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好心肝全球資訊網
 

肝腫瘤也有好的?!
 
      
肝臟的良性腫瘤非常普遍,往往因為沒有任何症狀,不被察覺,直到做健檢才得知。這些良性腫瘤跟肝癌有沒有關?需不需要治療?

諮詢/陳健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

撰稿/吳靜美

在一次的健康檢查中,陳先生意外發現自己的肝臟上有一顆由血管組成的、異常的腫瘤,讓他覺得非常的緊張,會不會是肝癌呢?雖然醫師認為比較像是良性的肝腫瘤,但他還是非常擔心,以後會不會逐漸轉化變成肝癌?

其實,肝臟的良性腫瘤非常普遍。舉例來說,如果在火車站不小心撞到一個人,把他拉到醫院做檢查,這個人可能就有肝臟的良性腫瘤,卻因為沒有任何症狀而沒有被發現;但這個肝臟的良性腫瘤,與肝癌可不一定有關。奇怪的是,大多數的良性肝腫瘤,都不知道成因為何,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罹患,有些人就不會。

1.肝血管瘤

肝臟的良性腫瘤,最常見的就是肝血管瘤。它是由一堆血管組織所構成的腫瘤,因為成因尚不清楚,所以對於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罹患並不知道;且因為對生命、生活不構成影響,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危險因子。

肝血管瘤大多沒有症狀,也不會有併發症,懷孕更不會增加它產生併發症的風險,所以有許多人到了很大年紀,仍不知道自己的肝臟中有一顆或多顆的肝血管瘤。許多人的肝血管瘤是在健檢時發現、或肝功能異常而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但即使如此,肝功能異常與肝血管瘤並不相關。

雖然沒有症狀,不過肝血管瘤與肝癌的組織形態完全不同,所以區分上並不困難;只有少數與肝細胞癌或轉移性肝癌,在影像學上看起來頗為類似,無法區分,才必須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診。

如何診斷、追蹤

在影像學上,肝血管瘤有很典型的影像學特徵,通常用抽血檢查是無法判斷的,但在超音波檢查下則非常典型;除非有特殊的影像特徵,才需要再藉由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等檢查來確診,幫助正確診斷。在少數的狀況下,連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等檢查也不易區別,或擔心有肝癌的可能時,則可考慮在超音波的引導下,做細針穿刺檢查。

若不想做細針穿刺檢查、或不適合做細針穿刺檢查的患者,例如凝血功能異常、腹水多、意識不清等,則可改為定期追蹤,觀察腫瘤的變化。

通常肝血管瘤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治療,因為它是良性的,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除非肝血管瘤非常大,甚至大到20、30公分以上,壓迫了正常的肝臟、或壓迫到其他器官,而產生例如腹脹、不適等症狀,則可考慮開刀處理;除此之外,99%以上的肝血管瘤都不需要特別治療,也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縮小,或使肝血管瘤消失。

許多民眾會把肝血管瘤誤以為是肝癌,或以為它是肝癌的前身,緊張不已,事實上兩者完全無關,所以並不需要緊張。

2.肝水泡(肝囊腫)

另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是肝水泡,或稱肝囊腫。肝水泡是一種內有液體的囊狀物,包括單純性及多發性兩種,但成因仍不明。

95%以上的單純性肝水泡沒有症狀,少部分可能有囊腫內出血、感染等,而引起發燒、上腹部疼痛等症狀;或腫瘤很大,壓迫到臨近的器官而出現症狀。曾有患者因肝水泡壓迫到胃部,常常感到胃脹;或囊腫內出血,導致右上腹部疼痛。

單純性的肝水泡,除非太大壓迫到其他器官,或出血等而產生症狀,否則肝水泡大多不會引起其他潛在的嚴重疾病,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一輩子與肝水泡相安無事。和肝血管瘤一樣,肝水泡也常是在健檢時被意外發現,雖然也非常常見,但很少有罹患率的研究。

如何診斷、追蹤

肝水泡的診斷同樣是以超音波為主,與肝癌因型態不同,很容易區分;只有少數的肝水泡,必須與囊狀惡性腫瘤加以鑑別診斷。除了超音波外,可以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等,進一步診斷;無法鑑別診斷或必要時,也可以用細針穿刺取樣,來做確診。

肝水泡的治療仍以定期追蹤為主,建議每半年到一年追蹤檢查一次,一旦醫師發現有變化時、或出現症狀時,再做進一步的檢查。

至於多發性肝水泡,與遺傳有關,當父母患有多發性肝水泡時,子女的罹患率也會變高。

多發性肝水泡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大,且可能愈來愈多、愈來愈大。它的症狀和單純性肝水泡相同,不過有部分患者會合併罹患多發性腎囊腫,而引起蛋白尿、血尿等症狀,少數患者會引起腎衰竭,甚至到必須洗腎、換腎的地步,所以罹患多發性肝水泡的患者,常會由肝膽與腎臟專科醫師共同追蹤;同樣地,患有多發性腎囊腫患者的治療,也會照會肝膽科醫師。所幸肝水泡並不會轉變成肝癌,民眾並不需要因此過度緊張。

3.局部結節性增生(FNH)

局部結節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簡稱FNH)是一種肝臟上的良性腫瘤,成因不明、腫瘤沒有什麼特性,大多數患者也沒有任何症狀,除非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壓迫、腹脹等問題;而且局部結節性增生的大小差異性很大,從1公分以下到20多公分以上,都有可能。

不論何種年齡層的患者,都可能在肝臟上找到局部結節性增生,不過較年輕的人、尤其是女性的罹患率較高,部分患者可能與避孕藥的使用有關,有些患者會因使用避孕藥而使結節變大。

不過,不管是多大的腫瘤,都有良性或惡性的可能,所以無法用腫瘤的大小來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程度嚴重與否。

如何診斷

同樣地,局部結節性增生大多數是在健檢時、或肝功能異常時做超音波檢查,而意外被發現。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下,可見一條肝動脈分支進入腫瘤中央,再向四周分散,所以可以和肝細胞癌或血管瘤區分。若無法明確找到腫瘤內的肝動脈分支時,可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甚至進一步以細針穿刺取樣來做確診。

一旦確定是局部結節性增生,治療上大多只要定期追蹤即可,由醫師視情況建議半年或一年追蹤一次,並不需要立即使用藥物或開刀治療;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引起症狀、或少部分有出血現象,否則大多數的局部結節性增生患者,都能與此一良性腫瘤和平相處,不影響生活。

與增生性結節大不同

另有一種常讓民眾與肝臟的局部結節性增生產生混淆不清、而感覺非常困惑的,是肝臟的增生性結節(Hyperplastic Nodule),它並不算是完全不必擔心的良性肝腫瘤,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

肝臟的增生性結節是肝硬化後再生的一部分,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臟的纖維組織被侷限住,因此肝臟再生時,形成一顆一顆的結節,大小從1公分以下、到數公分都有可能。

雖然增生性結節的患者同樣也不會有什麼症狀,不過治療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增生性結節是肝硬化後的產物,因此要治療增生性結節,就得先處理肝硬化問題,且若有B型肝炎就得使用抗病毒藥物;有C型肝炎就得用干擾素治療等等,並持續密切追蹤,針對肝硬化的病因,積極治療。

要注意的是,增生性結節有形成肝癌的風險,部分患者未來會惡化成肝癌,幾乎可視為是癌病變的前身;雖然最後真正變成肝癌的畢竟是少數,但因為難以預測什麼病況的增生性結節患者會轉變成肝癌,所以持續密集追蹤,就變得非常重要。

4.肝腺瘤

肝腺瘤是從肝細胞長出來的良性腫瘤,成因在目前的醫學界仍不清楚,只知道少數患者可能與避孕藥有關,甚至因使用避孕藥而使肝腺瘤變大。

大多數的肝腺瘤都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只有少數會因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臨近器官,引起胃脹、腹痛、出血等問題。肝腺瘤的出血機會,比其他的肝臟良性腫瘤高,尤其是較大的肝腺瘤,更容易有出血問題。

如何診斷

肝腺瘤是種比較少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和其他肝臟的良性腫瘤一樣,肝腺瘤也大多是在健檢或其他肝臟檢查時,被意外發現。不過,要用超音波來做肝腺瘤的診斷並不容易,往往只是發現疑似良性腫瘤,但不確定是何種性質的肝腫瘤,更難以診斷出是否為腺瘤,所以必須以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等,來做明確的鑑別診斷,醫師會視需要,對患者提出建議。

因為肝腺瘤的出血風險較高,且少數有惡化成惡性肝腫瘤的可能,所以一旦確診為肝腺瘤,醫師通常會建議開刀切除;目前在醫學界,對於肝腺瘤長到多大應該被開刀切除,並沒有共識,只是,肝腺癌被診斷出來時,往往已經大到一定的程度了,所以還是馬上切除,比較安全。

肝腺瘤與肝細胞癌,有時在影像學上並不容易判斷,此時醫師會以「有腺瘤的可能」,來建議做細針穿刺取樣;不過肝腺瘤血管豐富,引起內出血的可能性高,所以即使要做穿刺取樣,也必須用非常細的細針來少量取樣。所以有時對於肝腺瘤的診斷與治療,必要時醫師會先以肝癌的可能性來開刀,取出病變組織後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是良性的肝腺瘤,才鬆了一口氣;但之前開刀切除的治療方式,仍是正確的。
--------------------------------------------------------------------------------

Q:肝水泡會遺傳嗎?

A:一般所說的肝水泡,大多指的是單純性的肝水泡,單純性肝水泡與遺傳無關;與遺傳比較有關的是多發性的肝水泡,但並不是父母有,子女就一定會罹患;且因是良性腫瘤,所以即使有,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不必過於擔心。

Q:肝血管瘤會不會破裂?

A:肝血管瘤破裂的情況極為少見,只有在正好長在肝臟表面、腫瘤很大、不巧又受到碰撞時,才比較有可能破裂,但機率微乎其微,一般來說,不必太過擔心。

Q:有肝血管瘤可以懷孕嗎?

A:可以。即使患有肝血管瘤,也可以正常懷孕,懷孕的注意事項和一般人並無二致,也不會影響病情。

Q:肝臟局部結節性增生會變成肝癌嗎?

A:屬於良性腫瘤的肝臟局部結節性增生,和一般民眾常誤解混淆的肝臟增生性結節大不相同,並不會有變成肝癌的疑慮,只要沒有壓迫等症狀,都可以與人體和平共處,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Q:醫師說的良性腫瘤,是不是可以放在身上,一輩子都不會變壞?

A:大多數的肝臟良性腫瘤,都可以一輩子與人體和平共處,不會變壞,除非大到一定程度、出現壓迫等問題,否則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只有極少數的患者,如肝腺瘤中極少數的比率,有惡化成惡性腫瘤的可能。但只要定期追蹤,醫師都會給予適當的建議,不必過度擔心。

Q:有良性肝腫瘤,肝功能會不會受影響?

A:不會,良性肝腫瘤不會影響肝功能,不必擔心。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好心肝全球資訊網
 

酒精性肝炎的代價
 
      
杯底毋通飼金魚
乾杯搏感情,不一定保證你能交到知心好友,卻會讓你自找苦吃,毀了肝臟!
                          
諮詢/劉俊人(台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蔡秉傑

小李沒別的嗜好,就是喜歡在下班後,去喝個幾杯,尤其在夏天喝一大杯冰涼的啤酒,更他有透心涼的感覺。但最近外號有著「千杯不醉」的他,卻開始覺得做事提不起勁、吃不下飯,肚子更是痛痛的,在妻子三催四請下,他才不耐煩地去就醫,沒想到這一檢查,竟然發現小李不但有脂肪肝,更因長期喝酒喝出了「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是指長期過量飲酒所導致的一種肝臟疾病。一般來說,因為酒精所致使的肝臟傷害,多是從脂肪肝先開始,雖然嚴格地定義來說,脂肪肝不算是個嚴重的肝病,但如果再不戒酒,就有可能步上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三部曲。

自找苦吃的疾病

酒精性肝炎不像B型、C型等病毒性肝炎,可經由血液、體液等傳染途徑,這有點像是「自找苦吃」的疾病,也就是因自我過量地喝酒才產生的疾病,這不會經由他人傳染,也不會傳染他人,但只要不戒酒,對肝臟的傷害,就有可能一點一滴地累積,逐漸地鯨吞蠶食掉肝臟的健康。

酒精經由飲酒進入人體後,酒精的本身即可能直接或間接破壞肝細胞。根據統計,長期喝酒的人,大約八、九成者,都有程度不一的脂肪肝,這是因為酒精是高熱量飲品,最後會轉換成中性脂肪,堆積在肝臟;更由於酒精在代謝過程,會干擾細胞的代謝功能,使得脂肪不易被清除,喝多了自然容易會有脂肪肝。

喝多少酒才會肝病變?

要喝幾年的酒、須喝多少量的酒,才會導致肝臟發生病變?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對酒精代謝的速度不同,因此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國內、外不同的研究,則有推估的數值。國外曾有研究指出,成年男性每天喝超過140公克的酒精,女性喝超過70公克的酒精,連續飲用5至10年後,就可能會出現酒精性肝炎。

國內研究指出,成年男、女性,每天分別飲用超過40公克、20公克的酒精,就會大幅提高罹患酒精性肝炎的風險。而長期過量飲酒超過10年,約有一成至四成者,會因肝臟慢性、反覆地發炎,使得原有柔軟的肝臟逐漸變硬,形成肝硬化。

上述的研究全都指向長期過量的飲酒,確實容易傷肝又傷身。那要如何精算出酒品中的酒精量呢?其實每一種酒品,在瓶身上都會標示「酒精含量」的百分比,因此,將所喝的酒量,依照下面的速算公式,乘以0.79的比值,就可以推估出自己所食入的酒精量(公克數)。

■  酒精攝取量速算公式:

喝酒的量(c.c.) × 酒精濃度(%)× 0.79 = 酒精攝取量(公克)

舉例來說:老王在應酬時喝了200 c.c的紅酒,紅酒的酒精濃度是12%,老王所喝進去的酒精量就是200 c.c × 12% × 0.79 = 18.96(公克)

脂肪肝、肝炎、甚至肝癌

由上可知,喝酒喝不停,確實容易惹病上身。最早可能出現脂肪肝,但是此時患者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少數的人會因短時間急性、大量飲酒,產生急性酒精性肝炎,就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部悶痛,甚至是出現發燒、黃疸、腹水等狀況。

肝臟在處於發炎狀態時,肝臟細胞會逐漸纖維化,使得肝臟愈來愈硬,這可能促使肝臟血流受阻,影響肝臟功能的代謝與凝血功能。部分患者會因肝硬化,前胸部出現蜘蛛狀的血管性小紅痣、脾臟腫大,嚴重時甚至併發上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礙、肝衰竭、敗血症等可能致死的併發症。

當肝臟發炎嚴重時,肝臟細胞還可能會因被刺激再生,在再生過程,因細胞間的訊號傳遞錯誤,或細胞的DNA已遭到破壞,導致發生肝癌。這類患者就醫時,多需被安排進行抽血、超音波檢等檢查,以利釐清病況。

 因喝酒形成的脂肪肝,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及早戒酒、且控制體重規則運動,脂肪肝有機會獲得改善。但如果已至酒精性肝炎的程度,繼續惡化機會很高,更要積極戒酒,還必須遵從醫囑積極治療。

女性喝酒更傷

在臨床上,雖然因為酗酒所導致的酒精性肝炎患者,是以男性居多,但其實酒精對人體的危害,是女大於男,女性酗酒者比男性更容易產生酒精性肝炎。這可能因為,女性體型較小,等量酒精對肝臟相對危害也更大;另外,可能跟先天基因、體質因素有關。人們胃部具有某種酵素,有助於將酒精直接代謝,而女性先天就比較缺乏這種酵素,代謝酒精能力先天就差,吸收進入體內酒精量也較大,自然較易危害到肝臟健康。

 而在東、西方人種差異上,東方人因先天體質的關係,有一半以上的人先天代謝酒精的酵素較不足,因此喝酒後特別容易出現臉紅、頭暈等身體不適的反應,因此,在喝了一定的量,即因身體不適不再喝酒,自然減少酒精對肝臟的危害;而西方人則因體內多有此代謝酵素,喝酒不易醉,自然喝得多,也因此在臨床上西方罹患酒精性肝炎的患者,比起東方人要來得多。

 還有人會問喝酒不會臉紅者,是否代表肝功能比較好,其實這只是指這個人酒精代謝能力速度比較快,與肝功能的好壞並沒什麼關係,反而可能因其喝酒不易臉紅的特質,不知不覺中喝進更多的酒,更增加對肝臟健康的危害性,而喝酒易臉紅者,反而會因此少喝點酒。

 有些人會問,應該是常喝高梁、紹興等烈酒的人,才會喝出肝病吧,紅酒、香檳、啤酒等薄酒,應該喝不出什麼健康大問題,事實上,酒精對肝臟的危害影響因素,不單只有酒精濃度,還包括喝酒的量、時間與個人體質,只要是含有酒精,酒精濃度再低,喝久了、喝多了,一樣可能會危害到肝臟健康。

提神飲料也含酒精

不少勞工朋友、長途貨運司機,為了提神會在上班時內飲用提神飲料,殊不知這些飲料都含有酒精,雖然是濃度不高,但因長期、大量飲用,或是先天體質對酒精代謝能力差,一樣可能會喝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等病變。

 在台灣有B、C型病毒性肝炎的國人,超過300萬人,這些帶原者肝臟本來就可能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生活上須謹記著少菸、少酒的原則,若再有貪杯、應酬好豪飲的習慣,更可能加重肝臟發炎、硬化、癌病變等危機,不可不慎,建議這些人最好戒酒,且應依醫囑每隔半年就醫,做抽血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

 另外要提醒的是,有飲酒習慣的人,如果突然出現發燒、腹痛、腹大、食慾不振、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可不要輕忽,以為只是感冒或腸胃不適,應留心併發酒精性肝炎的可能性,趕緊到大醫院進行檢查。

 在診斷上 ,酒精性肝炎的患者,在血液學檢查 ,常可見貧血、白血球增多等情形,生化學檢查則可發現膽紅素升高、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或稱GOT明顯升高,AL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或稱GPT正常或輕度升高;而在影像學等檢查,則可能安排超音波等,少數患者可能須輔以肝穿刺檢查,以利鑑別釐清疾病。

戒酒第一優先

在治療上,現有多種藥物可用於急性酒精性肝炎的臨床治療,如類固醇。部分研究認為,類固醇可透過調節細胞因子的作用,來改善酒精性肝炎的炎性反應;但對已併發嚴重肝硬化、肝衰竭的患者,若內科治療都無效,或許只能靠肝臟移植來進行治療;而併發肝癌患者,則可用手術、栓塞、化療、標靶藥物等方式來治療。如果仍然都無效,或許也需考慮進行肝臟移植一途。

  除了聽從醫囑、耐心接受治療外,酒精性肝炎患者更需自我努力,從戒酒做起;在飲食方面,原則上應攝取富含高維生素、高蛋白及富含鋅鎂等飲食,但若病情嚴重,則需由醫師會同營養師,另提供飲食建議,以利改善營養狀況、幫助預後。

◎ 醫學教室——喝酒為什麼會傷肝?

酒精為何會傷肝?可從幾個面向來談。酒精的化學結構是乙醇,人們飲用後,乙醇在體內經由代謝,會轉化成乙醛,再從乙醛代謝成乙酸,最後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乙醇與乙醛會傷害肝臟,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乙醛會和細胞內的物質結合,影響到肝臟細胞的運作,更進而刺激身體免疫反應,去攻擊肝臟細胞,造成肝臟細胞發炎等反應;而乙醛在轉化成為乙酸時,也會釋放出物質,干擾細胞的代謝功能,而使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

除了上述代謝程,造成酒精可能會傷害肝臟的健康外,酒本身就是種高熱量的飲品,1公克的酒精,大約可產生7大卡的熱量,長期飲用,就像長時間吃了許多高熱量、高卡路里的食物,多出的熱量,容易在肝臟處屯積脂肪,形成形肪肝,甚至導致肥胖,這與食用高油、高脂食物,所形成的脂肪肝,原理有些類似。

此外,喝酒導致脂肪肝的過程,也可能促使體內的三酸甘油酯量變多,繼而影響脂肪酸的代謝,使得自由基上升,除了容易誘發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若再不戒酒,還有可能再惡化為肝硬化、肝癌,奪走寶貴的性命。

表:貪杯,喝進了多少酒精?

國內研究指出,成年男、女性,每天分別飲用超過40克、20克的酒精,就會大幅提高罹患酒精性肝炎的風險。以下是各種酒,每喝100 c.c.,將會喝進的酒精量:

酒類 參考酒精濃度(%) 每100c.c的酒精攝取量(克)

台灣啤酒 4.5  3.6
 
金門高梁 58 45.82
 
威士忌 40 31.6

紹興酒 15 11.9

紅葡萄酒 13 10.3

白葡萄酒 13 10.3

白蘭地 40 31.6

伏特加 40 31.6

玉泉清酒 15 11.9

小米酒 12  9.5

◎ 如何治療酒癮?只要戒酒,就不會再有酒精性肝炎?

在國內無論是喜宴,或是為爭取生意而應酬,都常少不了「乾杯」的喝酒文化,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酒癮,不喝酒就覺得渾身不舒服,直至身體出現了噁心、嘔吐、上腹部悶痛等酒精性肝炎的症狀時,這時再想來戒酒、追回健康,常是為時已晚。

 酒精對肝臟的危害,可致使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因此愈早戒酒,可阻止酒精繼續危害肝臟等健康,但無法讓已併發酒精性肝炎、細胞呈纖維化、癌化的肝臟,回復以往的健康,也就是戒酒並無法治療已造成的肝臟病變。

 雖然如此,戒酒對於酒精性肝炎病人仍是重要的。因此,對於自我毅力不足、難以戒酒的酒癮患者,有時內科醫師會將其轉會精神科,除了進行行為治療外,部分患者還須在精神科醫師處方下,輔以長效抗焦慮等藥物來治療酒癮。

在這段對抗酒癮與治療酒精性肝炎的過程中,親友關懷與支持格外重要,可多些言語關懷與支持,因為患者在戒酒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數次失敗,沒辦法一次就戒酒成功。酒精性肝炎治療也可能未盡想,這時不要責備,而是多些鼓勵話語,用愛與包容,陪伴他走過這段身心不適期。
--------------------------------------------------------------------------------

Q:喝酒前先補充維他命,或吃點東西,比較不傷肝?

A:喝酒時,酒精先到胃部再到腸道,主要是由小腸吸收,因此,在喝酒前先吃些東西,會使酒精停留在胃部時間變得比較長,相對地,也會使酒精慢一點流至小腸內,因此理論來說,喝酒前吃些東西,是比較慢醉,但與是否較不傷肝是兩碼子事,飲用相同酒精含量的酒,導致肝臟傷害的程度,不會因喝酒前是否有吃東西,或有否額外補充維他命,而有所不同。

Q:喝薄酒比較不會傷肝?

A:不管是什麼酒,只要含有酒精,長期且過量地飲用,就可能對肝臟造成危害,因此即使是酒精濃度低的薄酒,只要喝的量大、喝得夠久,一樣可能誘發脂肪肝,甚至是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變。

Q:市面上的解酒飲料,可以讓喜歡喝酒的人比較不傷肝嗎?

A:根據目前醫學研究,都沒有證實解酒飲料具備有幫助解酒、護肝的療效,因此想要避免喝酒傷肝、醉酒傷身,最好的預防之道就是少喝酒,以阻止酒精對肝臟的傷害;萬一不慎喝多了酒,事後得多休息,讓體內的酒精隨時間慢慢被代謝掉,之後自然就會酒醒。

Q:酒量好,是代表肝功能好嗎?

A:長期喝酒,確實可能促使身體做出調整代謝酒精酵素濃度反應,因此,有些人在長期喝酒後,會覺得比以前更不容易醉,但這不代表是肝功能變好了,相反地,長期飲酒反可能代表酒精正漸進吞蝕著肝臟的健康,因此,絕不能自恃酒量好,就肆無忌憚地飲酒。

Q:喝酒容易臉紅,表示肝功能差嗎?

A:不對。喝酒後是否會臉紅,取決於個人體質。喝酒易臉紅者,是因體內缺乏一種酵素,致使酒精在代謝、分解過程變慢,使得臉部血管擴張,而看起來臉紅;而喝酒不易臉紅者,則是酒精在體內代謝過程較快,能快速將乙醛代謝成乙酸。這是身體代謝快慢的差異,與肝功能好壞無關。

Q:酒精性肝炎會傳染嗎?

A:不會。酒精性肝炎顧名思義,是經由自己不當的飲酒行為,所導致的肝臟疾病,它不會經由飲食、性行為、輸血、生產等方式傳染他人。

Q:喝茶真的可以解酒嗎?

A:喝酒後無論是喝水、喝茶,都無法影響體內酵素,改變酒精在體內代謝的過程。因此,想解酒,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休息,慢慢地等待酒醒。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好心肝全球資訊網
 

抽血說出「肝」心聲
 
  
抽血檢驗是探查肝臟變化最常用的工具之一,藉著檢驗報告可以來聽聽肝臟要說的訊息。

諮詢/鄭祖耀(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郭姿均

 張先生平日忙於工作,10多年前發現為B型肝炎帶原者,他擔心經常加班熬夜會成為爆肝族,一直靠檢查肝功能指數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舊稱GOT)及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舊稱GPT)來追蹤,直到有一天肚子很痛,到醫院看門診,醫師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已有10公分大的腫瘤。他很納悶,明明一直有做肝功能檢查,為什麼沒有早一點發現肝癌?

讀懂肝臟檢驗報告

抽血檢驗是探查肝臟變化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因為肝臟在人體扮演多種角色,包括製造功能、排洩功能、藥物轉化功能、解毒功能、新陳代謝等等。所以完整的肝臟健康追蹤檢查應包含多項功能測定,不能只靠AST 及ALT就論定肝臟功能。

■AST (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LT (丙氨酸轉氨酶)——肝發炎指標

AST、ALT都是肝細胞內的酵素,只能看肝臟是否正處於發炎狀態,無法檢驗出感染那一種病毒,一般俗稱「肝功能指標」;但嚴格來說,這兩個檢驗數值代表的是肝細胞受損或死亡,以致ALT、AST兩個酵素從肝細胞中釋出跑到血液;因為不能藉此進一步知道肝臟是否有肝硬化、肝癌,應稱呼這兩項為「肝發炎指標」。

為何不能單靠AST、ALT追蹤肝功能呢?因為AST敏感性高,但專一性不夠,除了肝發炎時指數會上升外,當腎梗塞、心肌梗塞、運動過度、抽血不順導致檢體有溶血等情形,都會使AST上升;ALT雖然對肝臟專一性較高,但是運動過度或溶血時,仍可造成一定的數值上升。此外,膽道問題如膽道阻塞、膽道炎、膽囊炎等也會使AST、ALT升高。

臨床上還會配合其他檢驗數據,如膽紅素、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時間等做為慢性肝炎分級指標(Child-Pugh Classification),也一一介紹如下。

■Bilirubin(膽紅素)——了解肝臟排洩能力

肝臟具有排洩功能,膽紅素是紅血球破壞的產物,會經過肝臟處理後排入膽汁中,再流入腸胃道而排出體外。檢驗膽紅素可以了解肝臟代謝的能力,每天約有300毫克的膽紅素,被肝臟吸收並結合排出進入腸道。

總膽紅素正常值通常為1.2 mg/dL,如果膽紅素數值上升到4 mg/dL以上,臨床表現上可有皮膚變黃的黃疸現象。一般是因為膽紅素被肝細胞攝取、結合及排洩的過程中,發生阻礙造成;如肝臟發生膽汁鬱積性肝炎、肝硬化失償、膽道因結石及寄生蟲等產生阻塞,都會使膽紅素上升。但是檢體有溶血,也會造成測定的膽紅素數值上升;當臨床無症狀卻有AST、膽紅素及鉀離子數值同時上升時,就必須考慮第二次的抽血來確認檢體溶血的問題。

■Albumin(白蛋白)——了解肝臟製造能力

許多蛋白質都由肝臟製造合成,每天合成約12公克,正常值為3 .5~5.0 g/dL。血漿蛋白三分之二都是白蛋白,白蛋白可以維持血管正常的滲透壓,白蛋白製造不足或流失太多都會造成白蛋白過低,如營養不佳、肝臟合成功能受損、腎病症候群、惡性腫瘤及結核病等;白蛋白過低引起滲透壓下降,臨床上會產生肚子腹水、下肢水腫甚至全身水腫。

■Prothrombin time (凝血酶原時間)——了解肝臟製造能力

肝臟是製造凝血因子的大工廠,它合成多種人體凝血因子,所以可以透過檢驗凝血酶原時間的延長,來了解肝損傷的程度;此外,凝血酶原時間的測定也常用來評估急性肝衰竭時的預後好壞。

■ALP (鹼性磷酸酶)、γ-GT (麩氨醯轉移酶)

相較於AST和ALT在肝細胞中細胞質內,ALP(Alkaline phosphatase)及γ-GT (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分布在肝細胞鄰近膽小管的表面,因此常用於評估會引起膽汁鬱積的膽道阻塞性疾病,如原發性膽道肝硬化、肝腫瘤或是膽道結石阻塞。但是ALP除了來自肝臟外,也可能來自骨骼(如骨骼的帕哲特氏病、骨肉瘤)、小腸(糖尿病患者)或是生殖細胞瘤;而γ-GT主要來自肝臟,所以兩者同時檢測的數值都偏高時,多半就是肝膽道有了問題。

但是γ-GT升高並不一定意謂肝臟生病了,因為酒精、癲癇藥物及安眠藥物也會使γ-GT上升;所以換個角度來看,γ-GT可讓醫師臆斷酒精性肝炎病患在戒酒期間有沒有繼續偷偷喝酒。

■AFP (胎兒蛋白)——肝癌指標

慢性病毒性肝炎追蹤檢查中還有另一項指標:肝癌指標AFP 或寫作αFP (alpha-fetoprotein)。胎兒蛋白是胎兒時期製造的一種蛋白質,但會在胎兒後期開始逐漸下降,到出生後1歲左右到達恆定的低值。除了女性在懷孕時外,一般人的胎兒蛋白是很低的,正常值小於20 ng/mL;當胎兒蛋白升高時,可以是肝硬化或是急性肝炎後的恢復期;但是當例行篩檢抽血,發現胎兒蛋白持續上升、或是超過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時,就得考慮肝癌,或是其他會製造肝兒蛋白的生殖細胞癌。

研究顯示,一般肝癌由1公分長到3公分,最快需要4~6個月,因此針對B、C肝患者的肝癌高危險群,醫師會建議約半年定期檢查一次超音波及抽血檢查。

肝炎病毒標記的意義

如何發現自己是肝癌的「候選人」呢?怎麼讀懂各項肝炎病毒標記的意義?

●A型肝炎:

可以經由被污染的食物及水源傳染,未曾感染過者,可以施打疫苗,尤其是中國及東南亞等國家仍有流行A型肝炎。

血清標記   臨床意義

IgM anti-HAV  代表急性 A 型肝炎

IgG anti-HAV  對A型肝炎已有抵抗力,可能以前得過A型肝炎,或打過A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

1.表面抗原(HBsAg)陰性、表面抗體(anti-HBs)陽性,表示以前曾感染過,現在已經有抗體,或施打疫苗後產生抗體,目前身體已具抗體保護力。
2.表面抗原(HBsAg)陽性、表面抗體(anti-HBs)陰性,可能病人現在正感染B型肝炎病毒,或為慢性帶原者,6個月後重覆檢驗表面抗原仍為陽性,就是慢性帶原者,需要長時間追蹤檢查。若6個月後表面抗原已成陰性,表面抗體成陽性,代表病人已戰勝病毒自己形成抗體保護力。
3.表面抗原陰性,表面抗體陰性,表示未曾感染過,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檢驗值略低於參考值而呈假陰性。在核心抗體(Anti-HBc)確認陰性之後,可以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

血清標記  臨床意義

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  急性及慢性B型肝炎

Anti-HBs(B型肝炎表面抗體) 曾感染過B型肝炎,但已經主動產生抗體,或打疫苗接種後出現抗體,具免疫力

HBeAg(B型肝炎e抗原)  急性B型肝炎早期.高傳染力的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通常代表病毒仍持續複製

Anti-HBe(B型肝炎e抗體)  急性B型肝炎恢復期. B型肝炎病毒複製力較低,通常較不具高傳染性。

HBV DNA (B型肝炎病毒)   代表血中病毒數量,為是否開始用藥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C型肝炎:

診斷C型肝炎,主要為Anti-HCV呈陽性及肝功能持續異常,經由血液及體液傳染。

血清標記  臨床意義

Anti-HCV(C型肝炎抗體)
1.出現較晚,許多患者在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才出現,急性期診斷敏感性不高。

2.可能是慢性C型病毒肝炎,也可能是久遠的感染,不代表免疫力。

HCV RNA(C型肝炎病毒)
代表血中病毒數量,為是否開始用藥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D型肝炎:

D型肝炎為缺陷病毒,必須與B型肝炎病毒共生,一定與B型肝炎感染同時存在。只要anti HDV持續陽性,即表示患者體內有D型肝炎病毒存在。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中約有一成同時患有D型肝炎。

抽血檢驗的侷限

肝臟的整體評估相當複雜,以上的抽血檢驗可以用來診斷肝臟功能的異常,以及是否有病毒感染;但是每種檢驗都有一定的敏感性以及專一性的限制,所以醫師在評估肝臟功能時,不會只看單一數據的異常,而會以一組相關數據來綜合說明,避免其他干擾因子(如溶血之類)影響正確判讀。

至於檢驗正常參考值的設定,多半只涵蓋的狀況(平均值±2個標準差),人種、性別、年齡都可能影響參考值,各醫療院所實驗室的檢驗方法不同,也會造成數值結果不同,因此判讀抽血檢驗時,除了必須配合不同實驗室的正常參考值,也要參照病患實際的臨床表現。

 此外,肝臟結構上的異常,則需要配合如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檢查,譬如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常發現水泡或血管瘤;這些結構上的良性肝內病灶存在時,往往其他血液檢驗均正常。

超音波檢查能早期發現肝腫瘤,在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超音波下,有時可發現到小至1公分的腫瘤;但小於1公分的腫瘤到底是肝癌、轉移性癌,或良性的囊腫、血管瘤?其實不易診斷。當超音波檢查無法做鑑別診斷時,可配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肝穿刺切片檢查等確認。

慢性肝炎的例行追蹤

慢性肝炎患者的例行追蹤檢查一般都會涵蓋抽血檢查,如肝發炎指標和肝癌指標,再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兩大部分。肝炎病毒標記的測定,通常除了進行病毒治療,否則不會在定期的例行篩檢中反覆測定。抽血檢驗與超音波檢查是相輔相成的,同時包含肝臟功能以及結構上的評估,才不會讓類似張先生的故事重演。。

 建議慢性肝炎病人最好約半年定期追蹤檢查,千萬不要追蹤幾年後都沒事,就卸下心防、不再追蹤,因為肝癌高危險群容易在40歲後發病。另外,建議要回診追蹤抽血前一天,避免大量運動,以免影響生化受檢結果;平時也不要服用中藥及不明的保健食品,避免加重肝臟的負擔!

表:肝臟檢查項目的參考數值  台大醫院參考數值

AST(舊稱GOT)  小於37 U/L (男);小於31 U/L (女)

ALT(舊稱GPT)   小於41 U/L (男);小於31 U/L (女)

Bilirubin (Total)    0.2~1.2 mg/dL

Albumin         3.5~5.0 g/dL

ALP            60~220 U/L

γ-GT           < 52 U/L

AFP           < 20 ng/mL



(*標準數值各家不一,需對照各家醫院實驗室的參考範圍,各院報告單上均有表列) 



-----------------------------------------------


我在7月底的抽血檢驗數據:

ALT(GPT):18
AST(GOT):45
AFP (甲種胎兒蛋白):5.1
TB(黃疸):1.51
ALB(白蛋白):3.8
PLT(血小板):49K(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為10-40萬/ul)
PT(凝血酶原時間):12.7
HBV DNA (B型肝炎病毒):777  IU/ML

看來問題較大的是因脾臟腫大所導致的血小板不足.....
smiles-orz.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