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胰臟癌簡介
胰臟是一柔軟長形的腺體,它位於後腹膜腔,長約15至20公分,寬約2.5公分,重量約75~100公克。胰臟可分為三部分;頭部,體部和尾部。
頭部連接於十二指腸部分;中央為體部;末端尖細者為尾部,胰臟細胞的主要功能為1.內分泌作用—主要為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2.外分泌作用—可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作用。
胰臟癌即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約92%的胰臟癌為腺癌,它源自胰外分泌腺體,胰臟癌的發生率在頭部約70%,體部約20%,尾部約10 %。
由於胰臟位在一隱密的位置,當有病變發生時,可能沒有症狀或出現與上腸胃道疾病類似症狀,極可能為人們所疏忽,常只在病人出現明顯症狀時,才就醫診斷出來。
流行病學
臺灣之胰臟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55%,胰臟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2.93%。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十位、女性為第十四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九位、女性為第八位。男性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4.64位, 女性為每十萬人口3.21位。台灣每年因此癌死亡人數亦達500人。在美國為第4位癌症死亡原因, 五年存活率: 1% ~ 4%。
臨床症狀
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於背痛等非專一性的症狀。胰臟癌的症狀,依發生的位置而有不同。
胰臟癌在頭部時,病患可能會出現黃疸,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當腫瘤壓迫到膽管時,病人會出現黃疸,皮膚搔癢,甚至於灰白色糞便。
但若病灶發生在體部或尾部,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長得很大時才有腹部疼痛,胃口不佳,體重減輕。
診斷方法
針對沒有症狀的病人,有些血清檢查(俗稱腫瘤指數)可以當做參考,目前胰臟癌的腫瘤指數主要是檢查CA-199 和 CEA有長期上腹疼痛的病患,在接受上消化道檢查排除食道及胃腸問題後,可以接受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等非侵襲性的檢查。若懷疑有胰臟癌時,以ERCP(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管攝影)做進一步的檢查,也有良好的診斷性。近來,PET(正子掃描)對於早期癌症也有很不錯的診斷率,雖然對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尚未有定論,也是一項可以參考的影像檢查。
胰臟癌之分類
胰臟癌在組織學上可分為源自膽管細胞 (ductal cell)約佔75%,其餘則為來自於腺泡本體的惡性腫瘤,巨細胞或來自蘭氏小島的小島細胞瘤(islet cell tumor),以及一些囊撞腫瘤(cystic tumor)。
胰臟癌轉移常見部位
因胰臟是後腹腔之器官,並鄰近肝門區、十二指腸、胃、和橫結腸,所以容易發上述器官的轉移;而胰臟尾部腫瘤則比較會轉移至腹膜腔和脾臟。由於附近血管、淋巴管、神經,分布密集,所以也容易遠端器官轉移。
分期
胰臟癌之分期;第一期僅侷限於胰臟,第二期侵犯至鄰近組織,第三期擴散到局部淋巴結,第四期已轉移至肝臟或更遠處其他器官。
治療
胰臟癌的治療方式主要依據癌症的分期,但是不管採行任何治療,接受積極支持性和營養照顧是必然需要的。
目前主流治療方式分為三種
(一) 外科手術
(二) 化學藥物治療
(三) 放射線照射治療
就外科手術而言,最著名即是Whipple resection,它包含胰頭、遠端胃、十二指腸、膽囊、上端空腸切除,及胰、空腸吻合,胃、空腸吻合、迷走神經截除等。但手術死亡率達12 - 21%,五年存活率也僅5 - 7%。至於姑息性手術有,膽道繞道手術、腹腔神經叢阻斷等。化學藥物治療,可依臨床分期不同,選擇單一或多種組合藥物方式治療,初步治療反應率約20 - 30%,而整體治療效果卻很低,估計5%以下。 放射線照射治療僅用於輔助性治療,目前仍無法治癒非切除性胰臟腫瘤,一般性照設計量約為4000 - 5000 rads,若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可提昇治療成效。最近有使用Cetuximab處方之標靶治療,對胰臟癌也有部分反應,但是目前尚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期確切療效。
總結
胰臟癌的預後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時平均存活不到半年,可接受手術治療者平均存活時間約一年。五年存活率不到5%。胰臟癌目前治療效果不佳,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發展更可靠的血清篩檢以及高危險群病人( 例如大於六十歲老人、抽煙、慢性胰臟炎) 的篩檢,以便能夠早期發現著手治療。
胰臟癌簡介
胰臟是一柔軟長形的腺體,它位於後腹膜腔,長約15至20公分,寬約2.5公分,重量約75~100公克。胰臟可分為三部分;頭部,體部和尾部。
頭部連接於十二指腸部分;中央為體部;末端尖細者為尾部,胰臟細胞的主要功能為1.內分泌作用—主要為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2.外分泌作用—可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作用。
胰臟癌即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約92%的胰臟癌為腺癌,它源自胰外分泌腺體,胰臟癌的發生率在頭部約70%,體部約20%,尾部約10 %。
由於胰臟位在一隱密的位置,當有病變發生時,可能沒有症狀或出現與上腸胃道疾病類似症狀,極可能為人們所疏忽,常只在病人出現明顯症狀時,才就醫診斷出來。
流行病學
臺灣之胰臟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55%,胰臟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2.93%。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十位、女性為第十四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九位、女性為第八位。男性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4.64位, 女性為每十萬人口3.21位。台灣每年因此癌死亡人數亦達500人。在美國為第4位癌症死亡原因, 五年存活率: 1% ~ 4%。
臨床症狀
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於背痛等非專一性的症狀。胰臟癌的症狀,依發生的位置而有不同。
胰臟癌在頭部時,病患可能會出現黃疸,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當腫瘤壓迫到膽管時,病人會出現黃疸,皮膚搔癢,甚至於灰白色糞便。
但若病灶發生在體部或尾部,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長得很大時才有腹部疼痛,胃口不佳,體重減輕。
診斷方法
針對沒有症狀的病人,有些血清檢查(俗稱腫瘤指數)可以當做參考,目前胰臟癌的腫瘤指數主要是檢查CA-199 和 CEA有長期上腹疼痛的病患,在接受上消化道檢查排除食道及胃腸問題後,可以接受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等非侵襲性的檢查。若懷疑有胰臟癌時,以ERCP(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管攝影)做進一步的檢查,也有良好的診斷性。近來,PET(正子掃描)對於早期癌症也有很不錯的診斷率,雖然對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尚未有定論,也是一項可以參考的影像檢查。
胰臟癌之分類
胰臟癌在組織學上可分為源自膽管細胞 (ductal cell)約佔75%,其餘則為來自於腺泡本體的惡性腫瘤,巨細胞或來自蘭氏小島的小島細胞瘤(islet cell tumor),以及一些囊撞腫瘤(cystic tumor)。
胰臟癌轉移常見部位
因胰臟是後腹腔之器官,並鄰近肝門區、十二指腸、胃、和橫結腸,所以容易發上述器官的轉移;而胰臟尾部腫瘤則比較會轉移至腹膜腔和脾臟。由於附近血管、淋巴管、神經,分布密集,所以也容易遠端器官轉移。
分期
胰臟癌之分期;第一期僅侷限於胰臟,第二期侵犯至鄰近組織,第三期擴散到局部淋巴結,第四期已轉移至肝臟或更遠處其他器官。
治療
胰臟癌的治療方式主要依據癌症的分期,但是不管採行任何治療,接受積極支持性和營養照顧是必然需要的。
目前主流治療方式分為三種
(一) 外科手術
(二) 化學藥物治療
(三) 放射線照射治療
就外科手術而言,最著名即是Whipple resection,它包含胰頭、遠端胃、十二指腸、膽囊、上端空腸切除,及胰、空腸吻合,胃、空腸吻合、迷走神經截除等。但手術死亡率達12 - 21%,五年存活率也僅5 - 7%。至於姑息性手術有,膽道繞道手術、腹腔神經叢阻斷等。化學藥物治療,可依臨床分期不同,選擇單一或多種組合藥物方式治療,初步治療反應率約20 - 30%,而整體治療效果卻很低,估計5%以下。 放射線照射治療僅用於輔助性治療,目前仍無法治癒非切除性胰臟腫瘤,一般性照設計量約為4000 - 5000 rads,若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可提昇治療成效。最近有使用Cetuximab處方之標靶治療,對胰臟癌也有部分反應,但是目前尚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期確切療效。
總結
胰臟癌的預後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時平均存活不到半年,可接受手術治療者平均存活時間約一年。五年存活率不到5%。胰臟癌目前治療效果不佳,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發展更可靠的血清篩檢以及高危險群病人( 例如大於六十歲老人、抽煙、慢性胰臟炎) 的篩檢,以便能夠早期發現著手治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