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抗體消失免驚慌 建議高危險群補打疫苗即可
日前媒體報導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指出,曾接種疫苗的青少年B肝免疫記憶消失,暴露在病毒威脅中,有民眾來信提到:新生兒已打過B肝疫苗的小朋友,如果抽血已經沒有抗體,父母親其中一人有B肝,是否需再補打一劑B肝疫苗?
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施行B型肝炎疫苗新生兒全面注射的國家,在民國75年7月以後所有出生的新生兒都會施打B肝的疫苗,成功降低B型肝炎帶原率,可說是台灣公衛史上的一大驕傲。
事實上,曾施打B肝疫苗產生的表面抗體濃度的確可能在5到10年後降低,有時驗血甚至驗不到表面抗體,國內針對曾經在出生時施打過B肝疫苗的青少年研究發現,十幾歲的青少年對於B型肝炎病毒疫苗的抗體有可能會偵測不到,其他研究也顯示大概有6成左右的人體內的抗體有可能偵測不到,經過再一劑的補打之後仍然有3成左右的人沒有辦法產生抗體。這些非B肝帶原者,若無法經由再補打一劑產生抗體,則建議可再接受完整3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療程(在第0、1、6個月注射),以產生表面抗體保護力。
事實上根據研究,曾接受完整B肝疫苗注射的青少年,若抽血驗不到抗體且非B肝帶原者,大部分其免疫記憶還在,一旦B肝病毒入侵,免疫系統仍能識得,就可以很快消滅它;然而若免疫記憶消失,再補打一劑大多可再度產生抗體保護力,少部分者需再度接受一次完整3劑B肝疫苗注射,才能產生抗體保護力。
目前醫界一般認為毋須全面接種,但建議只要是高危險群的話,可補打一劑B肝疫苗,高危險群包括:B肝家族、肝癌家族、以及長期醫護工作從業人員等。至於一般民眾,專家表示,近年來國人的B肝帶原率或急性肝炎發生率並未顯著上升,一般民眾無須過度擔憂。
有關B型肝炎疫苗抗體消失相關文章,可以參考好心肝會刊第53期《B肝抗體消失 免驚!》一文。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自由電子報
B肝疫苗免疫記憶消失! 逾10萬18歲以上國人 接種仍感染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專家建議,18歲之前的孩子最好能再補打1劑B肝疫苗。(記者魏怡嘉攝)
打完B肝疫苗,並非萬無一失,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指出,18歲以上國人B肝病毒感染率達5.7%,是18歲以下感染率0.3%的19倍,與B肝疫苗「免疫記憶」消失及18歲以後行為較為複雜有關。
令人憂心的是,國內第一批打B肝疫苗的孩子現在已經26歲,以此推估,18歲以上到26歲過去曾打過B肝疫苗的國人,可能有10萬2千多人感染了B肝病毒。
肝病是台灣人的國病,每年約有1萬多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其中感染B肝病毒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台灣自1986年開始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國人B肝的感染率由當時的15%下降至1%以下。
計畫主持人長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葉昭廷表示,本研究主要針對國內1200多位民眾的血清進行B肝病毒表面抗原及核心抗體檢測,此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消化系醫學排行第一權威期刊《腸胃病學(Gastroenterology)》。
葉昭廷指出,打完3劑B肝疫苗後的3個月內,有90%會有抗體;6歲則降到75%;10多歲時則只剩下40%左右,B肝疫苗抗體會逐漸消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過去都相信,即便抗體下降但仍會有免疫記憶力,可以在病毒侵襲時,激發足夠的抗體保護,但在這次的研究中卻明確看到,免疫記憶力是不可靠、不存在的。
B肝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交換傳染,如果雙方都有牙周病或口腔有傷口,一旦接吻、共同飲食或共用牙刷,就可能因血液交換感染B肝病毒。
18歲前最好再補打一劑
B肝疫苗(記者魏怡嘉攝)
葉昭廷表示,18歲以上國內B肝感染率大幅上升,可能與這些行為較為頻繁有關,過去3年內即收治5名年輕患者,他們都是18歲以前檢測過未感染,但在18歲後,卻意外檢測出感染且成為慢性帶原者。
葉昭廷建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是B肝帶原者,由於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建議年滿18歲前,最好再補打1劑B肝疫苗,同時希望未來成年人補打B肝疫苗能成為政策。
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黃立民表示,目前委員會建議高危險群自行補打,包括家中有人B肝帶原、性伴侶有B肝、醫護人員及洗腎患者等,全面成人補打政策不易在短期內形成共識。
現在B肝疫苗1劑200元,民眾自行補打負擔不會太大,如果18歲以後補打,可能需要打3劑,建議可以提前在12至15歲時補打,只要補打一劑,保護力就可以再撐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