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數位網路報
40歲是B肝患者重要的關鍵時刻
朱嘉明醫師&許朝偉醫師
就算是鐵打的身體,也禁不起B型肝炎的侵襲!肝病是台灣人的國病,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知道,尤其是B型肝炎所帶走的生命更是不計其數,從早年的薛岳、知名DJ大衛王,到素有「亞洲鐵人」之稱的楊傳廣,都在B型肝炎的傷害下,一一離開這個世界。難道罹患了B型肝炎之後,只能默默接受一輩子為帶原者,終生受到病毒所苦,甚至衍生為肝硬化、肝癌,最後只能高唱「如果還有明天」嗎?在長庚紀念醫院朱嘉明教授所主導的研究當中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若原為e抗原陽性的患者,得以因為治療而產生的e抗原陰轉的現象,將有機會擺脫終生用藥的命運,重獲希望的明天!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嘉明教授表示,約有四分之一的B肝帶原者肝臟功能會逐漸變差,最後轉變成肝硬化,比率相當高,最主要原因在於e抗原持續存在,呈現陽性反應,但如果能聽從醫囑,持續服用可助於e抗原血清陰轉的抗病毒藥物,約有三成患者e抗原就會由陽轉陰,遠離B型肝炎的威脅。
「e抗原陰轉是B型肝炎治療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
為了找出e抗原與肝硬化之間的關聯性,朱教授花了十年時間,追蹤了近300名B型肝炎患者日後肝功能狀況,結果證實了e抗原陽性與肝硬化與肝癌之間確實有密切關係,由於研究結論極具醫學價值,日前獲得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肯定,刊登於期刊中。
研究小組追蹤了近300名B型肝炎患者,依照e抗原消失時的年齡,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為e抗原在40歲之前消失,e抗原轉為陰性,另一組為e抗原在40歲之後才消失。研究結果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e抗原在40歲之前消失的患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明顯低於40歲之後才消失者,且e抗原越晚消失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就越高。朱教授指出B型肝炎患者在15歲以前,B型肝炎e抗原盛行率接近九成,呈現陽性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B型肝炎e抗原都會由陽性轉為陰性,到了40歲以後,B型肝炎e抗原仍呈陽性者不到一成。
該項臨床研究證實,40歲以上B肝患者e抗原呈現陽性,未來罹患肝硬化的風險明顯較高,因此,朱嘉明教授強烈建議,35歲至40歲的B肝患者應該提高警覺,多關心一下自己,定期接受抽血檢查,看看e抗原是否還存在?病毒活性是否偏高?如果e抗原尚未由陽性轉為陰性,就應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為何e抗原陽性會導致肝硬化?朱教授解釋,e抗原陽性意味著,e抗原繼續存在人體中,或是e抗原消失速度太慢,此時,病毒活性偏高,以致肝臟持續發炎,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肝臟纖維化,最後變成了肝硬化。另外,肝功能指數以及e抗原是40歲以上成年B型肝炎患者最基本的兩項檢查項目,缺一不可,如果過了半年,甚至一年,仍舊無法轉為陰性,就應該接受積極治療。
由於肝臟疾病症狀不明顯,即使肝臟持續發炎,肝功能指數高達兩百,大部分B型肝炎患者還是無法察覺身體異狀;就算是早期肝硬化,也沒有症狀,直到黃疸、腹水,患者才會驚覺不對勁,但此時肝硬化到了末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下三成。
「40歲是B肝患者重要的關鍵時刻!」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朝偉指出,三分之一的B肝患者會出現急性發作,肝臟持續發炎,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全身倦怠、胃口變差、肚子漲漲的,不過,急性肝炎病人還會合併茶色尿、眼白變黃,味覺也會改變。
許朝偉醫師提醒,B型肝炎患者在40歲前後,甚至在35歲就應該接受B肝e抗原篩檢,如果呈現陽性反應,即使肝功能正常,沒有發炎跡象,也應該每隔兩個月就至醫院接受檢查!更重要的是,就算B型肝炎患者e抗原由陽轉陰,但肝炎病毒還是可能再度活化,臨床顯示,男性B肝病毒活化的機率,比女性高出三倍,另外,病毒如屬於C型基因,再度活化的機率會比B型基因,高出了三至四倍。國外研究則發現,患者e抗原轉成陰性時的年紀偏大,或是病毒濃度越高,都可能造成B肝病毒再度活化。因此,許醫師一再強調,e抗原檢驗的重要性,一旦呈現陽性反應,即代表著病毒活性高,肝臟中等以上的發炎,縱使沒有症狀,都應務必接受短期密集的追蹤檢測。
許朝偉醫師表示臨床治療發現,目前治療使用的抗病毒藥物,都具有讓e抗原由陽性轉陰性的效果,平均而言約有二至三成的機率,而最近正式通過上市的口服式抗病毒新藥則將治療成效提高至近四成(本文在2008年發表,所以有可能是指2007年7月正式在台上市的喜必福)。
朱嘉明教授提醒,35歲至40歲的B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一般肝功能檢查時,務必也要檢查e抗原,如果呈現陽性反應,一定要提高警覺,定期回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切勿覺得自己身體健康,就輕忽B型肝炎的威脅,尤其是針對40歲以上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即便經過治療使e抗原產生陰轉的現象,最好能持續追蹤服藥半年以上,以確保未來停藥後的幸福人生。
40歲是B肝患者重要的關鍵時刻
朱嘉明醫師&許朝偉醫師
就算是鐵打的身體,也禁不起B型肝炎的侵襲!肝病是台灣人的國病,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知道,尤其是B型肝炎所帶走的生命更是不計其數,從早年的薛岳、知名DJ大衛王,到素有「亞洲鐵人」之稱的楊傳廣,都在B型肝炎的傷害下,一一離開這個世界。難道罹患了B型肝炎之後,只能默默接受一輩子為帶原者,終生受到病毒所苦,甚至衍生為肝硬化、肝癌,最後只能高唱「如果還有明天」嗎?在長庚紀念醫院朱嘉明教授所主導的研究當中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若原為e抗原陽性的患者,得以因為治療而產生的e抗原陰轉的現象,將有機會擺脫終生用藥的命運,重獲希望的明天!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嘉明教授表示,約有四分之一的B肝帶原者肝臟功能會逐漸變差,最後轉變成肝硬化,比率相當高,最主要原因在於e抗原持續存在,呈現陽性反應,但如果能聽從醫囑,持續服用可助於e抗原血清陰轉的抗病毒藥物,約有三成患者e抗原就會由陽轉陰,遠離B型肝炎的威脅。
「e抗原陰轉是B型肝炎治療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
為了找出e抗原與肝硬化之間的關聯性,朱教授花了十年時間,追蹤了近300名B型肝炎患者日後肝功能狀況,結果證實了e抗原陽性與肝硬化與肝癌之間確實有密切關係,由於研究結論極具醫學價值,日前獲得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肯定,刊登於期刊中。
研究小組追蹤了近300名B型肝炎患者,依照e抗原消失時的年齡,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為e抗原在40歲之前消失,e抗原轉為陰性,另一組為e抗原在40歲之後才消失。研究結果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e抗原在40歲之前消失的患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明顯低於40歲之後才消失者,且e抗原越晚消失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就越高。朱教授指出B型肝炎患者在15歲以前,B型肝炎e抗原盛行率接近九成,呈現陽性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B型肝炎e抗原都會由陽性轉為陰性,到了40歲以後,B型肝炎e抗原仍呈陽性者不到一成。
該項臨床研究證實,40歲以上B肝患者e抗原呈現陽性,未來罹患肝硬化的風險明顯較高,因此,朱嘉明教授強烈建議,35歲至40歲的B肝患者應該提高警覺,多關心一下自己,定期接受抽血檢查,看看e抗原是否還存在?病毒活性是否偏高?如果e抗原尚未由陽性轉為陰性,就應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為何e抗原陽性會導致肝硬化?朱教授解釋,e抗原陽性意味著,e抗原繼續存在人體中,或是e抗原消失速度太慢,此時,病毒活性偏高,以致肝臟持續發炎,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肝臟纖維化,最後變成了肝硬化。另外,肝功能指數以及e抗原是40歲以上成年B型肝炎患者最基本的兩項檢查項目,缺一不可,如果過了半年,甚至一年,仍舊無法轉為陰性,就應該接受積極治療。
由於肝臟疾病症狀不明顯,即使肝臟持續發炎,肝功能指數高達兩百,大部分B型肝炎患者還是無法察覺身體異狀;就算是早期肝硬化,也沒有症狀,直到黃疸、腹水,患者才會驚覺不對勁,但此時肝硬化到了末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下三成。
「40歲是B肝患者重要的關鍵時刻!」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朝偉指出,三分之一的B肝患者會出現急性發作,肝臟持續發炎,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全身倦怠、胃口變差、肚子漲漲的,不過,急性肝炎病人還會合併茶色尿、眼白變黃,味覺也會改變。
許朝偉醫師提醒,B型肝炎患者在40歲前後,甚至在35歲就應該接受B肝e抗原篩檢,如果呈現陽性反應,即使肝功能正常,沒有發炎跡象,也應該每隔兩個月就至醫院接受檢查!更重要的是,就算B型肝炎患者e抗原由陽轉陰,但肝炎病毒還是可能再度活化,臨床顯示,男性B肝病毒活化的機率,比女性高出三倍,另外,病毒如屬於C型基因,再度活化的機率會比B型基因,高出了三至四倍。國外研究則發現,患者e抗原轉成陰性時的年紀偏大,或是病毒濃度越高,都可能造成B肝病毒再度活化。因此,許醫師一再強調,e抗原檢驗的重要性,一旦呈現陽性反應,即代表著病毒活性高,肝臟中等以上的發炎,縱使沒有症狀,都應務必接受短期密集的追蹤檢測。
許朝偉醫師表示臨床治療發現,目前治療使用的抗病毒藥物,都具有讓e抗原由陽性轉陰性的效果,平均而言約有二至三成的機率,而最近正式通過上市的口服式抗病毒新藥則將治療成效提高至近四成(本文在2008年發表,所以有可能是指2007年7月正式在台上市的喜必福)。
朱嘉明教授提醒,35歲至40歲的B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一般肝功能檢查時,務必也要檢查e抗原,如果呈現陽性反應,一定要提高警覺,定期回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切勿覺得自己身體健康,就輕忽B型肝炎的威脅,尤其是針對40歲以上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即便經過治療使e抗原產生陰轉的現象,最好能持續追蹤服藥半年以上,以確保未來停藥後的幸福人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