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聯合書報攤
遠離乳癌 6個必懂的關鍵
乳癌令人聞之色變,像歌手阿桑、林晏如、知名主持人鄒美儀,皆因乳癌奪走性命。面對乳癌並非束手無策,除了定期篩檢,預防乳癌還有哪些事,妳一定要知道!
【企劃/蔡睿縈;文/吳宜亭;感謝台大醫院乳房外科教授醫師張金堅審稿】
乳癌令人聞之色變,像歌手阿桑、林晏如、知名主持人鄒美儀,皆因乳癌奪走性命。然而,面對乳癌也不用膽顫心驚,只要及早發現與治療,像藝人凌波罹患乳癌,和同樣是患者的好友胡錦,積極治療後,仍繼續延續彩色人生。
台大醫院乳房外科教授醫師、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台灣罹患乳癌的人口和美國相比,年輕人較多;和肺癌或食道癌相比,乳癌存活率則偏高。顯見,及早發現乳癌,透過開刀、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療法及放射線治療等,都能獲得很好的療效,甚至可以痊癒。
想要遠離乳癌的威脅,趕快跟著專家的提醒,掌握防治重點吧!
不可不知1
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
較易得乳癌
最新的2006年國內乳癌統計發現,每年新增乳癌病例近7000人,其中原位癌占660人,其他為侵襲癌。乳癌患者每年以7%的比例增加,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四名。
哪些人會得乳癌?張金堅指出,「女性荷爾蒙」是最大關鍵之一,如果長期受到女性荷爾蒙,也就是雌激素的刺激,較易得乳癌。像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病人,皆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而易再罹患乳癌。過去更年期婦女為了減緩不適,會補充女性荷爾蒙,結果發現長期使用,不但會刺激女性荷爾蒙,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同樣道理也驗證在胸部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的人身上。張金堅舉例,過去日本長崎、廣島的女性,因原子彈爆炸產生放射線,導致罹患乳癌或血癌的人數增加。現今胸部檢查所做的X光攝影、電腦斷層等,雖然一樣有放射線,但因儀器進步,用的劑量愈來愈少,在利多於弊的考量下,還是建議婦女不要擔心接觸放射線而拒絕胸部檢查。
其次,很多環境荷爾蒙也會引發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的抑癌基因無法發揮作用,讓致癌基因猖狂。
很多停經婦女會吃豆類製品,天然食物裡的大豆異黃酮,所含的雌激素量不多,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偶爾攝食不至於增加乳癌機率,民眾不需過於恐慌。
不可不知2
乳癌年輕化
愛吃高熱量食物是推手
台灣乳癌患者約有一半是在停經前發生,而美國剛好相反,2/3都發生在停經後。長庚醫院台北分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也是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說明,乳癌患者平均年齡應該會愈來愈老,台灣也有此趨勢,但年輕族群罹患乳癌的機率仍比美國高。台灣乳癌患者中,小於40歲者約占15%,小於50歲約占50%。
張金堅表示,年輕化現象可能與種族有關,但還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很有關係。」像紅肉、高脂肪食物、甜點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現正相關,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
不可不知3
停經後變胖
乳癌機率增加1.5倍
大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很多雌激素累積在脂肪裡。醫師同時也勸告停經後的女性,飲食時要注意脂肪含量,少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這類食物可能累積較多雌激素,進而提高乳癌發生率。
不可不知4
夜貓族作息不正常
罹癌機率高
坊間盛傳,熬夜會增加乳癌風險。張金堅說,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提高罹患任何癌症的機率。以乳癌為例,研究發現,女性空服員因作息不正常,加上處於高空可能接觸到輻射,罹癌機率相對較高。
不可不知5
塑膠製品充斥生活
當心環境荷爾蒙誘發乳癌
最近一些研究發現,台灣人很愛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像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也許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
至於有人擔心電磁波強的鹵素燈、床頭音響、充電器等,會不會釋放有害物質,提高乳癌風險,目前尚無文獻報告証實會致癌。
不可不知6
哺乳少受雌激素刺激
降低乳癌風險
有研究指出,哺乳的女性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變少,相對不易罹患乳癌。張金堅提醒,「哺乳期間,雌激素的確沒有作用,但如果只哺乳幾天或1、2個月,效果不大,想預防乳癌,最好哺乳半年以上。」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6月號;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
-------------------------------------------------------------------------------------
摸到硬塊 會是乳癌?
「胸部出現硬塊,是乳癌嗎?」、「良性的纖維囊腫,會惡化成癌症嗎?」別在良性與惡性間掙扎,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以下簡介乳房常見硬塊,減少不必要的慌張。
【企劃/蔡睿縈;文/施沛琳;感謝北醫乳房中心主治醫師謝家明審稿】
五年前的一個夜晚,敏萱沐浴後做例行的乳房自我檢查,突然發現左乳有個硬塊,擔心是惡性腫瘤,徹夜難眠。隔天她立即到醫院掛號,進行檢查;看了一家不放心,又到下一家醫院檢查。
45歲的郁琳,數年前右乳曾有硬塊,切除後發現是良性纖維瘤。最近做乳房超音波,醫師發現右乳有個1公分的瘤,醫師說,半年後再追蹤即可,她卻開始緊張起來,到處請教,就怕它變為惡性。
當婦女進行自我檢查或透過篩檢發現硬塊時,難免驚慌失措,尋求各種管道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中心暨醫品病安中心主任陳清祥、與乳房中心主治醫師謝家明指出,乳房有腫痛或硬塊不等於罹患乳癌,當中有很大的差異。
一旦發現乳房有硬塊或腫痛時,千萬不要慌張,透過主動就診、影像檢查(必要時加上病理檢查),才能徹底瞭解腫痛、硬塊的種類。一般來說,除了乳癌的硬塊,其餘多為良性,以下將一一介紹:
1. 纖維腺瘤
這是一種實質性腫瘤,硬度像橡皮,觸摸時邊緣平滑、圓圓的,像彈珠或鳥蛋。沒有特定生長原因,可能與體質有關,多出現在年輕女性身上;未必需要切除,除非生長速度快或有惡性腫瘤的疑慮。理論上,這種良性腫瘤不會變成癌症,但在臨床上,長到2~3公分者,建議切除。
2. 纖維囊腫
這是乳腺組織,受到荷爾蒙影響的生理變化,約有50~70%的婦女在月經週期時,因荷爾蒙刺激乳腺而變化。摸起來像正常的乳腺組織,有不規則突出,整塊一團的感覺;厲害時會有脹痛感,但這是一種組織變化,非腫瘤。
另外,單純囊腫(俗稱水泡)是因乳腺管阻塞,分泌物排不出去,裡面積水所致。病理學上,纖維囊腫包含「腺症」、「硬化性腺症」、「乳管細胞增生」或「異形症乳管細胞增生」。其中,又以「異形症乳管細胞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簡稱ADH)較危險,臨床上,ADH變成癌症的相對機率大於4倍。
3. 葉狀肉瘤
與纖維腺瘤類似,摸起來的感覺也跟腺瘤很像。在顯微鏡下,葉狀肉瘤的發育狀態像葉子一樣,生長速度比腺瘤更快,少部分會轉移為惡化;好發年齡在40歲上下,年輕女性也不排除,建議切除。
4. 乳突瘤
雖然也是良性瘤,其風險比平常的良性硬塊高出約1~2倍。通常從乳管中長出來,在顯微鏡下看來像一塊乳突,一般長在靠乳頭處,有時會造成乳頭出血;也有長在乳管末梢部位,這就不會造成乳頭出血的症狀。
5. 乳癌
乳癌是乳腺細胞或乳管上皮細胞癌化,在乳腺與乳管周圍基底膜之內或之外產生癌細胞,又稱「原位癌」或「侵犯癌症」。
乳癌的硬塊摸起來較不規則,與周圍組織界面不清楚,不像良性腫瘤的發展壓排周圍的組織,摸起來有平滑與滑動感。一般人很難分辨乳癌和上述不同種類硬塊的真正差別,應由醫師透過影像檢查來判斷。
發現硬塊 是否須進一步穿刺或切片?
謝家明指出,疑似是惡性腫瘤都有必要做。當超音波檢查發現形狀不規則或硬塊較不平整時,可用穿刺取得硬塊標本。其中,細針穿刺可取得細胞、診斷機率為85~90%;粗針可取得組織、診斷機率為95%以上。細針穿刺傷口與一般打針相當,穿刺後當天即可沐浴;粗針穿刺傷口約原子筆筆心大小,2、3天後會自動癒合,多少會留下疤痕,但久了會淡化。
面對硬塊,生活上應注意什麼?陳清祥提醒,少吃油膩的食物,每天不超過2杯咖啡,定期進行追蹤檢查。謝家明補充說,多吃蔬果,少食肉類,美國教科書舉例,基督教安息日教會因教徒是素食者,被視為乳癌發生的低危險群。至於多久追蹤檢查一次,一般建議每年一次,若有不放心的發現,醫師建議每半年回診一次。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聯合書報攤
大豆、山藥 乳癌患者可以吃嗎
有說法認為大豆、山藥含有雌激素,容易誘發乳癌細胞活躍,乳癌患者,到底能不能吃?
【企劃/蔡睿縈 文/張雅雯】
罹患乳癌對女性來說是一大打擊,為了避免誘發或影響治療,許多人都如驚弓之鳥般,不知要吃什麼。振興醫院營養師殷秀妙表示,乳癌患者癒後大多良好,存活十幾、二十幾年的人很多,除化療期間飲食原則較不同,當病情穩定後,養生之道是注意均衡,充足攝取六大類食物,才能在調理身體時,預防慢性病或第二個癌症找上門。
飢餓,不會餓死癌症
治療時最需補充蛋白質
若接受化療,殷秀妙表示,藥物會帶來全身性衝擊,使紅白血球明顯降低、抵抗力減弱,多數患者還會嘴破、噁心、嘔吐,進而影響食欲。然而,此時身體要持續接受療程,對營養的需求不減反增,建議平時可稍微加強蛋白質、熱量、鐵質的吸收。其中蛋白質是修補細胞、增加身體抵抗力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例如紅肉(牛肉)含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則以黃豆類較優。
「重點是吃足分量,而不是一定得吃什麼!」殷秀妙強調,天然食物的營養原則在於是否攝取足夠。每個人可依習慣與喜好,從同一類多種食物中選擇,而不是單吃一種食物,或照著指定菜單飲食。
治療期間,患者要格外加強營養,如果因副作用導致食物難以下嚥,殷秀妙建議,可向醫院營養師諮詢,使用濃縮流質的商業配方來補充,「千萬不要認為飢餓可以餓死癌症」。
高量荷爾蒙恐誘發癌症
提防大豆異黃酮補充品
抗癌16年的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祕書長林葳婕表示,病情穩定的乳癌患者,營養需求與一般人雷同,皆以均衡、適量為原則,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油糖鹽類六大類中攝取;其中,油糖鹽類吃最少,多以蒸、煮、滷的方式烹調。
由於乳癌與荷爾蒙有相關性,不少患者聽聞大豆、山藥、雞肉等含有雌激素,認定不能吃,殷秀妙與林葳婕均認為,盡量攝取天然食材,但切忌大量攝取單一種食物,並避免服用相關營養素的萃取物。如此,吃下的荷爾蒙量,對身體的影響就不大。
林葳婕也以自己為例,不會特別排斥某類食物、但也不會吃單一飲食,如果患者對某種食物感到害怕,基於「安心」的原則,不碰這類食物並無不妥,因為還有很多食物可供選擇。
至於「大豆異黃酮補充品」,殷秀妙較不建議乳癌患者使用,因為濃縮的荷爾蒙補充劑,高劑量可能誘發乳癌細胞再度活躍;此外,其他許多號稱可抗癌的保健品,也不建議食用,盡可能讓自己均衡攝取天然食物、維持正常作息與運動習慣,才是恆久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