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臺中榮民總醫院
 
肝臟血管瘤的介紹
 
 
翁郁中醫師
 
肝臟血管瘤是肝臟間葉組織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大部份為單一病灶,但是有40%的人是多發性的,且位於肝臟左、右兩葉。大小通常介於幾毫米到20公分不等,通常小於5公分;如果大於5公分,我們稱之為巨大肝臟血管瘤。筆者的病人群裡,最大的肝臟血管瘤是一位59歲女性,腫瘤24公分。絕大多數的病人沒有症狀,且預後非常良好,一般人口中,肝臟血管瘤的發生率介於0.4%到20%不等,女性和男性的發生比約為3:1,症狀通常出現在女性身上及發生於巨大腫瘤病患中。被診斷的年齡一般介於30到50歲,發生的原因,為源自於先天肝臟血管結構異常或者畸胎瘤的異常增生,懷孕期間或者病患接受女性賀爾蒙如estrogen或progesterone治療期間,腫瘤可能會變大,停藥及懷孕結束,則腫瘤會再萎縮。病理檢查顯示,腫瘤較好發於肝臟右葉,外表有薄莢膜包覆,中間有出血、鈣化及結疤之變化,顯微鏡下是由含單一層內皮細胞的海棉狀血管腔室構成,內部充滿大量血液,彼此間被纖維隔膜隔開,而且會有血栓的變化。肝臟血管瘤的病患易合併其他器官血管瘤的生成。

臨床症狀:

通常都是意外發現,大於4公分的腫瘤比較會有症狀,臨床症狀包括肚子痛、右上腹腫脹、噁心、想吐、發燒、肝功能異常、膽管出血、風濕性多發肌肉疼痛或者數不清的肝臟兩葉多發腫瘤。腫瘤中央發生急性血栓或出血,則會造成急性腹痛、發燒及肝功能異常,症狀一般持續三週。小兒科病人則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低下,高輸出性心衰竭,或者消耗性的血液凝集病變(Kasabach-Merritt syndrome)。

身體檢查通常都是正常的,抽血肝功能及胎兒球蛋白大部分都是正常。絕大部分的病人腫瘤並不會變大,在一個包含47位病人追蹤6年的研究發現,只有一個人的腫瘤變大了,此外腫瘤破裂及快速增大的案例非常罕見。診斷上一般以超音波、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為主,核磁共振的敏感度大約90%,專一性介於91%到99%。血管攝影保留在經多重非侵入性影像檢查仍無法診斷時使用,切片化驗因有致死性大出血的可能,較少使用。因為少數原先診斷為血管瘤的病患,後來發現其實是肝癌或者其它惡性腫瘤,所以一般還是建議病人必須定期追蹤。尤其是在肝硬化的病人,則必須用多重影像學檢查及血清胎兒球蛋白與肝癌做鑑別診斷。

治療:

一般還是建議以定期追蹤為主,大於5公分的腫瘤必須增加追蹤的頻率,手術切除的適應症包括:

(1) 巨大腫瘤壓迫旁邊的組織

(2) 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

(3) 腫瘤影響正常生活機能

(4) 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無法切除的腫瘤則須實施肝移植術。

非手術的治療包括:

(1) 經皮動脈栓塞術

(2) 放射線治療及

(3) 干擾素α-2a等

雖然有報導懷孕過程會讓腫瘤變大,在大於10公分的腫瘤,有報導造成腫瘤自發性破裂,另外也有死胎和流產的報導,我們仍建議懷孕過程腫瘤以追蹤及保守治療即可,自然產仍是被鼓勵的。

結論:

1.預估流行率約為0.4%到20%之間,從屍體解剖的預估值顯示,此疾病在一般人是常見的。

2.通常都是在腹腔切開術、屍體解剖或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大於4公分比較會有症狀。

3.一般可以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診斷,少數病人需要以多重影像學檢查進一步確定診斷。

4.小於5公分,一般無症狀,僅需觀察追蹤即可;大於5公分位於肝莢膜下的腫瘤,因為有可能變大後造成自然破裂內出血,故必須定期影像學追蹤,如果保持沒有症狀,預防性的腫瘤切除是不建議的。

5.巨大腫瘤壓迫旁邊的組織造成症狀,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腫瘤影響正常生活機能或無法排除惡性腫瘤,則必須手術切除,無法切除的腫瘤則須實施肝移植術。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自由電子報
 

肝血管瘤 多為良性腫瘤
 
 
記者王錦義/新竹報導
 
 
醫師為病患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圖片人物與新聞無關。(記者王錦義攝)

一位婦女健康檢查後發現有肝血管瘤,她擔心會惡化成癌;醫師表示,肝血管瘤不會惡化成癌,也沒有有效藥物可治療,不過,患者要持續追蹤,以免產生併發症。

衛生署新竹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蔡瑞元說,肝血管瘤其實是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肝腫瘤,常在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到2人有肝血管瘤,常在30到50歲時發生。

肝血管瘤一般是單一顆,超過4cm以上稱為大的肝血管瘤,甚至有超過20cm的肝血管瘤;若肝血管瘤大於6cm,有可能會破裂出血,還好機率不高。

蔡瑞元說,肝血管瘤若體積小,一般是無症狀;若體積大,可能會有右上腹不適,甚至鼓脹感或異常疼痛。如果壓迫到腸胃道,也會有胃口差、噁心、嘔吐等症狀;如壓迫到下肢靜脈,則會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出現下肢水腫現象。另外大的肝血管瘤也可能自發性或因外力而破裂,造成嚴重腹腔內出血,導致休克。

蔡瑞元說,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肝血管瘤轉變成癌症的案例,但也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一般在確定診斷後,在6個月和12個月後,各追蹤一次,若大小無變化,長期追蹤即可,但若有增生因子存在,則須定期追蹤,以避免產生併發症;若是大的肝血管瘤應請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採取外科治療方法,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健康醫療網
 

〈愛肝加油站〉肝血管瘤 不會轉變為肝癌
 
 
文/許金川

Q:我的兒子今年34歲,有B肝帶原,平時身體很好,是體育健將,在公司也很受老闆器重,他大概每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抽血指數都正常,腹部超音波只看到血管瘤。

可是週他再去追蹤時,超音波卻發現一顆新的腫瘤,已經有5公分大,胎兒蛋白指數升高到80,醫師請他趕緊到大醫院檢查,做了電腦斷層,確定是肝癌,請問肝癌有可能長這麼快嗎?會不會是血管瘤轉變為肝癌呢?他一點症狀都沒有。

A:血管瘤是肝臟內十分常見的良性腫瘤,是肝內血管增生所致。通常在診斷血管瘤時,不管是腹部超音波還是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會有一些血管瘤的典型特徵,依此作為診斷的依據。

如果診斷是血管瘤,而且追蹤幾年下來,血管瘤的特性與大小都沒有明顯變化,應該可以確定是血管瘤,而血管瘤也不會有轉為肝癌的危險。

B肝帶原者原本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日前發現新的肝腫瘤5公分大,且胎兒蛋白升高到80,電腦斷層也診斷為肝癌,應該可以確診就是肝細胞癌了。至於肝細胞癌生長的速度,根據研究,1公分的肝癌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的時間,因此,您的兒子平時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最近發現肝腫瘤5公分大,依時間上來推算是有可能的。

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即使長了5公分大的肝癌,外觀是看不出有異狀的,除非是肝癌破裂了,才會劇烈腹痛,或者是肝癌壓迫了膽道,出現小便黃、眼睛黃的症狀,才會驚覺肝臟出問題了,因此,對於肝癌的防治,定期追蹤腹部超音波與抽血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ctor 的頭像
    vector

    秤子維的秘密花園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