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

C型肝炎檢驗簡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學院肝膽胰內科醫檢師劉淑芬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學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戴嘉言
                                                   
    臺灣是肝炎的盛行地區,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每年造成近萬人死亡,危害國人健康甚巨。B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除了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外,造成慢性輕微血清轉胺(GPT)上升的主要原因,兩者分居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形成的第一、二位;C型肝炎比B型肝炎易演變成慢性化肝炎(70~85%),且易造成肝細胞癌的產生比B型肝炎還嚴重。據估計,台灣地區約有百分之二至四的人口(約三十萬人)感染C型肝炎,有些高盛行鄉鎮C型肝炎感染率達20%以上。以疾病的自然發展來看,經過15~20年,約20%慢性C型肝炎患者會變成肝硬化,30年後約15%患者發生肝癌,且自然痊癒的機率極低(<2%)。所以若不慎感染到C型肝炎,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C型肝炎病毒是屬於黃熱病毒科,是一種RNA病毒,其直徑大小約在30-50nm、人類為其主要宿主。C型肝炎由於病毒自身突變率高,可以演生出千變萬化的後代,使我們的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因而無法一舉殲滅它,也正因如此,目前還發展不出好的疫苗來預防。

        在以前,當有人得到肝炎,但又不是A型或B型肝炎,即稱為非A非B型肝炎(Non-A,Non-B hepatitis),多半由輸血引起。在1988年C型肝炎首度確定找到C型肝炎病毒的遺傳基因後,使得C型肝炎被確認出來。C型肝炎遍佈世界各個角落,是目前「輸血後肝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大約佔90%),為降低因輸血造成C型肝炎感染發生,在台灣,自從民國八十一年七月開始全面性篩檢捐贈血液的C型肝炎抗體,因為輸血而感染到C型肝炎的機會幾乎沒有了,大大降低C型肝炎病毒感染發生。

    何為”C型肝炎抗體檢查”? C型肝炎抗體檢查是抽血檢驗,目前,臨床上大多是利用微粒酵素免疫分析法來定性測試血清或血漿中之C型肝炎抗體,如果C型肝炎抗體檢查結果是”陽性” Anti-HCV(+),表示曾感染過或是現在是C型肝炎病毐血症患者。受感染者大都有C型肝炎的抗體產生,很多人認為,「血中已有C型肝炎抗體,就表示已經痊癒,不必擔心」,其實這是這錯誤的觀念。C型肝炎抗體的出現並不像B型肝炎:如果血中B型肝炎表面抗體,表示已經痊癒,且有保護作用,但C型肝炎抗體並不具保護作用,也不能判斷病毒的活性和病毒量的多寡。因此,C型肝炎抗體的產生無法讓我們的肝臟免於受C型肝炎病毒的傷害,它們僅代表病人體內存在著病毒,並不能幫病人中和及消除侵入人體的病毒。另外,C型肝炎抗體檢查結果如果是”陰性”,則有三種可能:一種是表示未曾感染C型肝炎病毒,第二種則是剛感染C型肝炎病毒,但處於空窗期,抗體尚未產生,第三種則為極少數有病毐但無抗體產生者,詳細病情及變化需諮尋肝膽專科醫師,需要時須定期追蹤檢查。

    雖然臨床上C型肝炎抗體檢驗是最主要的篩檢C型肝炎的工具,但它的結果並不十分精確,如上述所述,C型肝炎抗體不能判斷病毒的活性和病毒量的多寡,僅代表病人體內存在著病毒。若欲求得病毒的活性和病毒量的多寡,目前大都利用相當精準的分子生物學方法,例如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Target amplification methods (Quantitative PCR)及Signal amplification (Branched DNA assay)方法等等。這些方法直接偵檢病毒核糖核酸(RNA)的存在,確知病毒的活性和傳染性,其精確度及靈敏度非常高,以HCV定性檢測(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原理),約50-60 copies/ml即可測知(即1c.c血清約含50-60個病毒顆粒)。目前,這些項目,多用在C型肝炎病患接受干擾素治療時,醫師以這項檢驗監測病毒存在與否,評估病情及療效。另外,對於C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也是臨床上判定C型肝炎治療預後的重要檢測項目。目前,C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可分為6型(Genotypes 1 - 6),進一步還可分為許多基因亞型 (Subtype),例如: 1a、1b….等等。台灣地區最常見的HCV基因型為lb型及2a、 2b型。C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慢性肝炎接受干擾素合併口服抗病毐藥Ribavirin治療結果有相當重要的關聯性, 在這六種基因型中,以type1對干擾素合併口服抗病毐藥Ribavirin治療之效果最差,半年期之治療僅有約一半之成功治療療效,延長一年之治療則可達七至八成反應。如果是HCV type 2,治療之效果較佳,半年期之治療即可達八至九成有效反應,由此可見治療前病毐基因型檢測之實用性與重要性。

    怎樣容易感染C型肝炎呢 ? C型肝炎感染途徑與B型肝炎感染途徑類似,主要是經由血液、體液接觸而傳染,例如:輸血、血液透析、血友病患、靜脈施打毒品者、針灸、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及刮鬍刀等,此外還包括感染原因不明者。至於夫妻間性行為(單一對象)或母親與新生兒之間的垂直感染則機會非常較少(這點與B型肝炎明顯不同)。C型肝炎病毒不會經由飲食傳染,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觸也不會互相傳染,所以,C型肝炎患者的家屬並不需要過度恐慌,拒病患於千里之外。相反的,應更給予關心,注意病患健康的飲食、避免煙酒並定時輕度運動,鼓勵定期複診及用藥,相信C型肝炎患者能維持良好健康狀態。

    因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約有七至八成之機會變成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患者中有機會會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後,隨時間之累積演變成肝癌之機率也會逐步增加。因此,得到C肝的病人,應定期(約四個月一次)追蹤檢查胎兒蛋白(AFP,有人稱之為肝癌指數)以及超音波,肝功能指數,並避免飲酒,以防止肝臟的惡化演進。至於治療與否?則必須考慮病人的年齡、症狀、肝病的嚴重度、是否為干擾素 (interferon) 治療的禁忌患者等等,這些必須與肝臟專科醫師詳加評估、討論。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C型肝炎的病人,其肝功能指數(GOT、GPT)值常會有高低的起伏變動,有時會降至正常範圍內,然後又再上升。因此,若有一次的正常GOT、GPT值並不表示C型肝炎已經好了。臨床治療經驗告訴我們,經過長期追蹤發現:治療成功的患者(是指病人在治療後其血清中GPT值恢復正常、且測不到血中及肝內的C型肝炎病毒),其演變成肝硬化及肝癌的機率,會有明顯地降低。因此,若發現體內存在著C型肝炎病毒,一定要求助於肝臟專科醫師,定期追蹤並配合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才能保證自己有個”彩色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