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腎臟移植篇/活體腎或大愛腎? 預後差異不大

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報導      2016-03-13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腎臟位居等候器官移植排序第一位,但每年接受移植的患者人數,卻遠低於肝臟移植受贈者。

 
繪圖/杜玉佩

腎等候居首位 肝移植卻多於腎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表示,國外腎臟移植受贈者多於肝臟移植,但國內活體肝臟捐贈者多,使肝臟移植數超越腎臟。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說,需肝臟移植的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較末期腎病患者危急,等待時間有限,又無法用洗腎延續生命。所以國內鼓勵合乎條件的家屬捐肝,縮短等待時間,挽救垂危生命。

江仰仁解釋,末期腎病患者經醫師診斷,喪失腎臟功能,須以洗腎維持器官運作,可透過醫院登錄於國家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經由一定程序分享大愛捐贈者貢獻出來的器官或診斷評估後,患者來日遲早將洗腎過活,恰巧五親等內親屬願意捐贈,便可不透過分享系統,直接進行活體器官移植,縮短等待時間。

國內患者存活率 媲美歐美大國

器官移植文獻一再指出,親屬移植相較大愛捐贈,腎功能、交叉配對結果較好,有較高的移植成功率及預後。但江仰仁認為,美國幅員遼闊,器官運送時間長,對比台灣交通往來快速,縮短器官運送時間,且大愛捐贈腎臟移植前,雙方組織型配對嚴謹,大愛捐贈相比親屬移植,患者預後不像美國有明顯差異,而國內臨床患者存活率紀錄,足以媲美歐美移植大國。

江仰仁說,腎臟移植預後有病人存活率及器官存活率兩種,前者以病人死亡為計算標的,後者以腎臟再度失去功能或回復洗腎狀態而定。台灣移植醫學會統計,2010年台灣、美國移植腎的五年存活率,國內活體移植約85%、屍體移植約82%;美國活體移植約79%、屍體移植約66%。

腎臟移植前 得過三道關卡

換腎成功如獲新生,卻得走過層層關卡。江仰仁說,腎臟移植前有三道關卡,首先詢問患者移植意願,若罹患癌症或最近才動過癌症手術,尚未過追蹤期,無法肯定是否復發或近日有細菌病毒感染症狀,尚未痊癒者不建議接受移植手術,符合者再進行後續移植前檢測。

第二道關卡,將進行受贈者及捐贈者的組織型配對;最後才是交叉配對,一般若抗體濃度高,或交叉配對陽性反應,代表發生超急性、急性排斥機率高,稱為「高免疫風險」,通常不建議進行移植,只能繼續等待。

江仰仁表示,若親屬血型不符或交叉試驗陽性,仍有強烈意願進行移植手術,則術前可進行血漿置換、給予特殊更強力的抗排斥藥物等,依然能移植,只是預後較差。

江仰仁提醒,患者等待移植的時間,雖然漫長,但良好生活習慣不可鬆懈,尤其嗜菸者易使血管硬化,增加手術風險;移植術後,服用抗排斥藥物副作用,恐引發心血管疾病,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吸菸加劇風險,應立即戒菸。

我可以捐腎給家人嗎?條件是?

1.五親等內親屬。

2.年齡20至60歲健康成人。

3.腎臟功能正常。

4.無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或癌症病史(腦瘤 除外)。

5.自願捐出腎臟且動機純正。

6.其他:詳細評估捐贈者生活及心理情況,以確定無潛在性疾病,且捐贈者有兩個腎臟,捐腎後不致防礙身體健康。同時,將對雙方組織基因做免疫學檢查,一旦評估順利通過,即可做活體腎臟移植手術。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腎臟基金會
-------------------------

腎情以待,談腎臟移植展望

江仰仁醫師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長庚泌尿科副教授、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台灣移植醫學會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

專長:
腎臟移植、移植免疫基礎研究

曾擔任護士的藝人孟庭麗,日前不幸昏迷辭世,家屬為延續大愛同意器官捐贈,捐出包括腎臟在內的多項器官,再度帶動國人捐贈器官的風氣。而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統計,今年度有效等候接受器官移植病人有8600多人,其中,以等候腎臟移植的6400人最多,佔等候器官移植病人的七成以上。但若以台灣洗腎人口超過7萬人來看,等候腎臟移植6400人,佔比並不算高。

台灣器捐比率 高居亞洲第一

江仰仁醫師說,「因腎源有限,洗腎病友等待腎臟移植,確實是一條漫漫長路,這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並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但以台灣去年共有260多位器官捐贈者為例,跟往年每年約200多位比較起來,已經大幅成長三成,這都要感謝許多包括孟庭麗在內的捐贈者及捐贈家屬,是他們的大愛,讓台灣捐贈器官的比率高居亞洲第一,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國人能夠認同器官捐贈的價值,縮短腎友苦苦等候新腎的時間。」

資料顯示,近年台灣的洗腎病患有明顯老年化的趨勢。江仰仁醫師認為:年長、已退休的腎友,也不一定要考慮換腎,因為換腎是個大手術。年長者的健康狀況,不見得能夠承受這麼大的手術風險。倘若洗腎很穩定,運用每周洗腎三次,跟其他腎友聊聊天,反而是比較恰當、安全的治療選擇。

盼青壯年腎友 重回職場發光

致力於移植免疫基礎研究20多年的江仰仁醫師也表示,「一顆照顧良好的腎臟,使用15、20年是合理的期待。我們持續推廣器官捐贈,也花了很多精力去做移植免疫基礎研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許多原本需要終生洗腎的青壯年腎友,能夠經由換腎回到職場跟正常人一樣能夠讓自己的生命繼續發光發熱、貢獻所能。」

換腎之後,也不是從此一勞永逸。剛開始為了防止移植的新腎被排斥,一天往往要服用二、三十顆藥物,等到藥物調整到適當的配方及劑量後,除了終生早晚要服用多種抗排斥藥物外,血壓、血脂、血糖、尿酸等慢性病的控制,也很重要,一天要吃超過十顆藥物是很普遍的情況,這對新腎能否維持最佳狀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的是讓新腎延長使用期限,不要浪費得來不易的腎臟。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

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報導      2016-03-13

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以國內移植案例數最少的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眼角膜移植的排斥反應最小。

 
繪圖/杜玉佩

小腸淋巴多 反應最強烈

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表示,國內目前記錄有17名患者,進行18次小腸移植手術,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

排斥反應最小,甚至多數患者終生未見排斥問題的是眼角膜。基隆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孫啟欽說,眼角膜屬組織移植,不像器官布滿血管,移植成功率九成以上。他表示,眼角膜移植後也要用抗排斥藥物,無須口服,點眼藥水即可。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說,器官移植將相同器官植入不同個體內,涉及細胞和抗體主導的多種免疫損傷機制,受贈者免疫反應常對移植物排斥,術後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以肝移植來說,規律用藥下,約有15%至20%患者會產生排斥反應,各器官情形不同。

他解釋,排斥反應若以時間區分,移植手術當下或術後3至5天,屬於超急性排斥反應、術後7至12天為急性排斥、術後數月至數年為慢性排斥,但這僅是約略分法。隨著移植器官與受贈者不同,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忠毅說,造成急性、慢性排斥因子不同,需做詳細檢查才精確。

急性排斥 多數可以治療

器官移植前須做一系列檢查及交叉配對,確保移植安全性。李威震說,事前檢查若已發現移植器官與受贈者可能出現排斥反應,大多不建議接受移植,以避免超急性排斥反應出現,而臨床手術發生超急性排斥反應的機率,約只有1%至2%。

器官移植後出現急性、慢性排斥反應,並非代表新器官無法再使用。以腎臟來說,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急性排斥第一線多投以大劑量類固醇治療,且成效甚佳;若類固醇無效,還有第二線抗體類藥物可使用。實際經驗上無法治療的急性排斥很少,倒是慢性排斥目前尚無大規模人體試驗有效的藥物,若難以挽回則患者會再度洗腎、換腎。

抗排斥藥物 須終身服用

除了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江仰仁說,器官移植因服用抗排斥藥物,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病毒或細菌感染疾病罹患機率。以腎臟移植來說,若術前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恐加劇病情,引起心肌梗塞、中風等。若無心血管疾病者,也會因此造成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

一旦進行器官移植後,李威震說,患者必須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抑制免疫反應發生,提醒患者切勿自行降低劑量或忘記吃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