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彰基院訊
急性上腹疼痛,小心膽囊結石作怪
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陳洋源 2017-09-01
膽囊為肝外總膽囊的膨出器官,其主要作用是暫時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可幫助食物的消化及中和胃酸,以便調節腸道的酸鹼值,膽囊結石常常是無症狀而在影像學中意外發現。
流行病學:
膽囊結石是常見的疾病,依種族而有所不同的發生率,在歐美國家成人約有10-15%,而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4.3%,在結石的患者中每年約有1-4%發生症狀。
結石的分類:
1. 膽固醇性結石:通常較大、單顆,常發生於歐美。
2. 色素性結石:大小不規則但多顆,好發於東方,台灣約佔60%以上。
3. 混合性結石:以上二者的成份皆有。
呈現的臨床表徵:
膽囊結石大都沒有症狀(可高達70%),在沒有發炎時呈現右上腹劇烈絞痛(Colic pain),特別是在飯後會更明顯,在有發炎(即急性膽囊炎時),除疼痛以外尚會有發燒,在理學檢查時會有右上腹部壓痛,且會有所謂墨菲氏徵象(Murphy’s sign),在疼痛時會伴隨著噁心或嘔吐,在檢驗室方面會有中性白血球增加的現象,有時會有少數的黃疸產生。
鑑別診斷:
須與急性闌尾炎、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胰臟炎、腸阻塞及急性腎盂腎炎作鑑別。診斷:
影像學診斷:
1. 超音波是最理想的影像學診斷,其敏感度可高達90-95%,且其兼具方便、快速、無侵襲性、且可移動的影像診斷。
2. 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在懷疑膽道結石或阻塞時可呈現診斷及治療的目的。
3. 電腦斷層在有併發症時,可及時診斷併發症的嚴重度。
危險因子:
1遺傳因子:如祕魯的印地安人。
2成年女性。
3年齡越大,發生比率越高。
4懷孕。
5某些藥物。
6肥胖或快速減重。
7克隆氏症病人。
8高油脂、高熱量食物。
9腸道手術後。
治療:
目前以腹腔鏡為首選的切除膽囊,而在緊急時有時須以外科傳統的剖腹方式來切除膽囊。
非外科方式:大都適用於無法開刀或不適合開刀的患者,以止痛及抗生素治療而無法痊癒時,可考慮以超音波導引下經皮穿肝引流。
預後:
開刀後病患大都良好,但以內科療法會有再發的可能。
- Jan 30 Tue 2018 00:50
急性上腹疼痛,小心膽囊結石作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