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長息肉勿輕忽 當心惡性病變
諮詢/蔡宛玲(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副主任)
撰文/艾莉緹
人體有許多器官、部位會長息肉,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息肉,有些可能會引發癌病變,不能輕忽。
52歲的「歌神」張學友2013年底曾透露,因父親、外婆都曾罹患癌症,自己為高危險群,在某次大腸檢查時,醫生幫他割掉數個息肉,並慶幸早期發現、沒造成病變,還養成多蔬果、少肉、多運動的習慣,更呼籲歌迷們應定期檢查。
息肉是指黏膜上的贅生物。除了大腸外,身體許多部位都會長息肉,如鼻子、聲帶、胃、腸、膽、肛門等黏膜處,其中鼻、聲帶、皮膚等處息肉多為良性,但消化道息肉則要注意惡性病變的可能。
鼻部、聲帶或皮膚長息肉,以良性居多。皮膚息肉為凸出一塊的增生組織,較胖的人容易長,多半長在鼻子、腋下、臀溝以及脖子,少數在臉部,若不影響外觀,可不切除,若息肉出現潰爛、變硬、顏色變化、形狀不規則,應立即就醫。
鼻部息肉多長在鼻腔、鼻竇,主因為鼻過敏或慢性鼻竇炎,引起組織增生。因為鼻息肉會愈長愈多,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鼻竇通道,通常會考慮切除。此外,有些腫瘤的病理外觀,例如倒生性乳突瘤長得很像息肉,雖機率不高,仍建議切除化驗。
聲帶息肉則是因大聲喊叫、老師長期上課講話等狀況,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軟組織、演變成息肉,但幾乎沒有惡性病例發生。聲帶息肉會造成患者發聲困難、息肉對側部位長繭,建議以喉內視鏡切除。
消化系統3大類息肉定檢揪惡性病變
大腸息肉、膽囊息肉、胃息肉是消化道最常見的3大類息肉,消化系統是進食、消化、排洩的重要管道, 紅肉過度攝取,缺少適當纖維攝取,過量酒精以及抽菸、感染、藥物以及家族遺傳,都有可能造成息肉發生機率上升。
1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主要分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尤其是腺瘤有很高的比率會出現惡性病變,10年內變成癌症的機會相當高,只要發現是腺瘤都會切除。
增生型息肉好發位置在結腸、直腸,50歲以上民眾半數有大腸增生性息肉,由於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所以多半不需處理。但若發生在非好發位置且大小超過0.5公分,仍建議切片檢查以排除惡性可能。此外,小腸也會長息肉,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但較為少見。
2胃息肉
引發胃息肉的原因很多,包括家族遺傳、胃幽門桿菌感染及發炎、甚至服用治療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的藥物-質子幫浦抑制劑等因素。
胃息肉分為胃底腺息肉、發炎性息肉、增生型息肉、腺瘤等。與藥物有關的為胃底腺息肉,惡性的可能性小於1%;若大於1公分仍建議切片化驗或移除。增生型息肉主要是胃幽門桿菌感染、發炎引起。如果息肉合併與胃壁連結的「莖幹」,最好切片化驗是否為惡性或直接移除。
多發性息肉與家族遺傳有關,息肉位置在胃中間、十二指腸,因息肉惡性機率約50%,建議應取最大顆的幾顆息肉檢驗,如確定有癌細胞,且無法確認是否清除乾淨,則要考慮胃部局部切除。至於腺瘤引發惡性病變的可能性高,通常發現後會建議直接切除,尤其是大於0.5公分腺瘤,應整顆切除化驗,若為癌症變化,則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上述兩種均需定期追蹤,以免復發以及確認有無惡性變化。
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可能與體質及新陳代謝症候群有關,但不是只有體重過重的人才需注意。很多看上去瘦瘦的人,因飲食偏好甜食、高脂等,也會成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一員。膽囊息肉通常沒有症狀,若是0.5到1公分的無症狀膽囊息肉,建議每6到12個月做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當影響膽囊排空功能,或膽囊息肉卡到膽囊出口,會在進食後幾小時,出現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性腹痛症狀,恐引起急性膽囊炎,此時須做膽囊的切除。
若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膽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年紀超過60歲、膽囊壁厚薄不一且有浸潤現象等狀況下,有較高的比率是癌化可能性高的腺瘤狀息肉,因此,會建議做膽囊切除。
飲食多蔬果 遠離消化道息肉
如何避免消化道長息肉?醫學認為,胃腸道息肉主要是與遺傳、感染以及飲食習慣有關,建議民眾多吃高纖蔬果、少吃油炸食物、多運動,以促進腸胃蠕動,讓食物排空時間縮短,有助於減少胃腸道息肉,尤其大腸癌與飲食關係大,研究認為少紅肉、多蔬果,也可減低大腸癌發生。抽菸以及過量飲酒,亦會增加息肉發生機率。
◎預防消化道息肉小叮嚀
1.多吃蔬菜、水果,纖維質可促進腸胃道蠕動。
2.少吃油膩、高油脂食物。
3.一週五天、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促進腸胃蠕動。
4.注意腰圍,女性腰圍低於80公分,男性腰圍低於90公分,可減少代謝症候群及大腸息肉機率。
5.少抽菸及喝酒。
------------------------------------------------------------------
〔Q&A〕
Q:醫師說我的膽有息肉,會變壞東西嗎?需要拿掉嗎?
A:膽囊息肉不一定會變成惡性。若是0.5到1公分的無症狀膽囊息肉,建議每6到12個月做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但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膽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年紀超過60歲、膽囊壁厚薄不一且有浸潤現象等狀況下,有較高的比率是癌化可能性高的腺瘤狀息肉,需考慮做膽囊切除。
Q:我阿公因大腸癌過世,我爸爸最近檢查發現大腸有息肉,請問會變成大腸癌嗎?
A: 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的機率確實較高,因此,建議有家族史者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而檢查的時機,舉例來說,若阿公是在60歲罹患大腸癌,建議父親最晚應於50歲時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並考慮進一步鏡檢,才能於癌症早期偵測出來,並且接受治療。提早接受鏡檢切除息肉樣病灶亦能大幅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機率,然而因為鏡檢需考慮風險以及清腸準備的承受度,建議可與臨床醫師討論
Q:我阿公的臉上這幾年長了像息肉一樣的東西,需不需要拿掉?
A:皮膚上的息肉多半都是良性,有疑慮的話建議找皮膚科醫師診斷,必要時做病理切片確認。此外,當息肉潰爛、變硬、顏色改變、形狀變得不規則或快速長大,就要立即就醫檢查。
- Jun 18 Wed 2014 21:12
長息肉勿輕忽 當心惡性病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