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水果日報
 

可申請世界專利 肝癌新療法 腫瘤變1/10  
 
 
土撥鼠實驗成功「最快5年後人體測試」


罹患肝癌的土撥鼠接受肝癌雞尾酒療法後,實驗人員從牠的股動脈抽血檢測肝功能指數。台大醫院提供

【邱俊吉╱台北報導】台大醫院肝癌研究團隊研發出利用雞尾酒療法概念,結合4種抗癌基因打入罹患肝癌的土撥鼠體內,將腫瘤縮小約90%。中研院肝癌專家表示,該動物實驗成果距臨床運用還有段時間,但「療效為目前各治療之冠」,一旦申請到世界性專利,可為台灣在全球醫界立下肝癌治療的里程碑。

據衛生署統計,全台B型肝炎帶原者約300萬人,每年約有1萬人罹患肝癌,其中約有5000人死於肝癌。台大肝癌研究團隊昨發表肝癌雞尾酒基因療法研究成果,相關論文已登於最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期刊。

「結果令人驚喜」

台大醫院肝炎中心副研究員吳慧琳說,台大據先前研究,找出4種可對抗肝癌的基因,分別是可抑制腫瘤內血管新生的PEDF與endostatin基因,及可誘發抗癌免疫反應的介白質12與GM-CSF基因,以基因改造技術,讓這4種基因與腺病毒結合製成針劑,注射到土撥鼠體內,「結果令人驚喜」。

吳慧琳說,該基因療法是將20隻罹患肝癌土撥鼠分4組,第1組不治療作對照、第2組只用抑制血管新生的2種基因治療、第3組只用誘發免疫反應的2種基因治療、第4組用上述基因4合1治療。結果顯示,第1組腫瘤持續長大,第2、3、4組的腫瘤都有縮小,分別縮小約56%、76%、90%,第4組效果最佳。此外,雞尾酒療法對土撥鼠體內直徑大於2公分的大顆肝腫瘤,也能奏效,平均使腫瘤直徑縮小87%。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定信說,只做2周治療,肝癌土撥鼠的腫瘤便大幅縮小、甚至消失,「療效為目前各治療之冠」。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培哲說,若能進一步製成藥物,是人類對抗肝癌一大突破。「但要運用於人體試驗,至少還需5至10年。」

看到治癒的希望

B肝醫療策進會會長、醫師簡榮南說,現有肝癌治療沒有基因療法,「若發展成熟,患者選擇更多,是好現象」。肝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醫師許金川則提醒,對抗肝癌要從預防肝炎做起,只要降低肝炎機率,即可避免病情走向肝硬化、肝癌。

母親是因肝癌而死的民眾林怡君說,希望新療法快問世,以免再有家庭因而破碎。民眾周以平說,這樣的消息可讓肝癌患者、家屬看到治癒希望。

台大肝癌雞尾酒基因療法小檔案

方式:從以往多項研究中,歸納出可望治療肝癌的4種基因,透過基因改造技術,將腺病毒與這4種基因結合,製成針劑,再打入罹患肝癌的北美土撥鼠體內進行治療,未來可望運用於臨床治療肝癌病人。

目前速度:動物實驗已告一段落,證明罹患肝癌的北美土撥鼠接受此治療後,腫瘤平均縮小約9成。此基因療法正申請世界專利中。

展望:肝癌現仍無基因療法,而此研究在動物實驗中療效顯著,可望成為最新的肝癌療法,但運用於人體實驗,醫界估計至少需5~10年。

肝癌雞尾酒基因療法動物實驗示意圖

連結圖片

將2種抑制血管新生的基因、2種誘發抗癌免疫反應的基因,透過基因改造工程使其與腺病毒結合,改造過的腺病毒製成針劑,施打到罹患肝癌的北美土撥鼠的肝動脈,2周後,腫瘤平均縮小9成。

資料來源:台大肝癌研究團隊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聯合新聞網
 

肝腫瘤基因治療 土撥鼠做先驅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連結圖片
台大醫院肝癌中心以混合式基因療法,成功治療土撥鼠肝癌的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是肝癌治療研究的重大突破。
記者陳俊吉/攝影

美國土撥鼠節的土撥鼠從冬眠醒來,可以預測春天的腳步是否即將到來;台灣用土撥鼠做實驗,研發治療肝癌的新技術。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團隊以基因治療,將抑制血管新生的PEDF與endostatin基因,及誘發抗癌免疫反應的interleukin-12及GM-CSF基因,以四合一雞尾酒式的基因治療,導入得肝癌土撥鼠體內,結果可縮小土撥鼠肝腫瘤達9成,研究結果已刊登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

實驗室常見的小鼠或大白鼠,由於不會自發產生慢性肝炎,除非人工植入肝癌細胞,或餵食化學藥品引發肝癌。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定信說,1980年代,美國費城動物園所養的土撥鼠,大多罹患肝癌死亡,動物園獸醫博士跟學者提及,康乃爾大學據此發現,並建立土撥鼠做為B肝研究的動物模式。

台大肝炎中心副研究員吳慧琳說,土撥鼠和人類B肝帶原者就像是「難兄難弟」,牠在出生時,被罹病母鼠垂直傳染病毒性肝炎,接著像人類一樣,循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三部曲發病,感染後約3到4年死亡。

台大1998年首次向美國動物公司買自然感染肝癌的土撥鼠,據說,動物公司起初只提供同一性別土撥鼠,但是後來忘了上一批是給公或母,台大因而可自行繁殖。

動物中心技正林琇玲記得,第一次成功讓母土撥鼠生了六隻小鼠,但母鼠被養在實驗室,忘了如何餵奶,工作人員只好找體型和土撥鼠差不多的兔媽媽當「奶媽」,小鼠雖然吸奶吸得飽飽,卻拉肚子後來都死了。

土撥鼠是大型齧齒動物,牙尖爪長,台大動物中心管理員張國棟,他說,每次都都戴兩層內含鋼絲的手套抓牠,且手指不能戴實,需預留前端一小段手套讓牠咬。

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研發抗B肝藥物要有土撥鼠動物實驗結果,幾年前,研究用土撥鼠一度缺貨,讓台大等了一陣子才有鼠做實驗。

【2010/08/07 聯合報】


-----------------------------------------


雖然這還只是動物實驗的成果
距離人體實驗甚或正式上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然而對罹患肝癌的民眾而言
至少看到另一個新生的希望

請為這些研究團隊的成員拍拍手!!
smiles-yes.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