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優活健康網

B肝「藥」治療?醫:2大關鍵做評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2015-12-23

B肝病毒量破表,規律服藥可降低肝癌發生。一名婦女罹患B肝多年,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GOT、GPT)皆正常,但是病毒量飆達上億多,讓他很擔心。醫師表示,B肝病毒量的多寡不一定要治療,且健保給付會以肝功能指標為依據,但病毒量高的患者是肝癌、肝硬化的高危險群,因此會依據病人的「肝功能、病毒量」這2個做參考指標,評斷是否需要積極服藥治療,而該名婦女在自費治療後,病毒量已明顯下降。         

 
目前B型肝炎口服藥物

病毒量破表 規律服藥可降肝癌風險

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指出,如果肝功能指數超標,代表肝臟正在發炎,但肝臟發炎與病毒數量不一定是正相關;加上目前B肝、C肝的治療,健保給付的規定是以肝功能異常為前提,肝指數(GPT)達80至100之間,約為正常值2倍以上,且持續逾3個月,同時病毒量超過2000者,就可接受預防性治療。因此,如果病人的狀況未達健保給付標準,但仍感到擔心時,可在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自費服藥治療。

而他也建議民眾,生活作息應正常、不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吃加工食品,例如泡麵、花生製品、罐頭等,才能減少肝臟的負荷,而倘若正在進行藥物治療的病患,則不能中斷、持續2至3年的規律服藥,便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率。

不知自己患B肝 沒症狀常延誤治療

然而根據統計,全台近百萬需要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竟然只有17萬人接受治療,肝臟若反覆發炎不治療,恐有肝臟衰竭、肝纖維化加速、肝硬化,甚至於肝癌的風險。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戴嘉言教授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身體無法第一時間用疼痛反應出警訊,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治療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大約有5成民眾不知自已患有B肝 ,可說是肝病防治的未爆彈!戴嘉言教授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面對和積極治療。

定期追蹤治療 可降低肝硬化、癌症發生率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最新研究,針對14,395名30~69歲肝炎患者進行追蹤達10年,結果發現患者自2000年開始持續接受治療後,死亡風險值逐漸降低,到了2008年至2011年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已降低了22%,肝癌發生率降低14%,肝癌死亡率降低24%,可見治療可降低末期肝病及罹癌風險。

簡榮南教授指出,目前B肝治療主要有口服及針劑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需每日服用,可抑制病毒生長和複製,療程約3年,另一種是長效型干擾素,每週注射一次,除了可以降低病毒量,還能調節免疫系統,療程約1年,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ctor 的頭像
    vector

    秤子維的秘密花園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