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認識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膽囊篇
護理科 編製
膽囊炎
1.何謂急性膽囊炎:
是指膽囊璧的急性炎症。這個疾病90%是由於膽結石阻塞於膽囊管而開始,是膽結石最常見之併發症。
2.症狀:
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常常牽連到背部、右側肋骨緣、肩胛骨、或者右側肩膀;另有20%患者合併黃疸,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兩種黃疸,如果膽色素只有輕度上昇(每毫升含量4 毫克以下)時,病人沒有明顯的黃疸,表示膽道沒有結石。如果膽色素超過4mg/dl 以上時,通常表示有合併膽道結石。如果膽色素超過10mg/dl 以上時,確實表示有合併膽道結石。
3.造成膽囊炎的原因:
(1)膽結石:膽汁本來容易發育細菌,而膽石會導致膽汁的流動受阻,這便會使致細菌更易於膽囊繁殖,造成膽囊炎 。
(2)胃潰瘍:由於胃潰瘍時,細菌便能經血液進入,再運到肝臟,隨著膽汁的排出到達膽管,所以細菌便能入侵膽囊,形成膽囊炎 。
(3)復發感染:一旦患上膽囊炎,如患者長久不治,或治療不妥當,持續輕微的發炎即會變成慢性膽囊炎,也有的明顯急性期,直接就轉為慢性 。
4.身體檢查:
通常可以發現病人發燒,右上腹壓痛同時有局部腹膜炎之病徵,這叫作牟菲氏病徵(Murphy's sign);深呼吸時會使得右側鎖骨中線或更外側近肝臟下緣之壓痛加重。
5.檢查報告:
可以見到白血球增多。即便沒有胰臟炎,血清澱粉醣也可能會上昇。
6.膽囊炎的預防方法?
(1)少吃油膩食物,減少肥胖之機會。
(2)切勿暴飲暴食,應採均衡且定時定量飲食。
(3)勿過度勞累,它會使身體免疫能力降低,細菌容易入侵。
膽結石
1.造成膽囊結石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不明。若為膽固醇結石之成因,一般認為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除此之外,膽汁滯留膽囊過久、肥胖、飲食、種族因素等均可能為附加原因。至於色素型膽結石成因在東方較多,其因更不明,一般認為與先天肝內膽管構造有異,可能有先天之狹窄或與種族、新陳代謝、細菌威染、寄生蟲威染等有關。
以下的人較容易罹患膽結石:
(1)家庭遺傳
(2)肥胖
(3)多次懷孕
(4)中年婦女
(5)嗜高膽固醇食物
(6)嗜油膩食物
(7)嗜甜食。
2.膽結石症狀:
膽結石常見症狀是右上腹微痛,也可能是劇痛、絞痛,尤其在飯後更明顯,特別是食了油膩食物後。有時候會痛到背部,痛得厲害時甚至會引起噁心嘔
吐。如果石頭卡在膽囊出口,則會引起膽囊炎,若石頭掉到總膽管並卡在那邊,則會引起膽管炎,這時候黃痘就會很明顯,也很容易演變成敗血症。
3.膽結石的預防方法?
(1)注意飲食,不要吃高脂肪或高膽固醇的食物,尤其是油炸食物。
(2)有糖尿病應立即治療,因糖尿病人併發膽囊結石較多,並且比較嚴重。
(3)肥胖病人常會併發膽囊結石,所以需適度減肥。
(4)不要濫用荷爾蒙製劑。
(5)有右上腹痛、發燒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不要濫服成藥。
(6)適度運動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量。
膽囊息肉
1.何謂膽囊息肉:
是指膽囊黏膜上突出的異常小結節,又稱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
2.症狀: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膽囊息肉是無明顯臨床症狀,其好發於四十至五十五歲的人口群中,絕大部份是在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才意外被發現的。
3.診斷:
通常以息肉數目、大小作為判斷類別參考;小息肉通常屬於良性,而直徑越大其癌病變的機會也越大(尤其直徑超過一公分以上者),最好開刀切除。
4.罹患膽囊息肉高危險群:
(1) 家庭成員中有膽囊息肉的子代其膽囊息肉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出2~5 倍,發病年齡在25~55 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
(2)不吃早餐甚至很少吃早餐者、飲食不規律者。
(3)長期多量飲酒。
(4)攝取富含油脂食物(尤其是高膽固醇食物)。
(5)生活及工作壓力較大者、經常煩燥易怒及情緒抑鬱。
(6)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而不常運動者。
5.治療:
膽囊息肉伴隨有膽結石可以考慮膽囊切除,但完全無症狀的息肉(不論是否併發膽結石),則以定期追蹤檢查為原則,且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如發現息肉有明顯變大,再考慮膽囊切除,但直徑超過一公分的息肉有較高的機率轉變成惡性,建議開刀切除。此外,一旦懷疑為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瘤,不論大小皆建議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