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手術的注意事項
外科部一般外科
一、什麼是膽道手術?
指膽囊急性或慢性發炎、膽結石、總膽管結石等,由右肋骨下切開,除膽囊,必要時行總膽管切開取石術,及放置引流管引流膽汁、結時等,均為膽道手術。
二、手術後應注意什麼?
(一)手術後不可進食,必須等排氣、腸蠕動恢復後,依醫生指示逐漸開始進食。
(二)手術後身上可能有下列管子:點滴、鼻胃管、導尿管、傷口引流管、 T型引流管等。
1.點滴:在不能由口進食前,經由點滴以補充水份、營養物質等,並可經由點滴給予藥物治療。
2.鼻胃管:是引流胃分泌物,以減輕腹脹,等腸蠕動恢復後,醫生會視情形給予拔除。
3.導尿管:是在手術後,膀胱功能未恢復前,膀胱功能未恢復前,幫助小便排出。
4.傷口引流管:手術後引流傷口血水、分泌液,以促進癒合。當引流量逐漸減少時,醫生會視情形,給予拔除。
5.T型引流管:在膽管阻塞時引流膽汁,或引流手術後殘餘在總膽管的細小碎石。當引流量逐漸減少,糗經膽管攝影,無殘餘碎石時,醫生會視情形給予暫時夾住或拔除。
(三)記得常作深呼吸、咳嗽,及床上翻身、下肢活動,並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恢復。
(四)由於手術切除膽囊,使膽汁無法濃縮,因此影響對脂肪食物的消化能力,所以在可以進食後,應採低脂肪飲食,以減輕噁心、食慾不振等情形,促進消化。
三、出院後應注意什麼 ?
(一)依醫生指示,按時在門診追蹤、檢查。
(二)依醫護人員指示,按時服用藥物。
(三)保持傷口的情潔、乾燥,避免感染。
(四)適當的休息、活動,並採低脂肪飲食。
(五)若膽道攝影,發現仍有結石時,可能需要帶T型引流管回家繼續引流碎石,約於4-6星期後,再回醫院檢查,請依醫護人員指示的方法,在家照顧T型引流管。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北榮民總醫院
膽汁引流管的注意事項
外科部一般外科
一、為何要插膽汁引流管 ?
(一)膽道阻塞時引流膽汁。
(二)膽道手術後,用於維持膽道通暢,引流膽汁,使細小碎石流出。
(三)同時也是行膽道攝影,查看是否有結石的一條通道。
二、引流方式:
利用重力原理,接無菌引流袋或引流瓶自然引流。
三、引流時的注意事項:
(一)防止移位或滑脫:
管子用安全別針或夾子固定於床上,預留長度,避免牽扯,而有翻身活動的空間。
(二)預防感染 :
1.紗布滲濕時,告訴醫護人員予更換。
2.防止膽汁逆流回體內:
(1)下床活動時,使用別針將膽汁引流袋固定於衣角或繫在腿部,或 使用掛瓶架,不可高於傷口位置。
(2)膽汁超過引流袋或引流瓶的三分之二(2.3),可告知醫護人員予傾倒。
(三)維持引流管功能:
引流管避免扭曲、壓迫,並採半坐臥姿勢、多翻身、下床活動,可促進引流。
(四)醫護人員會常觀察引流液的情形,但若你發現下列情形,請告訴醫護人員處理:
1.發燒、劇烈嘔吐、腹痛。
2.引流管滑脫。
3.膽汁突然減少或無量,或有鮮紅色血液。
4.引流管傷口紅、腫、痛,或膿樣分泌物。
四、膽汁引流管何時拔除 ?
(一)醫生會先給你作膽道攝影,若無石頭,無不適情形時,則可拔除。
(二)若膽道攝影,發現仍有石頭,醫生會讓你帶膽汁引流管回家,約3-5星期後再返院行膽道攝影,若無石頭,則可拔除;若仍有石頭,則直接由膽道鏡夾出石頭。
五、帶膽汁引流管回家時的自我照顧:
(一)護士會將引流瓶更換為引流袋。
(二)傷口照顧: 每日至少換敷料一次,滲濕時,隨時更換。
1.用肥皂徹底洗。
2.以生理食鹽水,由內向外,螺旋式擦拭傷口,再用優碘同法消毒,再用Y形紗布,以井字形固定。
3.引流袋不可高於插管處,可固定於大腿處。
(三)飲食宜定時、定量、細嚼慢嚥,且飯後休息30分鍾。
(四)採低脂飲食,並避免油炸、產氣食物,例如大豆、洋蔥等。
(五)宜充份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六)若有前述異常情形,請儘速回診檢查。
一般外科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中正樓十樓
門診位置:第二門診三樓
服務電話:(02)2875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