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治療C型肝炎的新思維
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世界肝病的重要成因之一,全球約3%的人口受到感染。台灣地區約有三十萬人屬於C型肝炎患者,感染之後,約有70-80 % 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這些患者經過二、三十年後,有20-40 % 會演變成肝硬化,其中每年約有 5 % 會併發肝癌,因此C型肝炎病毒可說是僅次於B型肝炎病毒之另一個肝臟的殺手。台灣眾多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病人約20-30%乃因慢性C型肝炎所引起。因此如何成功的治療C型肝炎十分重要。
近年來在如何治療C型肝炎已有重大進展,以往用傳統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的效果不到百分之二十,而使用干擾素合併Ribavirin可將治療效果提高至40-50%,但是長效型干擾素的產生,不僅注射更為方便,效果也更進一步增加約10%的療效。國際上在2002年以後,對如何治療慢性C型肝炎已漸趨共識,使用長效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已成為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標準治療。
哪些C肝患者需接受治療 ?
慢性C型肝炎之患者中經過評估後,被認為屬於較會進展成肝硬化的高危險群病人,建議應考慮接受藥物治療,其條件包括:持續肝功能異常,且GPT值經常在正常範圍上限兩倍以上,以及血清中存有C型肝炎病毒之RNA。曾接受肝切片檢查,且肝組織中已出現纖維化現象,或呈現中度以上之肝細胞發炎、壞死現象等患者,更應積極接受藥物治療,以減緩肝硬化之發生。
長效型干擾素之療效優於短效型
以往單獨使用短效型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注射劑量是三百萬單位,一星期注射三次,連續注射一年的治療效果約15-20%。將短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藥Ribavirin治療六個月,平均約有40%的患者血清中的C型肝炎病毒會消失,若病患在治療前血中C型肝炎病毒濃度較低、病毒的基因型為第二或第三型、肝切片顯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硬化程度較輕微者,則合併治療的效果較佳,可以達到60-70 % 的治癒率。
短效型的干擾素經過聚乙烯二醇化(Pegylation)的處理過程製成的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在人體內的半衰期較長,其有效濃度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所以一星期只要注射一次即可。單獨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慢性C型肝炎一年的成功率約30-40%,若將長效型干擾素和Ribavirin合併使用治療一年,其效果會明顯提升,平均約為50-60%,換言之,其療效將比短效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者增加10%。這種效果的提升對於較難治療的病患更為明顯,如病毒基因型屬第一型、治療前病毒濃度較高,或是肝硬化的患者。但是,對於病毒基因型屬第二或第三型的C肝患者,短效型干擾素和長效型干擾素組合療法的治療成功率差不多。
臨床使用的長效型干擾素有何不同 ?
臨床上使用的長效型干擾素有先靈葆雅藥廠生產的Peg-IFN α-2b,其商品名稱為Peg-Intron,注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5微克,目前已經在台灣上市;另有羅氏藥廠生產的Peg-IFN α-2a,商品名稱為Pegasys,注射的劑量以180微克的效果比較好。至於哪一個長效型干擾素較佳,目前尚無兩者的直接比較臨床報告。個人經驗發現兩者治療效果其實不相上下。
治療目標-消除C肝病毒
C型肝炎治療的目標,除了希望消除肝臟發炎,使肝功能恢復正常外,還希望能夠使血清中的C型肝炎病毒消聲匿跡。因此,一般將治療成功定義為病患在治療結束後繼續追蹤六個月以上,不但GPT值維持正常,而且血清中測不到C肝病毒之RNA (SVR)。
目前對於慢性C型肝炎治療建議如下:
病毒基因型屬第二或第三型的患者,可使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干擾素合併較低劑量的Ribavirin(800毫克),治療六個月即可。病毒基因型屬第一型的患者,則建議使用長效型干擾素合併較高劑量的Ribavirin(1000至1200毫克),治療一年。
如何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雖然目前的治療方式,可以治癒不少C肝患者。然而並非人人都可以達到成功的定義 (SVR)。病患的遵囑性是決定能否達到治療成功 (早期病毒性反應(EVR) 的重要關鍵。有謝學者分析511位病患的實際用藥情形發現 :那些對peginterferon alfa-2b及ribavirin兩種藥物的實際投予量都達到處方量80%以上的病患,獲得早期病毒性反應EVR的比例最高 (可達80%) ; 所以如何配合醫師的醫囑,儘量按時將所有藥物打完,才是達到最佳療效的不二法門。
副作用應該如何處理
C型肝炎的治療藥物目前已日新月異,其療效也令人振奮,過去傳統之短效型干擾素,每週要打三次而且副作用很多,例如,高燒、肌肉酸痛、倦怠、胃腸不適、掉髮,以及血球降低等等;種類雖多但症狀多屬輕微,真正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不到2%。干擾素及ribavirin的副作用雖多,但症狀大多輕微,且可以藉助藥物來改善,。
常見的副作用如下:
1.發燒: 醫師們大多會先開退燒鎮痛之藥物,如普拿疼(acetaminophen)來預防。如發燒時可以多喝開水、多休息來處理,多數可以很快退燒。
2.噁心、嘔吐: 用餐建議溫和飲食、少量多餐,也可以試著將注射時間改到晚餐後,如此症狀產生時已經就寢,不適的感覺會較輕。
3.失眠或焦慮: 醫師可能會開立抗憂鬱藥物或低劑量之鎮靜安眠藥來幫助入眠。睡前儘量少喝含咖啡因之刺激性飲料,多與醫師及家人溝通病情,也有助於情緒的控制。
4.貧血: 多服用含鐵質較高之食物,如肉類、蘋果、葡萄、櫻桃等,如貧血太厲害時,可能需降低ribavirin的劑量。
5.白血球或血小板低下: 醫師會要求病患定期抽血檢驗,若下降情形輕微,可藉降低干擾素之劑量來改善,但若下降太厲害,理論上可打GM-CSF來刺激白血球生成,但此藥昂貴且健保不給付,不得已時也只有停藥以避免感染。
6.局部注射處紅腫: 有些人在局部注射處,會有紅腫等過敏現象,可以用熱敷來改善。注意施打時,最好每次輪換不同的注射部位,以避免局部紅腫現象。
未來的展望
經多年來不斷改進的peginterferon 與ribavirin合併療法,目前可治癒半數以上的C肝病患,然而對C肝治療的努力是不會停頓的。新的臨床證據及新的治療藥物將提供病患更多的選擇。
未來新藥的研發方向包括改良式的干擾素製劑如:每2到4週施打一次更長效的白蛋白-干擾素,可口服有效的干擾素誘導劑 (peginterferon inducer); 副作用更小,抗病毒效果更好的ribavirin類製劑如Viramidine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針對不同的病況採用不同的合併治療組合,以治癒更多的C肝患者。
治療C型肝炎的新思維
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世界肝病的重要成因之一,全球約3%的人口受到感染。台灣地區約有三十萬人屬於C型肝炎患者,感染之後,約有70-80 % 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這些患者經過二、三十年後,有20-40 % 會演變成肝硬化,其中每年約有 5 % 會併發肝癌,因此C型肝炎病毒可說是僅次於B型肝炎病毒之另一個肝臟的殺手。台灣眾多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病人約20-30%乃因慢性C型肝炎所引起。因此如何成功的治療C型肝炎十分重要。
近年來在如何治療C型肝炎已有重大進展,以往用傳統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的效果不到百分之二十,而使用干擾素合併Ribavirin可將治療效果提高至40-50%,但是長效型干擾素的產生,不僅注射更為方便,效果也更進一步增加約10%的療效。國際上在2002年以後,對如何治療慢性C型肝炎已漸趨共識,使用長效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已成為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標準治療。
哪些C肝患者需接受治療 ?
慢性C型肝炎之患者中經過評估後,被認為屬於較會進展成肝硬化的高危險群病人,建議應考慮接受藥物治療,其條件包括:持續肝功能異常,且GPT值經常在正常範圍上限兩倍以上,以及血清中存有C型肝炎病毒之RNA。曾接受肝切片檢查,且肝組織中已出現纖維化現象,或呈現中度以上之肝細胞發炎、壞死現象等患者,更應積極接受藥物治療,以減緩肝硬化之發生。
長效型干擾素之療效優於短效型
以往單獨使用短效型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注射劑量是三百萬單位,一星期注射三次,連續注射一年的治療效果約15-20%。將短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藥Ribavirin治療六個月,平均約有40%的患者血清中的C型肝炎病毒會消失,若病患在治療前血中C型肝炎病毒濃度較低、病毒的基因型為第二或第三型、肝切片顯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硬化程度較輕微者,則合併治療的效果較佳,可以達到60-70 % 的治癒率。
短效型的干擾素經過聚乙烯二醇化(Pegylation)的處理過程製成的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在人體內的半衰期較長,其有效濃度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所以一星期只要注射一次即可。單獨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慢性C型肝炎一年的成功率約30-40%,若將長效型干擾素和Ribavirin合併使用治療一年,其效果會明顯提升,平均約為50-60%,換言之,其療效將比短效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者增加10%。這種效果的提升對於較難治療的病患更為明顯,如病毒基因型屬第一型、治療前病毒濃度較高,或是肝硬化的患者。但是,對於病毒基因型屬第二或第三型的C肝患者,短效型干擾素和長效型干擾素組合療法的治療成功率差不多。
臨床使用的長效型干擾素有何不同 ?
臨床上使用的長效型干擾素有先靈葆雅藥廠生產的Peg-IFN α-2b,其商品名稱為Peg-Intron,注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5微克,目前已經在台灣上市;另有羅氏藥廠生產的Peg-IFN α-2a,商品名稱為Pegasys,注射的劑量以180微克的效果比較好。至於哪一個長效型干擾素較佳,目前尚無兩者的直接比較臨床報告。個人經驗發現兩者治療效果其實不相上下。
治療目標-消除C肝病毒
C型肝炎治療的目標,除了希望消除肝臟發炎,使肝功能恢復正常外,還希望能夠使血清中的C型肝炎病毒消聲匿跡。因此,一般將治療成功定義為病患在治療結束後繼續追蹤六個月以上,不但GPT值維持正常,而且血清中測不到C肝病毒之RNA (SVR)。
目前對於慢性C型肝炎治療建議如下:
病毒基因型屬第二或第三型的患者,可使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干擾素合併較低劑量的Ribavirin(800毫克),治療六個月即可。病毒基因型屬第一型的患者,則建議使用長效型干擾素合併較高劑量的Ribavirin(1000至1200毫克),治療一年。
如何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雖然目前的治療方式,可以治癒不少C肝患者。然而並非人人都可以達到成功的定義 (SVR)。病患的遵囑性是決定能否達到治療成功 (早期病毒性反應(EVR) 的重要關鍵。有謝學者分析511位病患的實際用藥情形發現 :那些對peginterferon alfa-2b及ribavirin兩種藥物的實際投予量都達到處方量80%以上的病患,獲得早期病毒性反應EVR的比例最高 (可達80%) ; 所以如何配合醫師的醫囑,儘量按時將所有藥物打完,才是達到最佳療效的不二法門。
副作用應該如何處理
C型肝炎的治療藥物目前已日新月異,其療效也令人振奮,過去傳統之短效型干擾素,每週要打三次而且副作用很多,例如,高燒、肌肉酸痛、倦怠、胃腸不適、掉髮,以及血球降低等等;種類雖多但症狀多屬輕微,真正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不到2%。干擾素及ribavirin的副作用雖多,但症狀大多輕微,且可以藉助藥物來改善,。
常見的副作用如下:
1.發燒: 醫師們大多會先開退燒鎮痛之藥物,如普拿疼(acetaminophen)來預防。如發燒時可以多喝開水、多休息來處理,多數可以很快退燒。
2.噁心、嘔吐: 用餐建議溫和飲食、少量多餐,也可以試著將注射時間改到晚餐後,如此症狀產生時已經就寢,不適的感覺會較輕。
3.失眠或焦慮: 醫師可能會開立抗憂鬱藥物或低劑量之鎮靜安眠藥來幫助入眠。睡前儘量少喝含咖啡因之刺激性飲料,多與醫師及家人溝通病情,也有助於情緒的控制。
4.貧血: 多服用含鐵質較高之食物,如肉類、蘋果、葡萄、櫻桃等,如貧血太厲害時,可能需降低ribavirin的劑量。
5.白血球或血小板低下: 醫師會要求病患定期抽血檢驗,若下降情形輕微,可藉降低干擾素之劑量來改善,但若下降太厲害,理論上可打GM-CSF來刺激白血球生成,但此藥昂貴且健保不給付,不得已時也只有停藥以避免感染。
6.局部注射處紅腫: 有些人在局部注射處,會有紅腫等過敏現象,可以用熱敷來改善。注意施打時,最好每次輪換不同的注射部位,以避免局部紅腫現象。
未來的展望
經多年來不斷改進的peginterferon 與ribavirin合併療法,目前可治癒半數以上的C肝病患,然而對C肝治療的努力是不會停頓的。新的臨床證據及新的治療藥物將提供病患更多的選擇。
未來新藥的研發方向包括改良式的干擾素製劑如:每2到4週施打一次更長效的白蛋白-干擾素,可口服有效的干擾素誘導劑 (peginterferon inducer); 副作用更小,抗病毒效果更好的ribavirin類製劑如Viramidine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針對不同的病況採用不同的合併治療組合,以治癒更多的C肝患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