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台灣新生報

C肝病毒量 診斷指標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診斷C型肝炎時,傳統上認為,只要肝功能指數GOT、GPT正常,就不太需要積極治療。不過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提醒,除了肝功能指數,C型肝炎病毒量也是重要追蹤、參考指標,只要還偵測得到C型肝炎病毒,就建議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免衍生肝硬化、肝癌等後續疾病風險。

吳立偉醫師表示,多數C型肝炎患者沒有症狀,如果是嚴重急性肝臟發炎患者,則可能產生疲憊、吃不下飯、噁心、嘔吐等症狀。急性C型肝炎患者約有百分之九十變成慢性C型肝炎。

治療C型肝炎,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療程大約半年到一年,不過有些患者使用干擾素卻飽受副作用之苦,有的患者出現情緒暴躁、易怒、掉頭髮、貧血、噁心、甲狀腺異常、疲憊等副作用,甚至有人使用藥物後全身軟趴趴,根本無法工作。

吳立偉醫師指出,近兩、三年來,國外有新型藥物陸續上市,還有全新口服藥物可供選擇,不但較為有效,藥物副作用也較小,不過台灣並沒有上市,必須專申案申請,才能進口,且藥費較昂貴,一旦產生肝硬化等問題,嚴重時就只能進行肝臟移植。肝臟長期慢性發炎患者即使無法承受治療副作用,也最好每三個月、半年接受門診追蹤。如果完成治療,病毒量明顯減少、消失,十年內復發機率極低,一百人中約只有一人復發。

C型肝炎的自然病史:

急性感染:
潛伏期約1 ~ 5 個月,感染後約1 ~ 3週即可在血液中找到HCVRNA,大部分病人沒有明顯症狀,只有約15% 的病人有倦怠、噁心甚或黃疸之情形,症狀初期只有50% ~ 70% 的人血液HCV 抗體呈陽性, 三個月後則約有90%血液HCV 抗體呈陽性, 只有10%~20%會自行痊癒。

慢性感染:
50% ~ 80%會變成慢性肝炎,肝功能指數呈高低起伏,其中1/3 肝功能指數始終正常,但肝臟切片檢查卻可呈現活動性肝炎之情形,臨床上多無明顯症狀且病程緩慢。

肝硬化:
約5%~20%的慢性肝炎患者在經過二十年後會進展到肝硬化,如果合併酗酒,其病程更快。

肝癌:
約5% ~ 15%的慢性肝炎患者在經過三十年後可能產生肝癌,一般認為和肝硬化的產生有關係,一旦有肝硬化,每年發生肝癌的機會是1% ~ 4%。

診斷與監測:

一般使用酵素免疫分析法,測血中Anti-HCV Ab作篩檢,確定診斷則須作血液PCR檢查.單純測試ALT值的上升與否和肝臟發炎反應之間的相關性不佳但可作為干擾素治療反應的參考, C型肝炎病毒量(HCV RNA)PCR之追蹤更可用來作為評估治療反應的指標, 目前礙於健保尚未給付,病患仍需要自費監測。肝臟切片檢查則為評估肝臟發炎與纖維化程度的最佳診斷利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