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生活醫館/超音波發現膽結石,要拿掉嗎?
諮詢╱ 劉柏均(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耀銘(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撰稿╱ 張宜晴
很多人都是在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有膽結石。但是不會痛,要拿掉嗎?該如何處理?
身材有點肉肉的阿丁最近開始覺得,上腹常常在吃完東西後會出現悶脹感甚至有點疼痛感,醫師一開始認為是慢性胃炎所引起的消化不良,但是阿丁吃胃藥1個月了,症狀還是沒有明顯改善;為了保險起見又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原來引起上腹疼痛的原因竟然是膽結石造成的!後來進行了膽囊摘除手術,才解決了腹痛問題。
比起尿路或是腎臟結石,一般人對於膽結石是比較陌生的,因為膽結石比較不會像尿路結石發作時那般,出現立即性且明顯的痛感;加上膽結石多以腸胃消化不良的症狀來表現,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有膽結石。
根據統計,女性發生膽結石的機會大約是男性的兩倍(16%比8%),而大於40歲的中年女性發生膽結石的機率高達25%到30%,原因可能是年齡增長、膽固醇增加、膽酸合成減少等,而形成膽結石。多產的婦女則可能會因為懷孕期間,膽固醇分泌增加,但膽囊收縮減少,而使結石形成的風險增高。
膽結石會出現疼痛等症狀的比例只有2到4成,所以多數人罹患膽結石其實是沒有症狀的;如果是在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膽結石,但並沒有臨床症狀或是引起慢性發炎的疑慮,其實可以暫時不用處理,不用過度擔心。
膽汁長時間沉澱累積 引起膽結石
為什麼人體會產生膽結石呢?這必須要從膽囊的作用談起。膽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貯存肝臟分泌的膽汁;膽汁可幫助消化,當人體開始進食時,膽囊就會開始收縮,把貯存的膽汁透過膽管運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而引起膽結石最大的原因就是膽汁在膽囊中待的時間太久,導致膽汁內的物質沉澱慢慢累積成結石。
結石種類可分膽固醇型和色素型
膽結石主要是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物質組成,依照結石的種類可以分成膽固醇型與色素型,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是以膽結石成分的比例來區分,膽固醇型的膽結石超過一半以上的成分是膽固醇,色素型結石的主要成分則是膽紅酸鈣。
其實現代人的膽結石通常是混合型的,純粹的膽固醇結石很少見。如果是膽固醇結石,結石通常呈白色珍珠狀。而色素結石則多由膽紅酸鈣聚合而成,患者多半合併有肝硬化、膽道感染或溶血問題,這類色素型的結石呈黑色。而由膽紅酸鹽組成的結石則呈棕色泥土狀,患者多有膽道狹窄導致的膽道感染,除了會在膽囊形成結石,也常在膽管形成結石。
膽固醇型的膽結石好發族群與飲食比較有關係,像是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等飲食者,體型屬於肥胖者,甚至是如果體重掉得太快,也會因為影響膽固醇的代謝,成為膽固醇型膽結石的好發族群。很多病人會問,把膽固醇控制好,會減少膽結石的發生嗎?可惜統計的結果顯示,並不會因為這樣而減少膽結石的發生。
由於膽結石的好發也與膽囊的擠壓能力有關,當某些狀況會影響膽囊收縮功能時,也會成為膽結石的好發者。像是懷孕、用靜脈注射補充營養(常見於住院患者)、口服女性荷爾蒙、禁食太久者,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到膽囊收縮,也容易造成膽結石的發生。
至於色素型膽結石的好發者,常見於罹患慢性溶血疾病、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膽道感染者、寄生蟲感染(蟲卵寄生在肝臟影響分泌)、迴腸切除者;這些患者主要是因為出現慢性感染問題,導致膽色素易沉澱而形成結石。
《圖說:很多人在腹部超音波檢查時 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
主要症狀為右上腹疼痛
有症狀建議治療
膽結石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疼痛,由於膽囊位於右上腹,所以疼痛主要會出現在右上腹,但也有些人疼痛發作起來,會牽連到右邊的肩膀,甚至是兩個肩膀的中間,通常也會伴隨著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
膽結石發作通常比較常發生在吃大餐後或是吃完飯後,它與一般尿路結石的痛感也有所區別。膽結石通常痛起來時會是持續性,一般會持續30分鐘以上,但很少會超過6小時。它的疼痛感最高點會落在出現疼痛後的1個小時,然後慢慢會消失。而這種痛感不會因為姿勢的改變(例如彎腰)而有所減緩。
還好多數的膽結石是沒有症狀的,除非是結石大於3公分,否則就只要每年固定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追蹤病情即可。一般會建議進行膽囊摘除手術的情況是,結石已經造成反覆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者是已經造成併發症像是急性膽囊炎、胰臟炎、已經產生廔管。結石大於3公分者,因可能與罹患膽囊癌相關,也被建議切除膽囊。
膽結石難以自行排出
掉到膽管可能阻塞、發炎
膽結石是否可像尿路結石一樣,透過一些方法促進結石排出?雖然有,但條件非常嚴格,且只限於膽固醇結石才有效,色素型結石無效。像是只能有1顆、且小於0.5公分;而且必須要持續吃6個月到24個月的特殊藥物(去氧熊膽酸(UDCA),才能讓膽結石溶解。在這樣嚴格的條件下,幾乎是不太有機會靠藥物自行排出結石。
而且如果讓膽結石自己排出的話,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疼痛與慢性感染。因為膽的出口就是膽管,而膽管非常細,一旦結石卡在膽管中,就會引起嚴重的疼痛,如果結石掉到與胰臟共同的管腔中,也會容易引起胰臟炎。
至於可治療腎結石的體外震波可不可以應用在膽結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膽結石是會跑來跑去的,震波通常無法偵測到不固定的位置,再加上要排除結石必須經由很細的膽管,如果一旦沒有成功反而會阻塞膽管,還可能造成急性膽囊炎或急性膽管炎。
摘除膽囊 微創手術為主流
其實摘除膽囊已經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手術。為什麼會以摘除膽囊而不是以手術取出結石呢?因為膽是一個軟的組織,一旦切開很難縫合,且容易出現滲漏;再加上傷口如果沒有癒合好,一旦膽汁外漏到腹腔,也可能會引起慢性發炎。而且摘除膽囊後,膽汁一樣會分泌,也不用長期服用藥物,所以整個膽囊摘除是目前解決膽結石的最好方法。
目前膽結石摘除手術都是以腹腔鏡來進行,只要在肚子上打3到4個小洞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通常是前一天住院,一天安排手術、術後觀察一天,住院3天即可出院;所以一旦有症狀就建議不要多拖延,因為若反覆感染造成發炎沾黏,反而不利於微創手術的進行。
不過還是有5%的患者會因為發炎沾黏嚴重,如果還發生了阻塞性黃疸、急性胰臟發炎或感染化膿等問題,還是必須改以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清淡飲食 避免膽結石作怪
開刀之後由於膽囊已經拿掉了,所以膽囊結石根本沒有復發的機會,但要注意的是,「總膽管」及「肝內膽管」還在,所以這兩處還是可能有結石產生。偶而會有病人納悶,已經切除膽囊了,為什麼還會長膽結石?其實是膽管結石作怪。
膽囊摘除後,吃了高油脂的食物後可能會引起腹瀉、腸胃不適,但多數病患會在半年後恢復正常,所以這只是暫時性的影響。
膽結石的發生八成是後天造成的,要避免發生,還是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些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的負擔;若發現有結石,就是每年定期追蹤,這樣就能減少膽結石作怪的機率。
-----------------------------------------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要檢查是否有膽結石,一定要空腹嗎?
A:對。要查出有沒有膽結石,只要用一般腹部超音波就可以,但記得要空腹8小時,才能讓膽囊膨脹,超音波才看得清楚;若空腹時間不夠,在膽囊收縮的狀況下,就無法看清楚有沒有膽結石。
生活醫館/超音波發現膽結石,要拿掉嗎?
諮詢╱ 劉柏均(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耀銘(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撰稿╱ 張宜晴
很多人都是在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有膽結石。但是不會痛,要拿掉嗎?該如何處理?
身材有點肉肉的阿丁最近開始覺得,上腹常常在吃完東西後會出現悶脹感甚至有點疼痛感,醫師一開始認為是慢性胃炎所引起的消化不良,但是阿丁吃胃藥1個月了,症狀還是沒有明顯改善;為了保險起見又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原來引起上腹疼痛的原因竟然是膽結石造成的!後來進行了膽囊摘除手術,才解決了腹痛問題。
比起尿路或是腎臟結石,一般人對於膽結石是比較陌生的,因為膽結石比較不會像尿路結石發作時那般,出現立即性且明顯的痛感;加上膽結石多以腸胃消化不良的症狀來表現,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有膽結石。
根據統計,女性發生膽結石的機會大約是男性的兩倍(16%比8%),而大於40歲的中年女性發生膽結石的機率高達25%到30%,原因可能是年齡增長、膽固醇增加、膽酸合成減少等,而形成膽結石。多產的婦女則可能會因為懷孕期間,膽固醇分泌增加,但膽囊收縮減少,而使結石形成的風險增高。
膽結石會出現疼痛等症狀的比例只有2到4成,所以多數人罹患膽結石其實是沒有症狀的;如果是在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膽結石,但並沒有臨床症狀或是引起慢性發炎的疑慮,其實可以暫時不用處理,不用過度擔心。
膽汁長時間沉澱累積 引起膽結石
為什麼人體會產生膽結石呢?這必須要從膽囊的作用談起。膽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貯存肝臟分泌的膽汁;膽汁可幫助消化,當人體開始進食時,膽囊就會開始收縮,把貯存的膽汁透過膽管運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而引起膽結石最大的原因就是膽汁在膽囊中待的時間太久,導致膽汁內的物質沉澱慢慢累積成結石。
結石種類可分膽固醇型和色素型
膽結石主要是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物質組成,依照結石的種類可以分成膽固醇型與色素型,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是以膽結石成分的比例來區分,膽固醇型的膽結石超過一半以上的成分是膽固醇,色素型結石的主要成分則是膽紅酸鈣。
其實現代人的膽結石通常是混合型的,純粹的膽固醇結石很少見。如果是膽固醇結石,結石通常呈白色珍珠狀。而色素結石則多由膽紅酸鈣聚合而成,患者多半合併有肝硬化、膽道感染或溶血問題,這類色素型的結石呈黑色。而由膽紅酸鹽組成的結石則呈棕色泥土狀,患者多有膽道狹窄導致的膽道感染,除了會在膽囊形成結石,也常在膽管形成結石。
膽固醇型的膽結石好發族群與飲食比較有關係,像是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等飲食者,體型屬於肥胖者,甚至是如果體重掉得太快,也會因為影響膽固醇的代謝,成為膽固醇型膽結石的好發族群。很多病人會問,把膽固醇控制好,會減少膽結石的發生嗎?可惜統計的結果顯示,並不會因為這樣而減少膽結石的發生。
由於膽結石的好發也與膽囊的擠壓能力有關,當某些狀況會影響膽囊收縮功能時,也會成為膽結石的好發者。像是懷孕、用靜脈注射補充營養(常見於住院患者)、口服女性荷爾蒙、禁食太久者,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到膽囊收縮,也容易造成膽結石的發生。
至於色素型膽結石的好發者,常見於罹患慢性溶血疾病、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膽道感染者、寄生蟲感染(蟲卵寄生在肝臟影響分泌)、迴腸切除者;這些患者主要是因為出現慢性感染問題,導致膽色素易沉澱而形成結石。
《圖說:很多人在腹部超音波檢查時 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
主要症狀為右上腹疼痛
有症狀建議治療
膽結石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疼痛,由於膽囊位於右上腹,所以疼痛主要會出現在右上腹,但也有些人疼痛發作起來,會牽連到右邊的肩膀,甚至是兩個肩膀的中間,通常也會伴隨著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
膽結石發作通常比較常發生在吃大餐後或是吃完飯後,它與一般尿路結石的痛感也有所區別。膽結石通常痛起來時會是持續性,一般會持續30分鐘以上,但很少會超過6小時。它的疼痛感最高點會落在出現疼痛後的1個小時,然後慢慢會消失。而這種痛感不會因為姿勢的改變(例如彎腰)而有所減緩。
還好多數的膽結石是沒有症狀的,除非是結石大於3公分,否則就只要每年固定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追蹤病情即可。一般會建議進行膽囊摘除手術的情況是,結石已經造成反覆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者是已經造成併發症像是急性膽囊炎、胰臟炎、已經產生廔管。結石大於3公分者,因可能與罹患膽囊癌相關,也被建議切除膽囊。
膽結石難以自行排出
掉到膽管可能阻塞、發炎
膽結石是否可像尿路結石一樣,透過一些方法促進結石排出?雖然有,但條件非常嚴格,且只限於膽固醇結石才有效,色素型結石無效。像是只能有1顆、且小於0.5公分;而且必須要持續吃6個月到24個月的特殊藥物(去氧熊膽酸(UDCA),才能讓膽結石溶解。在這樣嚴格的條件下,幾乎是不太有機會靠藥物自行排出結石。
而且如果讓膽結石自己排出的話,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疼痛與慢性感染。因為膽的出口就是膽管,而膽管非常細,一旦結石卡在膽管中,就會引起嚴重的疼痛,如果結石掉到與胰臟共同的管腔中,也會容易引起胰臟炎。
至於可治療腎結石的體外震波可不可以應用在膽結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膽結石是會跑來跑去的,震波通常無法偵測到不固定的位置,再加上要排除結石必須經由很細的膽管,如果一旦沒有成功反而會阻塞膽管,還可能造成急性膽囊炎或急性膽管炎。
摘除膽囊 微創手術為主流
其實摘除膽囊已經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手術。為什麼會以摘除膽囊而不是以手術取出結石呢?因為膽是一個軟的組織,一旦切開很難縫合,且容易出現滲漏;再加上傷口如果沒有癒合好,一旦膽汁外漏到腹腔,也可能會引起慢性發炎。而且摘除膽囊後,膽汁一樣會分泌,也不用長期服用藥物,所以整個膽囊摘除是目前解決膽結石的最好方法。
目前膽結石摘除手術都是以腹腔鏡來進行,只要在肚子上打3到4個小洞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通常是前一天住院,一天安排手術、術後觀察一天,住院3天即可出院;所以一旦有症狀就建議不要多拖延,因為若反覆感染造成發炎沾黏,反而不利於微創手術的進行。
不過還是有5%的患者會因為發炎沾黏嚴重,如果還發生了阻塞性黃疸、急性胰臟發炎或感染化膿等問題,還是必須改以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清淡飲食 避免膽結石作怪
開刀之後由於膽囊已經拿掉了,所以膽囊結石根本沒有復發的機會,但要注意的是,「總膽管」及「肝內膽管」還在,所以這兩處還是可能有結石產生。偶而會有病人納悶,已經切除膽囊了,為什麼還會長膽結石?其實是膽管結石作怪。
膽囊摘除後,吃了高油脂的食物後可能會引起腹瀉、腸胃不適,但多數病患會在半年後恢復正常,所以這只是暫時性的影響。
膽結石的發生八成是後天造成的,要避免發生,還是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些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的負擔;若發現有結石,就是每年定期追蹤,這樣就能減少膽結石作怪的機率。
-----------------------------------------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要檢查是否有膽結石,一定要空腹嗎?
A:對。要查出有沒有膽結石,只要用一般腹部超音波就可以,但記得要空腹8小時,才能讓膽囊膨脹,超音波才看得清楚;若空腹時間不夠,在膽囊收縮的狀況下,就無法看清楚有沒有膽結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