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為拼事業不健檢 退休金全變醫藥費
【中時健康 王國強/台南報導】
B型肝炎是國人最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主要來自母體的垂直感染,雖然政府早已實施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但25歲以上的年輕人,有高達三分之二的病患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許多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擔負家庭經濟支柱,或專心衝刺事業,忽略監控肝炎病情,在病毒不斷攻擊下,肝臟開始進入「纖維化、硬化、肝癌」的肝臟病變三部曲,往往讓人措手不及,造成許多家庭的悲劇。
早期尚未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出現,對於肝炎治療,多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靠病患自己的免疫力殺掉病毒,所以肝病很難挽回,但現在健保放寬口服抗病毒藥物給付長達三年,讓B肝家庭得以接受治療。台南市立醫院院長張國寬提醒,B肝絕對不是不治之症,現在透過抗病毒藥物,肝炎不僅可以得到控制,甚至還有可能終身停藥。
不想終身自費服藥 三年健保給付期內需達停藥目標
抗病毒藥物除了抑制病毒外,甚至還有免疫調節功能,讓病患可以更有效控制病毒量。張國寬院長指出,透過抗病毒藥物,絕大部分可以抑制病毒,若e抗原陽性患者服用藥物後,達到停藥目標之一的e抗原血清陰轉,健保還可以再給付一年,加強鞏固,連續三次測不到病毒,就達到停藥目標,只要每半年定期追蹤,甚至可以擺脫終身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陰霾。
千萬不要把病毒當成小事,也不要認為得到B肝就是不治之症,張國寬院長強調,目前醫療進步發達且進步很快,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臟還是一樣能夠健康的運作,千萬別再虐待自己的肝臟,趕緊檢查與治療,才能遠離肝癌威脅!
--------------------------------------------------------------------------
誤信保肝偏方 婦人換肝求保命
【中時健康 陳怡君/台南報導】
一名婦人對B肝治療沒有信心,擔心一直吃藥可能傷腎,因此聽信坊間流傳的偏方,造成急性肝炎發作,甚至得換肝才能繼續生存。許多B肝患者甚至一般民眾常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服用保肝丸可以延年增壽,殊不知反而造成肝臟的負擔,導致肝臟衰竭差點喪命。
奇美醫院柳營分院教學副院長暨內科部主任陳志州指出,引起B型肝炎最重要的就是病毒量,當病毒量過多,就可能引起急性發炎,甚至會致死的猛爆性肝炎;當急性發炎轉變為慢性肝炎時,許多人容易掉以輕心,以為肝炎已經不礙事,卻不知道肝病可能已經進入到肝纖維化、硬化,甚至轉變成肝癌。當肝臟發炎時若又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不僅沒達到保肝效果,還會增加肝臟工作量,往往會造成肝臟罷工。
肝炎在急性發炎時,有很明確的檢驗指標可以知道病毒狀況,但進入到慢性發炎狀態,會比較難檢測到發炎狀態。陳志州解釋,抗病毒藥物已經成為現在治療B肝的準則,但健保目前只給付在發炎狀態下的病患。根據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所進行的研究,病毒量越高罹患肝癌風險也越高,病毒都是存在肝臟細胞內,並非沒有發炎就不會罹患肝癌,因此,對於有病毒沒發延的患者治療,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決定出治療模式。
e抗原轉陰後 健保多給付一年鞏固療法
e抗原陰轉是一個重要監測指標。e抗原若呈現陽性,代表病毒較活躍,此時用口服抗病毒藥反而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效果。研究顯示,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達到五成以上的陰轉率,而現在健保對抗病毒藥給付,更從陰轉之後延長一年,這種稱之為鞏固療法的模式,更有機會可讓部分病患達到停藥的目標。
但陳志州提醒,e抗原陰轉雖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即便陰轉還是有三分之一的人處在所謂有盲點的狀態,也就是還有可能會發生肝炎,所以怎麼配合醫師進行後續檢查與追蹤,才是對抗B肝最重要的武器。罹患B肝不是病患自己一個人的事,需要家人支持與鼓勵,其實只要家人多點關心,就可以減少很多這樣的不幸事件,病患在治療B肝的道路上也不會覺得寂寞。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40歲前抗原轉陰罹癌率大減 B肝治療要趁早
【中時健康 王國強/彰化報導】
B肝治療真的要趁早!尤其趁年輕早日停藥,可以大幅減少罹癌風險。彰化基督教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徐友春指出,國外大型研究顯示,如果B肝患者能在40歲前治療達到目標,e抗原轉陰,未來罹患肝癌的機率就低,可以打破傳統「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治療B肝,目前國內多採口服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減少肝臟發炎,不過口服藥用藥時間長,幾乎每一個B肝患者都關心自己是否能早日停藥?
徐友春表示,不同於治療時間固定、卻副作用多的傳統干擾素,口服抗病毒藥物雖然沒有副作用,但一用藥就不能隨便停,治療時間長,甚至可能要吃到3年,長期用藥,叫許多病患頗有心理壓力。
e抗原轉陰 健保額外多給付一年鞏固治療
過去,沈重的藥費也是一大負擔,所幸,健保局近來利多大放送,將給付時間由18個月放寛至36個月,只要在治療期間順利出現e抗原轉陰,還多給付1年的鞏固療法;若產生抗藥性者,也放寛可同時使用2種藥物。大大造福B肝患者。
目前健保給付的藥物有干安能、貝樂克和喜必福三種,徐友春說,三者療效約相當,至於能停藥與否?徐友春強調與藥物的選擇很有關係,治療前,必須視病患的年紀、有無肝硬化、病毒量高低,選擇最適藥物,但國外已經注意,表面抗原濃度若能在用藥12至24週內下降,有助提高e抗原轉陰機會,而40歲前達成這治療目標更能減少罹癌風險。
大家都不喜歡吃藥,早日停藥是醫病共同目標,徐友春建議,應視自身狀況充分評估,經由醫師診斷後開藥,貝樂克抗藥性低,適合長期用藥者;而年輕且e抗原陽性、肝指數在2倍以上、病毒量小於10的九次方者,則較適合喜必福。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標靶藥抑制腫瘤 腸癌轉移合併治療效益大
【中時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個案數已突破萬人,其中約2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即便是沒有轉移的患者,有四到五成最後還是會轉移。日前,英國切肝團隊來台與國內醫師交流,針對於多科團隊合作及合併式療法分享英國的成功經驗,針對肝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採取更積極的醫療方式,並且分享英國對於腸癌患者的標靶藥物給付條件。
臺大醫院外科部教授張金堅表示,多科團隊合作的形式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國內近期才開始重視、採用。目前國內外對於腸癌肝轉移患者皆採取合併式治療,使用標靶藥物增加腫瘤縮小機率後,再以手術切除腫瘤,讓腸癌肝轉移治療從安寧等死的觀念邁入積極治療,以尋求痊癒機會的階段。
張金堅教授說明,有8成肝轉移患者無法靠手術切除,使用傳統化療治療後,也僅只有1成可進行切肝,但若使用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合併化療,其腫瘤反應率高達8成。使每二位患者中就有一位可進行手術,每三位當中有一個人有機會可以接受根除性切除手術進而獲得治癒的機會。
對於這種合併式療法,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卓越中心(NICE)曾評估過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的治療經濟效益,去年6月便率先通過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用於僅肝轉移且KRAS野生型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健保第一線給付,反觀國內則是通過第三線給付。
張金堅教授表示,國內在腸癌肝轉移腫瘤切除的手術相當進步,但多數患者都是已到無藥可醫,才能得到標靶藥物給付,對於治療成效已打折扣,若能提早用藥,對於患者生活品質與存活率都會有所幫助。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外食族注意!切莫輕忽大腸癌警訊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大便不通,心事重重」,是許多忙碌的現代人最感困擾的問題,尤其是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如果發現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或是大便變細等情形時,千萬別大意,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根據衛生署公佈最新之癌症發生人數統計顯示,「大腸癌」已竄升首位,平均每10位癌症死亡人數中就有一位是死於大腸癌。平時如何做好腸道保健,顯得非常重要,一切都要從「腸」計議。
外族人口高達8成 腸道健康拉警報
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一項最新「腸道健康」網路民調顯示,受訪者中有高達8成的人都是外食族群,每週都會吃油炸食物的比例就有34.50%,每週3到4次也高達將近3成,難怪受訪的人有超過8成的人都表示「偶爾」、「經常有」腹瀉便秘的困擾,受訪者因為攝取高油脂、缺少膳食纖維,以及沒有養成運動好習慣,逐漸就有可能使腸道拉警報,增加癌變的機會,不可不慎。
近年國人飲食愈來愈速食化,尤其是兒童及忙碌的上班族,更常以炸雞、薯條、漢堡等高脂、高熱量食物果腹,蔬果相對嚴重攝取不足。所有癌症中約80%以上是可以預防的,而以飲食來預防癌症,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方式。營養師謝蕙菁表示,衛生署建議國人每天攝取三碟蔬菜、二份水果,但是19-64歲國人高達80%的人都吃不到這樣的量,長時間蔬果攝取不足,是引發慢性疾病的重要成因,甚至與多種癌症的成因有關。
攝取有色蔬果補充乳酸菌 有利腸道健康
為了達到腸道健康的目標,應該力行「彩虹攝食原則」,注意多攝食藍、紫、綠、白、黃、橙及紅等七色有色蔬果。因有色蔬菜水果中富含多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及植物性化合物,並含保持腸胃健康、抗老化、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重要物質。此外,海底的蔬菜如髮菜等,水溶性纖維較多,也有利排便順暢。如果平時無法攝取到足夠的蔬果,加上有便秘的問題,不妨利用補充益生菌如乳酸菌的方式,讓腸道內好菌叢生。
一般乳酸菌遇到胃酸或高溫會被破壞,營養師謝蕙菁表示,目前已有一種孢子乳酸菌,細胞壁不會被破壞,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同時搭配木寡醣提供乳酸菌充沛能量,讓乳酸菌效果加強,另外再加上膳食纖維,更有助於清腸、排便,這也是腸道保健新利器─「腸道三健客」的新概念,即包括乳酸菌、木寡醣、水溶性膳食纖維三管齊下。
落實定期檢查 跟腸癌說掰掰
遠離腸癌威脅要落實定期檢查,尤其50歲以上的中高齡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即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達三分之一,並配合每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一等親內曾有人罹患結腸直腸癌,尤其是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10年以上發炎性腸炎病史者,更應分別提前自3、40歲及青少年時期開始,就定期每隔3到5年、1到2年,就接受一次大腸鏡篩檢,這樣才能永保安康。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偵測大腸癌復發利器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大腸癌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的病例超過一萬人,在去年則有4531人因而死亡。為了能戰勝大腸癌此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早期的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是極為重要,而追蹤是否有復發而施予及時的治療也不容忽視。
在治療後的大腸癌病患必須要進行定期的追蹤,例如包括抽血檢查腫瘤指數CEA、大腸鏡、電腦斷層(CT)等檢查。有時候在臨床上會出現懷疑有大腸癌復發(例如血檢腫瘤指數上升),但卻找不到復發病灶的位置在何處的情形出現,此時就可以考慮應用目前偵測癌症病灶最尖端科技正子電腦斷層造影(PET)。
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邱南津表示,一位六十多歲的男性病友在三年多前被診斷出大腸癌而接受手術切除,不幸隔年因抽血腫瘤指數CEA顯示異常升高,再檢查發現有肝臟轉移,而接受部分肝臟切除,CEA也回復至正常值內,但在又二年後CEA數值又再不正常上升,即使做了電腦斷層檢查仍找不出復發病灶,遂安排了正子電腦斷層造影,而偵測出肝臟再次發生轉移。病患因此以熱射頻治療肝臟轉移病灶;雖CEA數值有略降,但又漸上升,乃於六個月後再接受一次正子電腦斷層造影,結果顯示出肝臟轉移病灶仍存在,因此病人接受再次部分肝臟切除手術,術後CEA數值也重回復至正常值內。
由上面這個病例可以顯現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應用於偵測大腸癌復發的效果,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原理是利用在做此檢查前會對受檢者注射具有放射性的氟化去氧葡萄糖,因此體內若有哪個部位新陳代謝旺盛,使用較多的葡萄糖,注射進去的藥物便會較多量的聚集在那裏,正子斷層掃描便能夠很敏感地顯示出來,而癌細胞就是會有較旺盛的新陳代謝,所以小小的惡性腫瘤組織即可藉由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偵測出;又由於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是做全身的檢查,不像電腦斷層、超音波或大腸鏡檢查僅局限於身體的某個部位,因此非常適合於診斷偵測大腸癌的復發病灶;以目前的醫學文獻顯示,利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來偵測大腸癌的復發轉移病灶,其敏感度可約達百分之九十。
雖然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檢查費用昂貴,但有鑒於其在偵測大腸癌復發病灶頗具價值,因此目前在健保給付上,對於大腸癌病患懷疑有復發而經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仍無法偵測出病灶區者,可以給付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也因此使得這類病友能獲得更好的醫療照顧。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中西合璧 治癌奏功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西藥聯合使用抗癌。(陳麒全攝)
癌症病患的治療,包括正規的西醫治療、中西結合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正向思考、養生運動,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全人治療」。
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民國95年,平均每7分10秒就有一人罹癌,有7萬多人籠罩在罹癌的陰影中!當診斷發現癌症時,病患到底該尋求何種治療?醫師強調,癌症治療的成敗,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保健,更是成功戰勝癌症的關鍵,透過中西醫聯手合作,是病患不錯的治療選擇。
癌症目前是台灣地區人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晉興表示,傳統西醫治療癌症的方式為手術切除腫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血液腫瘤或淋巴癌外,手術是根治初期癌症最有效的方式。
■根治初期癌症 手術最有效
陳晉興表示,最近的基因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細胞治療等,目前都有突破性發展,因為治療癌症好比一場戰爭,過去的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就像在戰場上投入威力強大的炸彈,殺敵一千,但自損八百,新的治療則像自動導向飛彈,只殺死癌細胞,而不傷害正常細胞。
但若出現遠處轉移,病患還是需要接受化學或放射線治療以控制病情,化療或放療引起的極度不適,常讓許多病患選擇放棄傳統西醫療法,改用其他輔助或替代療法,甚至尋求偏方治癌。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任醫師陳旺全表示,服用偏方導致病患延誤病情的事件時有所聞,不如透過中西醫整合治療,以中醫藥控制副作用,輔助正統治療順利進行。
■輔助治療 中醫藥減少副作用
陳旺全指出,癌症的中醫藥調理,主要目的在於減少癌症治療的併發症,進一步改善體質,調節免疫,以達到減低復發及轉移。臨床上,中藥與化療、放療配合使用,能減少副作用,手術後運用中醫中藥長期治療,可以防止復發與轉移。不過,癌症病人病情變化很大,應隨時評估隨時調整。
例如,癌症病人在西醫各種治療後,常出現低熱、盜汗、食欲減退、乏力等問題,陳旺全表示,這些多屬「氣血兩虛」或「氣陰兩虛」的症狀,可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湯等加減治療;若併發感染發熱者,可以清熱解毒,或滋陰清熱的金銀花、連翹、柴胡、敗醬草、蒲公英、半枝蓮、黃蓮、玄參、生地、麥冬、天花粉、蘆根、知母等藥材。
■中西聯手 病人觀照更全面
癌症病患須特別注意腸胃的調理,有消化道功能障礙者,可使用健脾理氣和胃的黨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砂仁、木香、仙楂等藥材。
若有腹脹便秘,可視病況選用大黃、茯苓、肉 蓯蓉、芒硝;有呼吸道症狀、可以潤肺止咳、理氣化痰的黃耆、黨參、麥冬、沙參、玉竹、石斛、杏仁、桔梗、陳皮、半夏、紫菀、冬花、瓜蔞仁等。由醫師針對不同的併發症,給予不同的辨證,可使病人體力及早恢復。
三總放射腫瘤部任益民主任強調,面對西醫治療所引發的副作用,民眾千萬不要因此放棄排斥西醫,此時正是中醫介入的時機。
例如,曾有一位接受化療的女病患,治療後神色憔悴,噁心嘔吐非常嚴重,症狀連續好幾天沒有改善,建議她服用中藥湯劑「小柴胡湯」之後,症狀緩解,整體氣色有明顯的改善。
許多腫瘤難消的個案,運用中醫藥活血化瘀的配方,以及針灸的治療,也能發揮一定效果。他認為,能觀照到癌患各層面的治療,包括正規的西醫治療、中西結合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正向思考、養生運動、追求知識等,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全人治療」。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中時健康
愛當夜貓族 小心熬 出一身病
【中國時報 邱俐穎/報導】
現代人習慣熬夜,易造成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罹心血管病機率高,高血糖、高血脂也伴隨而來
晚睡是現代人的通病,不論是熬夜工作、開夜車念書,還是上網聊天、打電玩,12點過後才上床的夜貓族愈來愈多,似乎愈晚精神愈好。
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半夜1點過後才入睡的台灣民眾高達27.3%,1天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者占36.4%,真正睡滿8小時的民眾只有8.2%。早睡早起身體好,熬夜傷肝、傷身每個人都知道,但在醫師眼中,超過晚上11點還沒入睡、或成人1天睡不滿6到8小時就算熬夜。
1天睡不滿6小時 就算熬夜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說,晚間11點身體開始產生內分泌激素,修復身體組織,分泌持續到凌晨1點半結束,所以超過11點入睡就算熬夜;中醫最忌諱熬夜,認為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行為。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何一成也表示,好的睡眠能增強身體免疫力,長期熬夜睡眠品質不佳,容易影響身體內分泌跟免疫系統,造成身體跟心理疾病。
熬夜對人體的自律神經影響極大,交感神經興奮會影響內分泌,容易造成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達20%到30%;熬夜也容易使人體血糖代謝差,加上交感神經刺激,造成白天食欲增加,高血糖、高血脂很容易伴隨而來,造成肥胖;長期熬夜使大腦處在過度興奮狀態,容易情緒暴躁,該休息時,持續亢奮,長久下來很容易造成不易入睡的惡性循環,更會加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晚睡傷肝傷身 難「養陰存陽」
黃中瑀說,中醫典有「養陰存陽」之說,「陽」是激發身體動能;「陰」指儲備能量,為人體的動能提供能量來源,晚上人體氣血經絡循環走到膽經、肝經,膽經、肝經即是養陰的基礎,夜晚若沒有充足休息,就無法提供白天需要的能量。
熬夜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筋骨痠痛,而肝火旺,讓人容易疲勞、口乾舌燥;熬夜尤其對女生影響遠大於男生,中醫說女生「以肝先天」,男人「以腎先天」,熬夜傷肝,造成人體含氧量不足,容易臉黃、暗沉,產生黑斑、雀斑,頭皮和臉易出油,卻呈現乾油狀況,容易脫皮,還可能造成荷爾蒙出現問題,造成生理痛、經期紊亂。
晚上11到3點熟睡 修復身心
要幫助睡眠,黃中瑀建議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肝火大、便秘,睡眠量一定要充足,晚上11點到3點之間要達到深層睡眠,人體修復才會啟動,睡前半小時可按摩腳底的湧泉穴,能幫助身體放鬆。平時可多做慢而長的運動,如氣功、太極拳或是簡易的伸展操,過於激烈的運動反而會造成睡不著的反效果。
很多人挑燈夜戰一整晚,以為隔天或假日連睡十幾小時就可以一次補回來。何一成提醒,這樣極可能造成人體生理時鐘紊亂,日夜顛倒情形。如果要補眠,可以一天多睡1小時,或隔天中午小睡片刻,慢慢補回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