耳中風,腸動脈血管栓塞的發生機率較低,動脈剝離更是罕見。由於動脈剝離的病因可能是高血壓和血管硬化,因此建議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多注意生活起居,少量、多餐、多運動,降低病發率。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自由電子報
 

罕見剝離性腸中風 裝支架及時救命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中報導】

 
▲影像醫學部主任嚴寶勝說,楊先生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從血管攝影可看出,血液灌到中膜假腔,使得血管支線沒有血液,血管變得不明顯(左圖);手術後,血管支線有充足血液,血管粗又明顯(右圖)。(記者謝鳳秋攝)

 
▲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膨脹處)。(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62歲的楊姓退休職業軍人罹患少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原以為是胃出血,痛不欲生,所幸及時就醫,放支架撿回一命,且支架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不到1小時。

楊先生昨現身慈濟醫院台中分院,他表示原本就有高血壓家族病史,服藥控制血壓20年,3月10日晚上洗澡時,覺得下腹痛,剛開始以為吃壞肚子,但疼痛愈來愈劇烈,忍了2小時,痛到無法站立。因去年5月曾胃出血住院,以為宿疾發作,趕緊就醫。

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急診醫師檢查楊先生的肝、膽、腸、胃都沒問題,但他上廁所時,突然發現便裡有鮮血,緊急找各科會診。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從電腦斷層影像,研判為動脈血管剝離,進一步做血管攝影,確診為罕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腸中風」,馬上由影像醫學部主任嚴寶勝放置動脈支架,術後9天就平安出院。

余榮敏指出,動脈剝離是急症,死亡率達7成以上。「上腸繫膜動脈」主要供應小腸及右半邊大腸的血液,如果沒辦法在黃金6到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小腸、大腸會壞死,未能及時切除壞死的部份,12小時左右就可能引發腹膜炎,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就算成功切除壞死腸子,病患未來也無法吸收營養,是十分棘手的病症。

傳統手術治療「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方式是開膛剖肚,由心臟外科醫師採取類似心臟繞道手術的做法,從腸道動脈接一條管子出來,重建血管。余榮敏說,傳統手術需6小時的時間,裂掉血管很脆,重建血管困難,得和黃金救治時間拔河,還有麻醉及併發症風險。

 
▲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右)向楊先生(左)解說,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膨脹處)。(記者謝鳳秋攝)

余榮敏說,所謂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造成血管假腔壓迫到真腔,真腔動脈內的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塞住,用導管支架手術放入支架,撐起剝離血管內壁,重建血管功能,手術時間不到一小時,僅鼠蹊部有個小傷口。

嚴寶勝指出,「只要能迅速判定病因,做支架並不困難」,楊先生動脈剝離長度1.5公分,放入寬0.8公分、長6公分支架。

余榮敏表示,高血壓、血管硬化是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因血管內壁變脆,內壁破裂剝離,發生在上腸繫膜動脈腸機率比較少,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問題,預防之道為控制血壓,溫差大時要注意保暖。

楊先生說,鬼門關前走一回,出院後更注意保健,作息正常、不要吃太飽、多運動。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臺中慈濟醫院
 

全球成功不到十例罕見腸繫膜動脈剝離腸中風一小時內放置支架重建腸動脈血管生死關救命
 
 
臺中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報章雜誌報導腦中風,甚至耳中風,都時有所聞,六十歲的楊先生卻罹患少見的「剝離性腸中風」,經及時放置腸支架,平安出院。臺中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長嚴寶勝醫師指出,文獻顯示,全世界記錄過這類的腸中風案例僅七十例,成功放置支架不到十例。

楊先生是上校退伍的職業軍人,長年有胃潰瘍病史,因為很能忍痛,胃都出血了,他都不覺得有什麼很明顯的不適。二月份的一個周末,他突然腹部劇痛,忍到臉色發白、手腳冰冷才送醫,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經由電腦斷層影像,懷疑他的動脈血管剝離,進一步做血管攝影,確診是罕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腸中風,由影像醫學部嚴寶勝主任緊急放置動脈支架,術後平安出院。

動脈剝離是急症,死亡率達七成以上,楊先生能死裡逃生可說是十分幸運。余榮敏醫師指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病患,以往傳統手術治療的方式,是由心臟外科醫師採取類似心臟繞道手術的作法,從腸道動脈接一個管子出來,但開腸剖肚合併症的風險較高,而裂掉的血管變得很脆,重建血管有一定的難度,還得搶時間,如果沒辦法在黃金六到八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上腸繫動脈無法供應整個小腸加上右半邊大腸的血液,就會出現腸壞死,未能及時切除壞死的部份,可能引發腹膜炎,這時的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就算是成功切除壞死的腸子,病患也將面臨無法吸收營養的問題,是一個十分棘手的病症。

幸好,近年來,因應全球邁向老年化社會的趨勢,導管支架技術愈來愈進步,余醫師表示,遇到這類腸動脈剝離,第一選擇是先用導管治療,從右大腿動脈放入導管,置入支架,重建腸子血管,一旦成功就不必動用外科手術,減低以往開腸剖肚的大手術,麻醉、手術當中的風險。

影像醫學科嚴寶勝主任只用了不到一小時就完成放置楊先生的腸支架。他指出,拜科技進步所賜,能放在血管的支架愈來愈普遍,以前能放支架的包括:心臟、頸動脈與四肢,近幾年進步最快速的是,在顱內放支架治療顱內中風,衛生署已在幾個月前通過。

楊先生因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急性腸繫膜缺血症」,簡單的說就是,因為正常血液供應沒辦法到腸子去,產生的缺血現象,由於這個動脈是消化器官主要的血液供應者,所以會有致命的影響。嚴寶勝主任指出,正常血管,在影像攝影中整條都是亮的,楊先生腸子動脈剝離三點多公分,這段血管在影像中不見了,下面的血流也很慢,幾乎看不到,剩下一點點正常而已,血流不過去,再不治療也會堵起來,到時候這個動脈所供應的腸子就要壞死了。

嚴寶勝主任表示,所謂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造成血管假腔壓迫到真腔,真腔動脈內的正常的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是完全塞住。病因有可能是高血壓、血管硬化,導致血管內壁變脆,內壁破裂剝離,支架作法是將導管放入真腔血管內,撐起血管,將內壁貼回去,讓快完全阻塞的血管重建起來,腸子血液供應正常。

臨床上,腸動脈血管栓塞較其它地方的發生機率少一點,動脈剝離更罕見,文獻中極少有報告,嚴寶勝主任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球有記錄的個案只有七十例,而成功做腸支架的只有十例。有可能發生率並不那麼高,但也不排除有大部份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之類的問題,等再回診時,腸子壞死就成了致死率極高的腹膜炎。

動脈剝離的預防之道是控制血壓,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在鬼門關前走一趟的楊先生,感恩醫療團隊爭取時間搶救生命,直說未來一定要多注意生活起居,少量、多餐、多運動,以八分飽為目標。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健康醫療網
 

男子手刀按摩腹部 竟動脈剝離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

用手刀按摩要小心,以免用力過猛造成動脈剝離。花蓮一名謝姓男子,以手刀按摩腹部長達三個月,原本想說可以強化肌肉和按摩內臟,但沒想到出現腹部劇烈疼痛,就醫治療後發現,腹腔的上腸繫膜動脈出現剝離現象,幸好及早發現,撿回一命。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胡志棠表示上腸繫膜動脈屬於小動脈類型,在正常的狀況之下,不會輕易單獨剝離,通常會伴隨著大動脈剝離造成。謝姓民眾是特殊個案,推斷血管已經有輕微的硬化,再加上腹部長期受到拍打的作用影響之下,才會出現如此罕見的剝離現象。

胡志棠提醒民眾,千萬不要用力敲打腹部,腹部比較脆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在選擇運動方面也要慎選適當的運動。一般民眾很喜歡去做按摩跟水療要特別注意,要避免水柱直接衝擊頭部、背部脊椎等脆弱部位,以免造成危險。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健康醫藥
 

預防腸中風 保養有撇步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報導】

作息正常、注意保暖 遠離三高

「上腸繫膜動脈剝離」也就是俗稱的剝離性腸中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說,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與血壓忽高忽低、年老有關,保養之道是作息正常、注意保暖、遠離三高。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指出,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好發於青壯人口,發生位置有可能在不同部位,主要與動脈系統的血壓控制不好,造成血壓忽高忽低,或血脂濃度太高,增加動脈壁壓力變大,易造成剝離或栓塞。另外,隨著老化,動脈壁會變薄,也會增加罹患的機率。

陳豐霖說,很多青壯人口,因為飲食習慣不節制,熬夜、又不運動,肥油上身,或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是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的高危險群,一旦再遇到溫差變化過大,恐造成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

陳豐霖提醒民眾,保養之道,除了養成作息正常、運動的好習慣,避免熬夜,遠離三高;已經是三高者,建議每天量兩次血壓,注意血壓變化,並注意體內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

陳豐霖說,保暖也相當重要。民眾在起床、洗澡後、出門前都要注意保暖問題,起床後可先活動手腳後再下床,洗澡可採淋浴,減少泡澡等。由於腸中風表徵為腹痛,較易與其他病症混淆,民眾若出現腹痛,請盡速就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