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健康醫藥
 

保健食品 多吃不一定多補
 

【聯合報╱劉博仁/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
 
很多人抱著「沒病強身,多吃多補」的觀念吃保健食品,但未必合適。保健食品不是不能吃,而是要看個人體質;營養素對於身體中的生化反應可能是單一途徑,但這反應往往和其他生理作用環環相扣,一種產品對於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效應。

營養素或保健食品的建議劑量,可參考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FoodNew/)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定版,其中清楚標示劑量的意義。

足夠攝取量(AI)是指可提供各年齡、性別人口維持健康身體的一天基本需求量,而上限攝取量(UL)為每天攝取量的上限,若長期超過此量可能造成慢性中毒。尤其是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A、D,不易從體內排泄出,而礦物質,如鐵、銅,容易直接對肝、腎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較為人所熟知的禁忌,像服用抗凝血劑coumadin或阿斯匹靈,或患血友病或凝血障礙的人,補充魚油、銀杏和納豆激類保健食品需格外小心;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會抑制血栓素A2合成,與抗凝血劑合用時,會增加出血風險;銀杏有抗凝血、促進周邊血液循環的作用,同時併用抗凝血劑可能會引起腦出血,甚至中風。

如果吃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的史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品,在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酵素的同時,也抑制了細胞產生能量所需的輔Co-Q10合成,這也是吃這類藥品之病人,可能肌肉痠痛無力,甚至產生橫紋肌溶解,進而腎衰竭的主原因,肝發炎指數也有可能上升,國內外已有多起病例報告。

不管何種疾病或症狀,都要清楚治療順序,第一步當然是就醫檢查,診斷是否需要用藥物。若需使用藥物,必須遵守醫囑持續使用,定時回診讓主治醫師了解治療進度,調整藥物劑量。

再來,大多數慢性疾病都與日常生活習慣、飲食有關,改善疾病,就要改正日常生活、飲食和運動等習慣;對部分血脂、血糖數值稍微偏高的人,可能因此及時改善,恢復到正常值,不需長期用藥。

保健食品的觀念如下:

1.補充好的保健食品還是需要的:衛生署每5年進行一次「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營養攝取呈「邊界性缺乏現象」,例如維生素B1、B2、B6、葉酸、鎂、鉀等營養生化狀況並不理想。所以飲食中所攝取的營養素不如預期中的好,加上生活壓力和疾病會加速營養素消耗。

2.鈣片補充應注意成分,添加鎂及活性維生素D3為佳;鈣質來源分為檸檬酸鈣、葡萄酸鈣、磷酸鈣、碳酸鈣等,其中以檸檬酸鈣吸收率最好,而碳酸鈣的鈣離子含量最多,只是吸收率不佳;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劑量」,市面產品劑量從幾十毫克到上千毫克都有,其劑量大小也有影響。

3.每人體質不同,服用保健食品,應要諮詢醫師及營養師。

4.營養素補充,大人與小孩不同:例如魚油補充,成人應以EPA多於DHA為主,小孩應以DHA多於EPA為主,鈣質劑量也應依性別、年齡調整。

【2010/08/19 聯合報】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健康醫藥
 

豬腳?雞皮? 膠原蛋白吃下去≠補充
 

【聯合報╱張靜芬/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喜宴上,昔日好友湊成一桌,好像開高中同學會,怎麼保養成為話題焦點。膠原蛋白對皮膚有好處嗎?吃豬腳、雞皮能補充嗎?不過,「吃膠原蛋白,補膠原蛋白」的食補理論,至今尚未得到證實。

膠原蛋白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結構性蛋白質,可作為結締組織的黏合物質,使血管密實完整,肌肉有張力,關節軟骨、韌帶、肌腱、骨骼、眼角膜等器官健全。

美容醫學證明,美美的皮膚主要是膠原蛋白撐出來的,隨著老化,一旦皮下膠原蛋白新陳的速度(合成),趕不上代謝的速度(分解),就會讓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肌肉鬆弛而產生皺紋。

但從營養角度來說,食物中的膠原蛋白,我們「吃得到」卻「得不到」!而且,身體要合成膠原蛋白,並非有較多的膠原蛋白原料即可,必須依組織新陳代謝需要,以及各人合成能力決定。

首先,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由超過一千個以上胺基酸組成,需要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和胺基酸,才能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分解後的型態已不是膠原蛋白了。

從膠原蛋白而來的胺基酸,進入血液後會被送到肝臟,和其他食物來源的胺基酸,以及身體自己合成的胺基酸,一起存入肝臟的胺基酸原料庫中。

當身體各個組織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質時,就會從胺基酸原料庫去選取,重新按著遺傳密碼排列組合成各種的組織蛋白,以維持新陳代謝。如果過量攝取蛋白質(包括膠原蛋白),身體有太多胺基酸,也會被轉變成熱量,或儲存成脂肪。因此,從食物補充膠原蛋白並不能如願增加體內膠原蛋白,過多反而增加脂肪。

反過來說,如果飲食中沒有攝取到膠原蛋白,是否身體就無法合成膠原蛋白呢?事實也不是如此。

合成膠原蛋白的原料主要是甘胺酸(glycine)、脯胺酸(proline)、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這些都是「非必須胺基酸」,也就是說身體可經由轉胺作用自行合成,它們的獲得不必依賴特定食物。

只要身體健康,細胞合成蛋白質能力正常,加上一般均衡飲食就夠了。其實,膠原蛋白的減少是因膠原母細胞分泌荷爾蒙不足所致,並不是缺乏膠原蛋白原料。

不過飲食中若缺乏維他命C,膠原蛋白就無法合成了,因為維生素C是重要的輔酵素,可以把膠原蛋白上的脯胺酸還原成羥脯胺酸,完成膠原蛋白的製造。如果要預防膠原蛋白減少,補充維他命C比補充膠原蛋白來的有效且重要。

身體無法自行製造維他命C,應該由飲食來補充。衛生署建議,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取100毫克維他命C,可從柳橙、芭樂、奇異果等食物中獲得。

從昂貴的魚翅、蹄筋到便宜的動物膠食品,都號稱含膠原蛋白,其實早在30年前,研究已經證實膠原蛋白是不完全的蛋白質,並不能提供動物成長所需胺基酸,因此被評比為生物價值低的蛋白質。

曾幾何時,為了「面子問題」,膠原蛋白卻成了聲名大噪、價格不菲的營養品。建議大家,應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以免花錢卻買不到好處。

【2010/08/19 聯合報】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健康醫藥
 

維他命C如何抗氧化 中研院找到答案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維他命C具抗氧化功能,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團隊,找出維他命C如何進入細胞粒線體,了解其抗氧化的作用機轉,並從中發現與主動脈血管扭曲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關聯。

上述研究由中研院院士陳垣崇、博士後研究員李宜靜團隊進行,日前刊載於「人類分子遺傳學」期刊,國際知名專業生物學家評鑑網站也專文介紹。

李宜靜說,蛋白質「第10型葡萄糖運送子(GLUT10)」,因與運送葡萄糖的蛋白質相似而命名,科學界一直猜不透其如何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

但李宜靜大膽假設,GLUT10也許不在細胞表面,她透過細胞染色,找出GLUT10大部分位於粒線體,GLUT10可運送氧化型維他命C,讓維他命C還原再利用,對抗造成老化的活性氧化物質(ROS)。

若GLUT10基因突變,會使粒線體內維他命減少,活性氧化物質因而上升,可能傷害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影響血管新生,造成心血管疾病,極可能與「主動脈血管扭曲疾病(ATS)」有關,ATS會造成動脈狹小、血管瘤、結締組織鬆弛,最近日漸獲得重視。

另外,GLUT10基因突變,使脂肪細胞內活性氧化物質上升,因此造成胰島素抗性,可能使第二型糖尿病的病程加速、惡化。

李宜靜說,人類與天竺鼠是唯二不會由肝臟生成維他命C的動物,都必須由飲食攝取,ATS、第二型糖尿病患的GLUT10功能不佳,應比一般人攝取更多維他命C。

【2010/08/19 聯合報】


-------------------------------------------


請務必慎選健康食品
若是那種吹噓特具療效可以治療病痛的
就請多考慮些
以免花錢又傷身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