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水果日報

40歲男漸消瘦 檢查已肝癌末期

2015-12-22

一名40多歲男子,當兵時就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也有肝癌家族史,卻自認不需治療,之後工作一忙,也忘記回診追蹤,直到日漸消瘦被家人察覺有異帶去就醫,檢查已肝癌末期,僅剩3~6個月壽命。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暨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昨(22)日指出,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1萬3千人,罹B或C型肝炎是主因,但許多患者不知自己有肝炎或覺得沒症狀而不治療,恐使肝臟反覆發炎,造成肝臟惡化風險,甚至演變成肝癌。         

 
有肝癌家族史等肝病高危險群,可抽血篩檢。

4危險群 定期檢查

簡榮南教授呼籲,肝病高危險群包括肝指數異常、有肝癌家族史、經常飲酒者,以及30歲以上未曾施打B肝疫苗者,因為政府在民國73年開始選擇性施打B肝疫苗,到民國75年才全面新生兒都施打B肝疫苗,因此目前30歲以上的成人,大多沒有B肝抗體,而沒施打者的帶原率高達15%,建議可抽血檢查,若有必要,之後也應在醫囑下,約每3~6個月回診追蹤1次,包括抽血、照肝臟超音波。

治療有效 降死亡率

「肝臟學」期刊有一份研究針對1萬名肝炎患者,進行長達10年追蹤,發現有持續治療者,肝癌發生率較沒治療者降低14%,肝癌死亡率降低24%,顯示治療可降低罹癌風險和死亡率。目前治療B肝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施打長效型干擾素兩種,前者方便,缺點是療程約3年,且停藥後復發率達2~5成;後者需每周回診打針,副作用較多,但優點是復發率較低約1成,建議可跟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管選哪種療程,結束後皆應遵從醫囑定期回診。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授戴嘉言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因此身體無法第一時間用疼痛反應警訊,大約有5成民眾不知道自已患有B肝,可說是肝病防治的「未爆彈」!

簡榮南強調,30歲以上未曾施打B肝疫苗,或肝指數異常、有肝炎、肝癌家族史與經常飲酒者等,都是肝病高危險群,應該定期篩檢,不可等到出現倦怠、噁心等症狀才就醫,否則恐怕已經錯過最佳的治療契機。

為了喚起大眾對於B肝的重視,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製作「認識B肝與治療」的動畫影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並錄製國台語兩種版本供民眾參考:

相關影片:

國語版

台語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ctor 的頭像
    vector

    秤子維的秘密花園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