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把自己當醫師」 醫師最怕遇上這5種NG病人

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報導   2016/10/23  

生病去醫院看病,目的是把病治好,而醫師與病人的關係應是彼此合作,達到治癒的目標。但仍有不少病人的行為,讓醫師猛搖頭。什麼行為讓醫師「翻白眼」?不少醫師的共同答案是:「質疑醫師專業」的心態,絕對是危及醫病關係的大地雷。

 
什麼行為讓醫師「翻白眼」?不少醫師的共同答案是:「質疑醫師專業」的心態,絕對是危及醫病關係的大地雷。 繪圖/杜玉佩

NG1 把自己當醫師

「很多病人來到診間,就開始訴說一大堆症狀,最後自己做出結論,斷定一定是罹患某某病,請醫師直接開藥,這是我最怕遇見的狀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翁瑄甫說,在門診中很常遇見「把自己當醫師」的病人。尤其近幾年網路資訊發達,很多人看病之前,先上網搜尋各式文章資訊,只要有些症狀符合,就認定自己「一定是生了那種病」。

除了網路,病人的資訊來源還有親朋好友、某電視、廣播節目、醫藥健康類書籍或雜誌。翁瑄甫表示,有些病人對醫師的專業判斷充耳不聞,甚至表示「可是我看網路上、某本書、某電視節目都是這樣說的」,讓醫師相當無奈。

據翁瑄甫觀察,此類NG行為近五年越來越多,多半集中在都會區、高知識背景族群。而「把自己當醫師」的狀況,比病人不好好吃藥或聽信偏方、養生食品,更難處理。

NG2「點餐式」的病人

「有些病人一見到我,就直接說要做某某檢查。」翁瑄甫說,這類「點餐式」病人通常一開口就要求多項檢查,甚至與疾病無關的檢查也統統都要。曾遇過病人大鬧診間,只因醫師「不同意安排不需要的檢查」。

翁瑄甫還遇過要驗「全部荷爾蒙」的病人,究竟為何要驗荷爾蒙,病人也說不上來,卻堅持一定要驗;也有主訴生理期來就會水腫的患者,自認一定是哪個器官出了毛病,而要求做全套檢查。細問之下才發現,該病患過去20年來,只要生理期就水腫,諸如此類的要求令醫師哭笑不得。

NG3 覺得自己有病

病人主訴「肚子痛」、「疲累」等等狀況,做了檢查之後卻發現沒有異常,「告訴他沒事,卻沒辦法接受,不斷強調自己有病,還要求再做更多檢查。」這類病人也令醫師們頭大。翁瑄甫說,很多病人疑神疑鬼,沒辦法接受醫師跟他說「沒病」,甚至質疑醫師不專業、太懶散,所以「沒有努力幫我找出病因」。

門診中還常出現這類病人,就是去過各大醫院做過各種檢驗,卻質疑檢驗結果都不一樣;或是初來看診就不斷抱怨某醫院某醫師「都沒把我的病治好」。翁瑄甫說,此類病人通常無法聽進醫師的解釋,例如儀器或是做檢驗時的身體狀況並不相同,因此檢查數值不一樣;或是病人本身真的沒有嚴重疾病不需治療,讓醫師非常為難。

NG4 使用別人的藥

有些病人愛逛醫院拿藥「以備不時之需」,有些病人則是亂用家人的藥,導致病情加遽,後續更難處理。開業皮膚科醫師、淨妍皮膚科院長陳振豐指出,「亂用藥物」的狀況在皮膚科最常見。

「有些病人感染黴菌,卻嫌看醫師麻煩,拿家人的濕疹藥來擦,擦了半天卻不好,根本是擦錯藥,也造成後續得花更長時間治療。」陳振豐說。

NG5 不遵循醫囑

醫師通常會依照專業判斷給藥,但遇上不按時吃藥、擦藥而導致藥效沒有發揮,也會影響醫師的判斷。陳振豐說,有些病人回診時抱怨「醫師你開的藥,擦了也沒好」,問病人有沒有擦,病人通常會回答「有」,但是細問才發現,無效的原因幾乎都是沒有按時擦,「例如一天要擦三次,病人一天才擦一次,或是隔了好幾天想到才擦,這樣當然沒效。」

陳振豐說,有經驗的醫師通常對自己的診斷處方有信心,所以在一個療程之後看到病人並未好轉,多少都清楚是沒按時用藥。但對於剛入行年輕醫師而言,不按時用藥可能會影響後續對於病情判斷,進而加強用藥劑量與頻率,「這才是最危險的事情」。

陳振豐表示,看醫師就是想把病治好,若把自己當成醫師、自行判斷少用藥或多用藥,以及不按時用藥,除了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也會影響健康。建議民眾當個好病人,看病時務必「聽話」、「配合」,才能盡早治癒。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不夠親切 就不是好醫師?

聯合報 文/摘自開始出版《傾聽第一線不同的聲音》   2016/10/23  

 
數位型乳房X-光攝影檢查儀(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摘文1 做乳房X光攝影 感覺好沒尊嚴

面對婦科檢查,醫護人員的同理心是一大重點。

甲太太做完乳房X光攝影檢查之後,心情非常鬱悶。她說:「做這項檢查時,感覺好沒有尊嚴!」

乳房本來就是女性比較私密的部位,為求檢查的正確性,乳房攝影檢查與其他部位的X光檢查有些不同之處。接受檢查者必須將上衣脫光,並由放射技師將受檢查者的乳房放置於壓克力材質的偵測屏上。在檢查過程中,為求檢查結果的精確度,會希望能讓乳房貼合於偵測屏,放射技師還會協助調整乳房的角度、皮膚的皺褶。因此在檢查的過程中,乳房必須被多次觸碰,彷彿像是個工具一般,這點確實會讓保守的婦女因此而感到尷尬。

對醫護人員來說,每天要接觸數不清的病患或受檢者,大部分情況是處理完了,就忘記自己接觸過哪些病患、做了什麼事情。像這樣一整天下來,難免會有點「情感麻痺」的現象,尤其工作量一大,冷淡處理病患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嚴重。殊不知,對於病患而言,這可是一生中難得一次的檢查,會留下陰影還是留下良好印象,就在此一舉。留下陰影的,可能很難再跨入檢查室,甚至耽擱到健康大計。

醫護人員在執行工作時,應該盡量從病患的角度來思考。大部分病患多少是懷著惶恐的心情來到醫院,穿著白衣的專業人士,雖然總是行色匆匆,但在病患眼中卻代表著無上的專業形象。對於病患來說,如果能遇到親切並適當處理病患的醫護人員,是非常幸運的事,也會讓就醫不再是一種心理折磨。醫護人員如果能夠從這個觀點出發,更深入地為病患設身處地著想,以有情的觀點看待病患,就是累積功德了。

什麼時候該替自己更換醫師?

常見的狀況如下:

1.醫病雙方的對話沒有交集。

2.多次看病而未癒,對醫師失去信心。

3.醫師的做法無法讓自己安心。

4.覺得病情重大,需要尋求另一位醫師的第二意見。

5.主觀地覺得醫師很討厭、看了就煩。

其實對於患者而言,心理因素也是治病的一大重點。若病患對治療過程感到不快,疾病的治癒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有擔憂的心情,建議不妨果斷地為自己換一位醫師吧!決定換醫師之後,你要先考慮的是該怎麼對現任醫師說明。

有的人會覺得換醫師這件事對前一位醫師不太禮貌,其實倒是不用想得太嚴重,醫師的工作是治病,很少會過問病患為何更換醫師。如果在看診過程中,必須提及之前的看診經歷,你可以簡短地說明:

 
圖/摘自開始出版《傾聽第一線不同的聲音》

摘文2 想想醫師 為什麼嚴肅?

相信大部分民眾對醫師的印象總是嚴肅而正經的。具親和力的醫師一直都是罕見的,但是要兼備專業和親和力,對於醫師而言,始終是一項課題。

早期的台灣,在有學術權威性的醫院中任職的醫師多半寡言,除了診療的對話之外,不太與病人做額外交談,但是病患仍是場場爆滿,也不見有病患抱怨「醫師不親切、不說笑」這樣的訴求,其實這仍與病患的心態有關。

一、二十年前的醫病關係之所以單純,我覺得有一大因素是與資訊發達程度有關。在無網路的時代,民眾沒有自行查證的習慣,會在發生病痛時,直接前往看診,病患因為對自身疾病沒有任何預設立場,因此對於醫師的診斷,不太容易產生疑慮。雖然也許覺得醫師「好像跩跩的」,但是對醫師的信任卻是打從心底而來的。

我熟識的乳房外科醫師─謝家明醫師,形容他的工作為「鬼手佛心」,為了拯救乳癌病患的疾病,他必須以殘酷的鬼斧和慈善的菩薩心腸來幫助病患。我對於謝醫師的想法深表贊同。醫師的工作是沉重的,面對病患時的心情,往往因為心中擔負著救助病患的責任,而不由自主地掛上了嚴肅的面具,而這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沉重心情,也正是醫師對病患的深層關懷。

婦產科的林清泉醫師,在面對要進行產檢的準媽媽時,是非常嚴肅的。因為擔心準媽媽在孕期飲食失控,導致姙娠高血壓或糖尿病,林醫師嚴格地控管準媽媽的飲食,且細心衛教。這麼嚴肅又嚴格,照理說不會讓人感覺太親切,但他的產檢病患可說是絡繹不絕,因為大家感受得到醫師對病患的深刻關切。

在我身邊,這樣的正面案例多得數不清,視病如親的醫師就是病患的福音,所以當你遇到一位認真督促你的醫師,請千萬好好把握,努力跟隨醫師的腳步,相信在治療疾病的道路上,你的痊癒是指日可待的。

不妨這樣想:當你生病時,最為你擔驚受怕的,除了摯愛的家人之外,唯一一個希望你的病能趕快恢復的「外人」,會是誰?當然是你的醫師!只有醫師會與你站在同一陣線,因為治病是他的職責所在,所以你不該再撒嬌或覺得醫師很冷淡了,專心為自己想好看診時該如何與醫師對話,讓大家一起打造良好的醫病關係基礎。

書名:傾聽第一線不同的聲音/資深護理師的真情守護

作者:謝彩玉(小朱姊)

出版社:開始

 
圖/摘自開始出版《傾聽第一線不同的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