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兩岸

港醫院嚴重疏失 導致女患者換肝2次

中央社  2017-05-09

香港1名43歲女病患上月因急性肝衰竭,先後換肝2次,目前仍未脫離險境。據公布,這名女患者之所以肝衰竭,原來肇因於1家醫院的疏失。

 
圖片來自晴報

香港基督教聯合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承認醫療疏失。院方表示,這名女患者名叫鄧桂思,於去年7月因高血壓到院求診,檢查後發現腎臟有問題。

當時,醫院主治醫生開出高劑量類固醇給鄧桂思使用,卻未察覺鄧女是B型肝炎帶原者,因此沒有同時開立預防性的抗病毒藥物。

根據臨床經驗,B型肝炎帶原者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會有引發急性肝炎的風險,醫生一般會考慮同步搭配預防性的抗病毒藥物,以減低風險。

鄧桂思於4月1日時因急性肝炎入住基督教聯合醫院,隨後引發急性肝衰竭,並在4天後轉診至香港瑪麗醫院等候換肝,生命垂危。

在等候期間,她的女兒曾想捐出部分肝臟給母親,但因未成年,所以無法捐贈。就在鄧桂思病危之際,1名叫鄭凱甄的26歲女子挺身而出,捐出部分肝臟救人,無私的精神,一時成為社會佳話。

瑪麗醫院醫生4月16日為鄧桂思換肝,但出現排斥,幾天後鄧桂思又接受了另一次換肝手術,而這次的肝臟來自一名死者。

直到昨天,鄧桂思仍在瑪麗醫院接受治療,尚未脫離險境。

香港基督教聯合醫院醫院行政總監徐德義今天就事件鞠躬致歉,並表示會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事件。然而,在此之前,基督教聯合醫院一直沒有主動公布有關情況。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明報新聞網

醫生未察覺鄧桂思B肝病歷 無同時處方抗病毒藥物致肝衰竭 聯合醫院致歉

編輯部  2017-05-09

聯合醫院公布一項重要風險事件,指43歲姓鄧女病人去年7月因血壓高到該院內科病房接受治療,確診患上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需要接受治療,惟因醫生處方類固醇藥物時,未有察覺鄧曾患有B型肝炎的紀錄,故未有同時處方抗病毒藥物,最終引發肝衰竭。據了解,涉事病人為鄧桂思。

 
明報製圖/明報資料圖片/楊柏賢攝

聯合醫院就沒有主動交代事件致歉,並向病人及家屬就未有發覺病歷及處方預防性藥物致歉。

聯合醫院行政總監徐德義表示,直至病人於今年初覆診,醫生有見治療效果不理想,遂開出類固醇藥物,並安排4星期後再覆診,當再次覆診時發現病情已有所改善,繼續開出類固醇及調低劑量,他指整個門診治療期間病人未見有異常。

 
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龔金毅(左)及聯合醫院行政總監徐德義出面致歉 (楊柏賢攝)

其後病人因出現黃疸及出血傾向,經急症室轉往內科接受治療,血液測試發現有急性肝炎跡象,鑑於病人有B型肝炎紀錄,醫生遂開出抗病毒藥物,後來肝功能開始退步,病人安排轉往瑪麗醫院接受肝臟移植評估。

徐德義指行政部門檢視後發現在門診處方類固醇藥物時,醫生未有同時處方預防性的抗病毒藥物。4月19日病人家屬向醫院查詢診治情況,相關部門即時與家屬安排見面,解釋4月初住院期間接受的治療,並於兩日後再次與家人會面,交代臨牀經驗,B型肝炎帶菌者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會引發急性肝炎的風險,醫生一般會考慮同步處方抗病毒藥物以減低風險,並交代門診醫生處方類固醇藥物時,未有察覺B肝病歷,因而沒有同步處方抗病毒藥物。

徐指,在會面期間醫院就專科部門處方未有察覺B肝病歷及未有主動交代事件向家人致歉,並在記者會上再次代表聯合醫院就事件向病人及家屬鄭重致歉及最深切慰問。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香港蘋果日報

聯合開漏藥害鄧桂思肝衰竭 女兒斥隱瞞追問才交代

記者:于健民  2017-05-10

捱過兩次換肝手術的43歲女病人鄧桂思,其急性肝衰竭或源自「開漏藥」醫療失誤。聯合醫院昨日發表遲來的交代,承認鄧桂思在病發前因慢性腎炎在該院覆診,醫生今年初兩度處方類固醇時,未留意鄧是乙肝帶菌者,沒給予抗病毒藥物,令她急性肝衰竭風險急增。院方承認4月初已得悉事件,但沒即時公佈,延至昨日才向公眾交代,並向鄧桂思及家屬鞠躬致歉。鄧的長女Michelle說:「不如我給他回一百句道歉,他還我一個健康的媽媽會比較好。」

 

鄧桂思現時仍留醫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病情危殆。她在急性肝衰竭病發前,一直在聯合醫院覆診。該院行政總監徐德義表示,鄧在2008年首次到聯院求診,當時醫院已紀錄她有B型肝炎。去年7月,鄧因高血壓入院,確診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須藥物治療,並在出院後定期到腎科專科門診覆診。

鄧於今年1月20日覆診時,醫生認為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改為處方高劑量的類固醇,但沒留意鄧是B肝帶菌者,沒同時給予抑制肝炎病毒的抗病毒藥物。鄧在2月17日再覆診,另一名醫生指病情有改善,減低類固醇劑量,但同樣沒看到病歷紀錄顯示鄧是B肝帶原者,沒處方抗病毒藥物。直至鄧在4月1日因為黃疸及急性肝炎入院,醫生才處方抗病毒藥物,並於4日後轉送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踏上求肝路。

該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龔金毅表示,鄧接受的類固醇屬於高劑量(每兩周服用20毫克或以上),是醫治慢性腎病的國際標準療法。但若
病人有B型肝炎等疾病,處方類固醇時必須考慮處方抗病毒藥物,否則會增加急性肝炎和肝衰竭等風險。徐德義承認,接手的兩名醫生在「開漏藥」的2個多月,都沒有留意到鄧是B肝帶原者。

徐德義被多番追問下透露,兩名醫生已擁有專科資格10年,現仍在醫院工作,院方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事件,料8星期有結果,未有報告前不傾向把涉事者停職。據了解,兩醫生是副顧問職級,內部調查時已承認犯錯。據悉,醫管局有機會在專家小組完成調查報告後,將個案轉交醫委會跟進。

徐德義又稱,醫院在4月6日已就事件展開調查,但未有即時通知鄧的家屬,承認溝通有疏忽,令家屬受困擾,向他們鞠躬致歉及表最深切慰問。鄧的長女Michelle其後在瑪麗醫院被問到會否接受院方道歉,她說:「不如我給他回一百句道歉,他還我一個健康的媽媽會比較好。」

她又稱,自己事前不知道醫院會在昨日公開交代事件,自己亦是昨早11時才突然收到醫院的簡單書面回覆,「還要是我(多天)主動問他們拿」。被問到會否向醫院索償,她指需與家人商討。

食衞局局長高永文表示非常關注事件,認為
以現代醫學標準,如B型肝炎帶原者患其他疾病,需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或激素等壓抑免疫系統的藥物,醫生一定會考慮處方抗病毒藥物。他又明言,醫管局必須調查清楚聯院處理事件的手法。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今次事件荒謬,醫院知悉犯錯但不即時告知病人家屬,「醫管局管理層亦(遲遲)無影」,做法匪夷所思。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對事件感極度遺憾,認為醫院抱僥倖心態隱暪家屬及公眾,態度完全不可接受,也顯示醫管局的臨床管治有很大問題,應深切反省。他又指,今次事件或會打擊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態度,但期望公眾仍繼續支持器官捐贈。
-------------------------

筆記 :

1.處方類固醇會降低病人抵抗力,刺激B型肝炎復發機會。醫院應該事前檢查病人的肝病紀錄,並定期檢查病毒量。

2.B型肝炎帶原病人若要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前,情況許可下,應提早2星期用抗病毒藥物。文獻指有關做法可令急性肝炎風險降至接近零。

3.香港活體捐贈者只能是近親或結婚超過3年的伴侶,其他捐贈者須經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個別考慮及批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