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勁報

奇美醫提醒C肝新藥約9成病毒可完全消失 須定期追蹤

勁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  2016/09/15

C型肝炎是指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發炎,其傳染途徑是經由血液傳染,故凡是會造成傷口或導致黏膜破裂等見血行為,都可能會感染到C型肝炎;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C肝病毒比較不容易經由生產方式傳染給新生兒,也就是垂直感染的機會較低。

 
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地區,多集中在中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原住民社區

C型肝炎目前是臺灣地區肝病的第2主因,疾病管制署曾就全國15歲以上人口研究調查顯示,國人C型肝炎的盛行率為3.87%,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地區,多集中在中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原住民社區,其中部分鄉鎮高達五成以上;起因主要來自輸血,故自1992年起,捐血中心已將C型肝炎抗體列入篩檢項目,以避免輸血傳染。

感染C型肝炎後,只有約1/4的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疲累、虛弱或感到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大多數病人都是不自覺。

奇美醫學中心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馮意哲表示,統計上有約8成病人可能會在6個月後,轉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若不治療,則有二成五的人在20至30年內,會轉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則每年有2至5%的機會產生肝癌,4至5%的機率發生肝衰竭;另外,有研究也顯示,慢性C型肝炎轉變成肝癌的危險性,遠較B型肝炎為高;而且C型肝炎病毒也不像B型肝炎病毒,可以透過疫苗接種來預防感染。

馮意哲醫師提醒,預防慢性C型肝炎的感染,應避免不必要或不安全之注射、不安全的血液製品、不安全尖銳醫療廢棄物處理、避免使用非法藥物和共用注射器、避免與C型肝炎者,在無保護措施下發生性行為、避免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牙刷、刮鬍刀或使用可能遭受污染的工具刺青、穿耳洞或針灸等。

萬一不幸感染C型肝炎, 慢性C型肝炎的自癒機率非常低,所有C肝病人都須接受醫師的評估,確認是否有需要積極治療。若C肝病毒量高、有較厲害的肝纖維化或是發炎時,應該鼓勵接受積極的治療,因為慢性C肝病人,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日後比較容易進展到肝硬化。

馮意哲醫師說明,對於需要接受治療的慢性C肝病人而言,在過去一、二十年來,都是以長效型干擾素,加口服雷巴威靈來治療,此種組合療法算是應該優先考慮採行的治療方式,因為效果不錯且健保全額給付,可減少不少病人的經濟負擔,不過,這樣的藥物組合,卻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副作用。

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在第1次接受干擾素注射治療約4小時後,可能會出現發燒、畏寒、疲倦、肌肉酸痛、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但這些副作用經常在注射幾劑之後,就會逐漸減緩,也有可能出現掉髮,不過停藥後,可自然恢復。

少部份病人在使用干擾素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噁心及腹瀉,情緒方面變得比較焦慮、憂鬱、煩躁、疲倦及失眠,如果症狀相當嚴重,就必須考慮停藥。曾有憂鬱症病史者,更需小心使用;部分病人使用干擾素也可能誘發自體抗體,可能會罹患自體免疫甲狀腺病變。

另外,干擾素會抑制骨髓造血系統,出現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降低現象,因此,使用干擾素治療的病人必須定期抽血監測血球數目,必要時需減低劑量甚至停藥,而停藥之後,血球數應可逐漸上升。

至於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靈(Ribavirin)的副作用主要是溶血性貧血,若血紅素下降至相當程度則要減低劑量甚至停藥;除此之外,也可能會造成懷孕畸胎,所以在治療當中及停藥後6個月至1年內都需要避孕。

干擾素治療的副作用雖多,但並不是每個接受治療的人都會出現,也不是每一種副作用都會出現,副作用會出現的狀況差異非常大;而且有部分的副作用是可以藉助藥物來改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定期至門診追蹤檢查。

C型肝病毒的基因型會影響治療的結果,基因型第一型的病人,接受干擾素組合療法後的治癒率可達7成左右,而基因型第二型病人的治癒率,甚至可提高至8成5到9成;然而,干擾素為主之組合療法的最大問題是副作用較大,也因此讓相當多病人卻步,或因無法承受副作用而中途放棄治療;一部分病人則有其他疾病而不適合接受干擾素治療,這些病人都因而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幸好在過去的二、三年內,有不需要加干擾素的全口服抗C型肝炎病毒的藥物問市,新型口服藥物主要是屬於核苷酸聚合酶抑製劑,可以直接抑制病毒核苷酸的複製與合成,直接達到抗病毒的療效。

目前在台灣上市的有四種,其中3種主要用於治療第一基因型的病人,即「夏奉寧」(Harvoni,Gilead藥廠出產)、「維建樂」+「易奇瑞」(Viekirax+Exviera,AbbVie藥廠出產)和「坦克干」+「速威干」(Daklinza+Sunvepra,BMS藥廠出產),用於治療第二基因型病人的則是「索華迪」(Sovaldi,Gilead藥廠出產),但需合併雷巴威靈(Ribavirin)使用。

 

 

每種藥物的適用狀況、特色與價格差異也相當大,有些藥物在使用前,必須先檢測病毒的抗藥性及相關變異性,以免無效;而有些藥物則在治療過程,必須監測肝功能,以確認藥物安全性。

所以全口服藥的選擇使用,必須由專科醫師全盤考量C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病人是否合併肝硬化、是否曾接受過干擾素組合治療失敗,以及肝功能是否失代償?等重要因素來進行評估,才能適當選擇藥物規劃療程,來達到療效並避免影響身體健康,而且使用前,必須小心避免與其他藥物併用,可能出現的交互作用。

C肝新藥副作用少,而且接近90~95%以上病人的病毒,可以完全消失;但缺點是價格太昂貴,幸虧健康保險署有規劃提供給付;然而,國內C肝病人人數眾多,礙於健保資源有限,很可能無法一時間就全面開放,可能會優先給付某些情況特殊的病人,但目前仍然不清楚給付優先順序與藥費部份負擔比例為何,所以建議C肝病人,應該未雨綢繆,先找專科醫師評估自己C型肝炎的狀況,是否適合長時間等待,同時也應有儲蓄些許預備金,以便因應。

 

但如果經濟能力許可,而已經有明顯的肝纖維化,或C肝病毒量高且肝指數長期一直居高不下者,還是應該儘早進行治療,以減少病情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因為一旦從慢性C型肝炎進入肝硬化階段,治療時程就可能需要延長到兩倍,花費必然更高;至於代償性肝硬化的病人,更是需要及早治療,因為一旦病程進入失代償的階段,有些藥物就不適合使用,可能會錯失治療良機。

馮意哲醫師提醒,由於有一定比例的C肝病人病情,已經進展到嚴重程度,如肝硬化或已有未發現之早期肝細胞癌存在,縱然使用口服藥物或干擾素,將C型肝炎病毒清除治癒,這些病情依然是存在的,也會繼續發展或惡化;所以,C型肝炎治癒後,仍要定期追蹤以便接受可能之必要處置,切記,治療成功後,還是需要定期回診追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