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肝癌的診斷

罹患癌症是個很難讓人接受的宣告。報告有沒有弄錯?會不會是誤診?每個被告知罹患肝癌的病人幾乎都需要得到醫師的確認、再確認!

基本上,肝癌可以經由血液檢查、影像檢查和病理組織三方面來診斷。   

血液檢查

  抽血檢驗是診斷肝癌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可以作為肝癌的腫瘤標記,正常人抽血檢驗胎兒蛋白值若超過標準,就要注意是否有肝癌。

  不過,肝臟在發炎後、細胞再生時,胎兒蛋白值也可能會升高;懷孕婦女的胎兒蛋白值也會升高。所以,驗血發現AFP異常升高就斷定有肝癌是不正確的,應該再配合影像檢查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另外,85%的大型肝癌患者胎兒蛋白值會升高,但是3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大約只有2/3的病人胎兒蛋白值會升高。所以,胎兒蛋白值正常也不能判斷一定沒有肝癌。因此肝癌高危險群的定期追蹤應包括影像檢查。

影像檢查

  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掃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肝癌的檢查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也能彌補血液檢查的不足。

1.超音波掃瞄

  腹部超音波掃瞄方便、不具侵襲性,檢查時病人不會有痛苦。對於肝內的腫瘤,即使小至1公分,只要醫師或技術員有足夠的經驗都可以偵測出來,所以是篩檢肝癌的一項重要工具。

  超音波除了可以偵測肝癌大小、位置之外,肝癌是否有侵入血管或膽管,病人有沒有腹水,也都可以看得出來,這些資訊對後續治療方式的選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肝腫瘤的性質可提供進一步的訊息。有時候病人的胎兒蛋白持續升高,但在超音波掃瞄卻找不到可疑的病灶,就需要進一步使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彌補超音波掃瞄可能存在的死角。例如有些肝癌是屬於浸潤型而非明顯的腫塊,在超音波掃瞄上和肝硬化看起來沒有差別,需要仰賴其他影像檢查加以判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瞄,也可檢查肝外的淋巴結或腹腔內的大血管有沒有受到侵害。

  電腦斷層掃瞄的缺點是須要注射顯影劑,有極小部份的人會對顯影劑過敏。同時,太小的腫瘤也可能檢查不出來,且費用較高,一般多做為第二線檢查使用。

3.血管攝影

  血管攝影通常安排在最後,因為它具有侵襲性,病人接受這種檢查時程序比較繁複,也比較痛苦,還需要住院。通常若遇到下面這些情況,還是需藉由血管攝影來檢查:

1.胎兒蛋白持續上升,但在其他檢查都無法發現肝癌。

2.超音波、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瞄沒有辦法確定肝腫瘤特性。

3.除了已被發現的肝癌外,確定是否還有其他未發現的肝癌。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腫瘤的數目會影響治療的方式。

病理組織診斷

取肝組織做病理檢查是診斷肝癌最正確的方法。

肝穿刺

 

肝穿刺通常又稱肝切片,是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引導下用細針直接刺入病人的肝臟採取肝臟組織做檢驗。但如果病人有腹水,或凝血功能太差、咳嗽不止、意識不清,就不適宜做切片檢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ctor 的頭像
    vector

    秤子維的秘密花園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