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康健雜誌
 

胃不舒服?小心是膽結石而不是胃潰瘍
 

作者:宋睿祥(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2015.03.28

很多人愛進補,但吃進麻辣火鍋、羊肉爐、薑母鴨……這些油膩食物之後,常常上腹痛,甚至有時痛到冒冷汗,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胃太弱、吃壞了肚子。胃藥吞個幾顆,或休息一下症狀就好多了。
其實在這些胃痛族群之中,有些人並不是胃的問題,而是膽囊結石在作怪!

先考考大家,勾踐曾經躺在柴床上品嚐過的這個玩意兒──
膽囊的功能是製造膽汁嗎?

答案是:否。膽汁製造的來源是肝臟,好像一顆樹,肝細胞是樹葉,膽汁製造之後,流入像樹枝一樣複雜的膽管,最後再匯入主要的膽管,而膽囊主要是膽管旁的儲存槽,當我們吃下含油脂的食物時,神經會刺激膽囊,將膽汁釋出,用以分解脂肪。



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呢?

簡單的說,就樣養珍珠一樣,珠母不同,就生成不一樣的結晶,結石的核心,主要有兩種結晶石,一種是膽固醇形成的結石,大多是黃色,或泥巴結石;另一種是色素結石,結石是黑色、粉狀;再一種就是兩者混合的石頭。

膽結石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腹內器官的疼痛,常常很難明確定位。膽結石引起的疼痛,分成兩種,一種是半大不小的石頭,從膽囊掉入膽管時,引起的管壁痙攣疼痛,通常都是來去像一陣風,最常發生在吃了油脂豐富的食物之後,膽汁排放將結石一起推入膽管。

這種絞痛感,在英文稱作colic pain ,我的病人常告訴我,會痛到想在地上打滾,直到石頭排入腸道之後,症狀會突然消失。

而另一種結石引起的問題,就是膽囊炎。試想,原本澄清的膽汁,混了雜質,自然容易發炎,若本身有糖尿病,或是長期臥床,免疫力弱的人,更容易併發細菌性的膽囊炎,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敗血症。

這種症狀就很模糊了,有些人是用上腹痛來表現,許多人把這種痛當作胃潰瘍在治療,當然,怎麼吃都不會好;另外這種痛也常會牽引到右肩膀,當膽囊發炎腫脹到一個程度時,深呼吸壓右上腹時,會劇烈疼痛,在理學檢查上的特殊名稱叫「摩菲症狀(Murphy’s sign)」。

如何確診膽結石?

可能看完以上的症狀之後,你會覺得診斷膽結石似乎沒有一個標準,那要如何確診膽結石呢?感謝超音波的發明,大大提升肝膽疾病診斷的方便性與準確性。

若有以上症狀而懷疑自己有膽結石,其實安排一個腹部超音波,膽結石的診斷正確率,可以高達九成。
若要更詳細地看膽管與肝臟的狀況,則需要借助核磁共振或是逆行性膽管內視鏡,在此不再贅訴。

是不是一診斷出有膽結石就要開刀?不開刀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嗎?
開完刀,「沒膽」的人有什麼後遺症?

這是大家發現自己有膽結石之後,最關心的問題!

並不是每個有膽結石的人都會有症狀,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發作,也就這樣安然過了一生。但如果發作過,就應該把手術治療考慮進去,因為大多數病人,一旦發作一次,就會再發作,另外結石像米粒半大不小的,最容易卡在膽管出口,須考慮處理。

另外,曾經因為石頭堵塞膽管出口而引起黃疸的人,應積極處理。最後本身有糖尿病的病人,又患有膽結石,也應積極考慮手術,因為這類族群的病人,很容易因膽結石引發菌血症。

膽結石既然是結晶,自然有化結晶的方法,在草藥裡有所謂的「化石草」,據說可以改變結石的結構,達到化石的效果,至於在人體內的療效如何,就不是敝人的專業,我也無法提供客觀的評論。

開刀的方式,目前標準的手術方法是用腹腔鏡在肚皮打3∼4個洞,將膽囊取出,一般術後,2∼3天就可以出院, 然而若因為反覆發炎造成嚴重的沾黏,會讓腹腔鏡的成功率下降,而須轉為傳統的開腹手術。目前醫學證據顯示,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術後在疼痛與住院天數都較傳統手術來得少,這代表著,如果是急性膽囊發炎,越早手術處理,復原的時間越快。

沒有了膽囊,我們的肝臟依然會製造膽汁,而調節膽汁排放的地方,除了膽囊出口的括約肌外,在膽管與十二指腸的交接口也有另外一個括約肌可以控制,所以手術後,雖然有些人在短時間會有再吃了油膩食物會拉肚子的副作用,但2∼3個月後,另一個括約肌慢慢適應之後,這樣的症狀大多會改善,而回到正常生活。

雖然膽結石的形成,許多是與體質有關,但是多喝水,讓膽汁不要過於濃稠,還有降低膽固醇的攝取,是可以減少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若有長期的上腹痛,吃胃藥老不會好,建議要做個肝膽超音波,以排除膽結石的可能性,若知道自己有膽結石,一但有右上腹疼痛、發燒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及早手術,現在有腹腔鏡手術,不但手術成功率高,傷口美觀,也恢復得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