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健康醫藥

換肝權威李伯皇 視病猶親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專訪】

就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有「北喬峰、南慕容」,彼此分庭抗禮;在台灣的肝臟移植領域,則有「北伯皇、南肇隆」,兩大名醫都師承美國換肝權威史達哲(Dr. Starzl),如今在台各據一方,以手術刀解救無數肝苦人。

對於「北伯皇」的稱號,台大醫學院兼任外科教授李伯皇呵呵地笑開,他說,自己踏入器官移植雖早,但就肝臟而言,還不是最早的,前頭比他厲害的前輩多的是,笑稱自己只是「小咖」。

 
台大醫學院兼任外科教授李伯皇。
圖/記者胡經周攝影、李伯皇提供

親自動刀800例

在台大外科,李伯皇被暱稱「李伯」,由於沉穩內斂卻親切的形象,許多年輕醫師都喜歡跟他進手術房學習開刀。在同事、病人眼裡,他幾乎是個無可挑剔的好老師、好醫師,在近四十年的器官移植經驗豐富,就算只計算「親自動刀」的腎臟移植個案,就超過500例、肝臟移植則近300例。這個數字還未包括他參與的其他外科的艱難戰役,在杏林之輩分自是不必多說。

 
1989年台大醫院完成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李伯皇(左)參與團隊舉行的記者會。
圖/記者胡經周攝影、李伯皇提供

李伯皇說,小時候家裡生活極為清苦,但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無怨無悔地付出,幾個孩子才能一路繼續求學。他在大學時期,根本沒有零用錢,得自己兼家教。早年的台灣是黃麻外銷大國,他聽說,當過磅員的待遇很好,於是他常趁著暑假,跑去打工賺生活費。

不過,行醫這條路,其實並不是李伯皇最初選擇。當時,李政道與楊政寧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不僅在華人圈引起注目,物理系也成為學子考大學的熱門科系,他一度猶豫,因家裡盼著能出一位醫師,自己又覺得當醫師可以救人性命,在眾人期盼下考上台大醫學系,並走上醫師這條路。

 
1987年李伯皇(左)與肝臟移植先驅史達哲教授攝於匹茲堡。
圖/記者胡經周攝影、李伯皇提供

李伯皇之所以投入器官移植的領域,是因他想寫先進的、有前瞻性的論文題目,適逢當時亞洲第一例腎臟移植成功的案例,他便邀同學一起報名,加入器官移植的動物實驗,一路從幫忙動物進行免疫學檢查,到學習幫狗、豬進行器官移植手術,從此踏上沒法回頭的路。

他說,有一次老師開他玩笑說:「只有呆子才會去做器官移植」。因為器官移植在當時不僅案例少、併發症也多,根本不是一條輕鬆的路。

移植一次瘦一圈

 
1987年李伯皇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與家人同遊公園。
圖/記者胡經周攝影、李伯皇提供

早期器官移植非常辛苦,人力也不足。一有捐贈者,準備工作、器官組織配對統統自己來,手術動輒都要耗上一整天,「每開一次都瘦一圈」,他說。

經過這麼多年,器官移植的技術已突飛猛進,他還開玩笑說,如今腎臟移植就像在開盲腸手術,已非常普遍。不過,玩笑雖這樣開,李伯皇總是無私對待每一位病人,畢竟每個案例都是一條重要的生命。他甚至為了幫血管不通的病人找到可接的血管,整整在手術房待了22個小時。

為親情冒高風險


 
李伯皇退休後,與家人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圖/記者胡經周攝影、李伯皇提供

由於在手術房裡看過太多生死,讓李伯皇深刻地感受到親情之愛。他曾碰過一名僅4.5公斤的孩子,因膽道閉鎖需做肝臟移植。媽媽不顧祖父母反對,堅持要捐肝給孩子,換一個希望。

他表示,小於一歲或低於10公斤的孩子都是器官移植的高風險群,但不開刀,根本沒有其他辦法救這個孩子,李伯皇和團隊討論後決心一試,經過漫長手術終於達成,該名個案後來還上了探索頻道的節目。「面對這些溫暖和充滿成就感的時刻,就是讓我一直在器官移植領域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之一」,李伯皇說。

時間奉獻給工作

認真踏實的李伯皇,幾乎把絕大多數的時間都獻給了工作,每天的生活就只有家裡和醫院兩邊跑,「孩子常說,他們小時候都沒有父愛。因此,在我退休後就要多花點時間陪家人,只是習慣久了,真的很難改耶!」

 
圖/聯合報提供

【2014/10/1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