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優活健康網
有效B、C肝抗病毒藥物治療 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一般人對於肝病的警覺不足,是導致肝炎惡化演變成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主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肝癌死亡率近10年來一直位居台灣癌症死因之第1或第2位,每年約有8千人死於肝癌。造成國人肝癌的最大禍首是B型肝炎,其次則是C型肝炎。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余明隆院長提醒民眾B型肝炎、C型肝炎應藉由篩檢,及早積極治療。
B肝最新治療目標:表面抗原清除、降低肝癌罹患率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病房主任謝明彥醫師表示,B肝在台灣十分常見,帶原者高達306萬人感染B型肝炎,盛行率約17.3%,B肝較多來自母體的垂直感染,所以民國73年前出生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B型肝炎,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三千人死於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中有7成是由B型肝炎引起。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比例比一般人高10~60倍。
謝明彥醫師說明B型肝炎治療,需要達到e抗原陽轉陰(病毒活力下降)及表面抗原清除(病毒清除)兩階段目標。研究發現,若僅e抗原轉陰,但表面抗原未清除,引發肝癌的機率仍為常人之9.6倍。所以最新治療標準,均以清除表面抗原為最終目標,表面抗原清除將有效大幅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率。B型肝炎患者血液篩檢確診B肝後,依據患者疾病期別,體質及健康狀況,安排口服抗病毒藥物或針劑型長效型干擾素治療。
1.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病毒藥物可直接對抗病毒,抑制病毒複製,但較無法有效清除表面抗原。較無副作用,但有些病患可能必須長期且不間斷服用。
2.針劑型長效型干擾素:干擾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促使免疫細胞去摧毀感染的細胞,有機會在治療一年後消除表面抗原,表面抗原清除率在停藥後第五年可達到12%,治療過程中有些許副作用,但療程固定。以上兩類藥物若有效治療可以使產生肝硬化的機會降低,並有效降低肝癌的機會。
C肝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基因型第一型達7~7.5成 第二/三型高達8~9成
台灣約有50萬人以上罹患C肝,南部盛行率高於北部,C肝患者若不治療,約有二至四成在20年後轉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則每年有5~7%進一步形成肝癌,然而絕大部分患者均不知道自己是C型肝炎帶原,因此慢性C型肝炎的篩檢推廣刻不容緩。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保健科主任黃釧峰醫師說明,C肝主要是因為血液感染,容易發生在早期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地區,民眾可能因為使用消毒不完全的針頭,在針灸、打營養針等過程感染。甚至在某些高盛行區C肝罹患率高達3~6成!但C肝較B肝治癒機率高,也可望完全治癒。C肝治療目前有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藥物Ribavirin治療,合併療法治療6個月至一年。目前台灣地區治療效果遠高於歐美,基因型第一型治療48週可以達到7~7.5成治癒率,基因型第二/三型治療24週更可以達到8至9成治癒率。
黃釧峰醫師表示,依照C肝病患個人發病情況來評估縮短療程的治療,只要病患在治療前所檢測的病毒量低(LVL),且治療4週就達到快速病毒反應(RVR),都有機會可以減少治療時間,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調整療程的個人化醫療目前實施效果極佳,病患可依據不同的C肝病毒基因型進而評估縮短療程:
1.基因型第一型患者有2成5可縮短療程至24週。
2.基因型第二/三型患者有7到8成可縮短療程至16週。此個人化治療觀念已被歐洲及亞太肝臟醫學會推薦為C型肝炎治療指引。
10年不治療病毒量增加 東港周媽媽1年即治癒
屏東縣東港鎮周媽媽曾罹患C型肝炎,也現身呼籲病友要及早篩檢及早治療,周媽媽退休前從事保險工作,她長達20年都超過12點才就寢且有失眠症狀,以往皆靠著鎮定劑才能入睡。直到10年前經由捐血檢測發現罹患C肝,卻因為工作繁忙而延遲治療,到了2年前,全身肌肉痠痛睡不著,白天疲倦無法工作,再次就醫檢查出C肝病毒量增加才下定決心治療,施打干擾素1年即治癒,病毒量完全消失,一切穩定,目前持續定期追蹤。
有效B、C肝抗病毒藥物治療 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一般人對於肝病的警覺不足,是導致肝炎惡化演變成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主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肝癌死亡率近10年來一直位居台灣癌症死因之第1或第2位,每年約有8千人死於肝癌。造成國人肝癌的最大禍首是B型肝炎,其次則是C型肝炎。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余明隆院長提醒民眾B型肝炎、C型肝炎應藉由篩檢,及早積極治療。
B肝最新治療目標:表面抗原清除、降低肝癌罹患率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病房主任謝明彥醫師表示,B肝在台灣十分常見,帶原者高達306萬人感染B型肝炎,盛行率約17.3%,B肝較多來自母體的垂直感染,所以民國73年前出生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B型肝炎,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三千人死於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中有7成是由B型肝炎引起。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比例比一般人高10~60倍。
謝明彥醫師說明B型肝炎治療,需要達到e抗原陽轉陰(病毒活力下降)及表面抗原清除(病毒清除)兩階段目標。研究發現,若僅e抗原轉陰,但表面抗原未清除,引發肝癌的機率仍為常人之9.6倍。所以最新治療標準,均以清除表面抗原為最終目標,表面抗原清除將有效大幅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率。B型肝炎患者血液篩檢確診B肝後,依據患者疾病期別,體質及健康狀況,安排口服抗病毒藥物或針劑型長效型干擾素治療。
1.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病毒藥物可直接對抗病毒,抑制病毒複製,但較無法有效清除表面抗原。較無副作用,但有些病患可能必須長期且不間斷服用。
2.針劑型長效型干擾素:干擾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促使免疫細胞去摧毀感染的細胞,有機會在治療一年後消除表面抗原,表面抗原清除率在停藥後第五年可達到12%,治療過程中有些許副作用,但療程固定。以上兩類藥物若有效治療可以使產生肝硬化的機會降低,並有效降低肝癌的機會。
C肝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基因型第一型達7~7.5成 第二/三型高達8~9成
台灣約有50萬人以上罹患C肝,南部盛行率高於北部,C肝患者若不治療,約有二至四成在20年後轉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則每年有5~7%進一步形成肝癌,然而絕大部分患者均不知道自己是C型肝炎帶原,因此慢性C型肝炎的篩檢推廣刻不容緩。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保健科主任黃釧峰醫師說明,C肝主要是因為血液感染,容易發生在早期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地區,民眾可能因為使用消毒不完全的針頭,在針灸、打營養針等過程感染。甚至在某些高盛行區C肝罹患率高達3~6成!但C肝較B肝治癒機率高,也可望完全治癒。C肝治療目前有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藥物Ribavirin治療,合併療法治療6個月至一年。目前台灣地區治療效果遠高於歐美,基因型第一型治療48週可以達到7~7.5成治癒率,基因型第二/三型治療24週更可以達到8至9成治癒率。
黃釧峰醫師表示,依照C肝病患個人發病情況來評估縮短療程的治療,只要病患在治療前所檢測的病毒量低(LVL),且治療4週就達到快速病毒反應(RVR),都有機會可以減少治療時間,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調整療程的個人化醫療目前實施效果極佳,病患可依據不同的C肝病毒基因型進而評估縮短療程:
1.基因型第一型患者有2成5可縮短療程至24週。
2.基因型第二/三型患者有7到8成可縮短療程至16週。此個人化治療觀念已被歐洲及亞太肝臟醫學會推薦為C型肝炎治療指引。
10年不治療病毒量增加 東港周媽媽1年即治癒
屏東縣東港鎮周媽媽曾罹患C型肝炎,也現身呼籲病友要及早篩檢及早治療,周媽媽退休前從事保險工作,她長達20年都超過12點才就寢且有失眠症狀,以往皆靠著鎮定劑才能入睡。直到10年前經由捐血檢測發現罹患C肝,卻因為工作繁忙而延遲治療,到了2年前,全身肌肉痠痛睡不著,白天疲倦無法工作,再次就醫檢查出C肝病毒量增加才下定決心治療,施打干擾素1年即治癒,病毒量完全消失,一切穩定,目前持續定期追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